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率军攻据灵州(今宁夏灵武)之后,便不时派兵深入抢掠陇右诸州、县。西夏的兵锋甚至达及距西夏本土尚远的秦州。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灵州一带大旱,西夏发生饥荒,李德明再次派兵进军陇右。西夏兵一路南下,直攻入秦州北部,使秦州缘边吐蕃熟户均受到西夏的劫掠。
西夏数次出兵陇右,其目的都不是单纯的劫掠人畜物资而已,而是想藉由消耗陇右吐蕃的有生力量,以最终达成占据陇右的目的。
但是,宋朝尽管数次遭到西夏军侵袭陇右,却仍没有放弃陇右的想法,因为陇右对宋朝有两个重大的意义:
(1)陇右可以为宋朝与西夏间之缓冲,使西夏的兵锋不会直接攻抵宋朝本土。
(2)陇右为产马重地。宋朝建国之初,因没能掌握燕云与河套等养马重地,而很缺马匹,宋朝掌握了陇右牧场的大量马匹,就能够组建一只强大的骑兵部队,与善于骑射的辽国及西夏一较长短。
在宗喀王国兴起之后,参与角逐陇右的除了原本的北宋与西夏之外,又多了后吐蕃一方。
相较于宋夏两大势力,关于后吐蕃一方在陇右的活动的记载则少了很多,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得很清楚了,不过从现有史料中仍多少可以窥知一二。《宋会要辑稿?兵二八》载:“秦凤路经略司奏,唃厮啰恑、精龙沿岭,胜驿高岭,笃龙恑头各开撅壕堑,已降朝旨。”
从『唃厮啰恑』这一地名来看,后吐蕃的势力很可能曾经一度到达这一地区。
在后吐蕃向陇右扩张的过程中,木材资源的争夺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陇右地区多山林,其对吐蕃人与羌人有三大重要意义:
(1)做为建材的物资意义
(2)做为保持水土的生态意义
(3)做为原始信仰中的神灵栖息处的宗教意义
不过对于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宋人来说,陇右山区对他们只有第一个意义而已。
北宋建立的第二年,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朝尚书左丞高防出知秦州。
高防因为秦州西北的夕阳镇(今天水市西北新阳镇)以西皆为森林,木材甚多,他便募集三百人设釆造务,专事伐木,然后借由渭河水运将采取来的木材供给京城汴梁(开封)的各项建筑所需之用。
高防还在渭河南部,修筑定西寨(在今新阳川),并派军驻守,然后更向西开拓至伏羌(今甘谷)境界。
当时,在伏羌的吐蕃诸部落多以木材之利为生。宋人大肆开采木材,不但将会破坏这一地区的生态,更直接夺走了他们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伏羌的吐蕃部落首领尚波千便以宋朝设釆造务侵犯吐蕃居民利益为号召,于公元962年联络周近部族共千余人,进攻宋朝的釆造务,夺取运输木筏,并杀伤宋朝的役卒。
高防遂令守军出战,击败了尚波千。
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尚无意向西部的陇右拓土,他在闻报之后,恐怕高防会惹出更多纠纷,遂做了以下的处理:
(1)立即派枢密使吴廷祚为雄武军节度使、知秦州,取代高防。
(2)释放被俘的吐蕃部民。
(3)撤销釆造务。
(4)晓谕进入秦州境界的吐蕃兵,令其回归本部。
当然,宋太祖绝非软弱之辈,他也向吐蕃部落宣示:他已经先礼后兵了,若吐蕃人还不见好就收,那么就别怪他来硬的了!
这一年(公元962年)9月,尚波千慑于宋守军的强势,并感谢宋朝释放还被俘人员,他也投桃报李的将渭河以南的伏羌地归还给宋朝。同年,宋朝在伏羌设寨,并派军屯守,这是宋朝在唐朝大中年间失去陇右之后,第一块正式归隶中原朝廷的陇右之地。
秦州木材之争后,宋朝朝廷一再告诫军界军民不得妄动,但是宋朝边将边民仍不时偷偷开采木材,而吐蕃部落也以眼还眼的不时骚扰宋朝边地。
从此,宋人与吐蕃人为了争夺木材而在陇右不停的有所磨擦。
这些小偷小摸的灵星冲突虽然免不了,但是整体来说,秦州还算安宁。
但是,到了西夏、宗喀王国相继兴起之后,秦州的安宁逐渐经不起考验了!宋真宗咸平年间,李继迁攻掠宁夏、河西等地的同时,也开始往陇右扩张。陇山西麓北部(今静宁和宁夏隆德一带)的延家族首领秃逋受西夏胁迫,遂率领部民内附宋朝。
但是,也有不少吐蕃部族与西夏暗通声气。
宋朝遂也主动出击,攻吐蕃部落,试图抢先西夏而掌握陇右地区。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 ,骐骥使张佶出知秦州后,他率部击走今武山东南部的吐蕃族部落,然后在这一地区兴建四门寨(今四门镇)和大落门寨(今洛门镇) 以便统治此地。吐蕃部族虽然数次起兵前来争夺,但是都被张佶击败。
稍后,大约在公元1015年,李立遵“挟赞普以令诸部”而势力急遽膨胀,拥有几十万部民,六、七万兵马。李立遵遂日益骄矜自满,狂妄自大,甚至连宋朝都不放在眼里。
李立遵看准了陇右的吐蕃与羌族诸部与宋朝在木材问题上有所矛盾,他便打出“佛子”唃厮啰的旗帜并以木材问题为号召,唆使这一地区的吐蕃人与羌人归附宗喀王国,去与宋朝争夺陇右地区。
李立遵的活动频繁,连宋朝边吏也有所耳闻。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朝知秦州张佶上奏:“宗哥族立遵、和尚、唃厮啰召诸部首领,谋犯寨城,请益戍兵。”
至此,宋朝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都开始觉得有必要加强对宗喀王国的边防。
以上就是“三都谷之战”前夕的陇右局势。
在三都谷之战后,宋人与吐蕃人之间虽然暂时相安无事,然而,双方因木材资源的争夺而启纠纷仍时有发生。到了后来,因为宋神宗时期得为吐蕃的“开边”政策,使长久累积的矛盾爆发了出来。在后吐蕃对宋朝展开的正式反击战──踏白城之战──就是以吐蕃名将青宜结鬼章补杀宋军的伐木卒为始的,其中的象征性意义可谓不言而喻。
日期:2012-04-19 23:32:23
(23.)
安史之乱,将大唐从辉煌得颠峰击落。
之后,吐蕃、回鹘、大食开始纷纷对唐朝大占便宜。
然而,相较来说,对唐朝危害较大的,还是吐蕃王朝。所以,唐朝决定“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与大食、回鹘组成『吐蕃包围网』。
在唐朝的外交策略之下,吐蕃王朝多线作战而元气大为耗损,种下覆亡远因。然而,在吐蕃王朝覆亡之前,吐蕃王朝终究攻取了唐王朝所统治的河西走廊、西域都护等地。
虽然河西、西域知意终究不免陷落,但是抵抗的火种一直没有消亡。
火种,所在之处是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沙州,也就是今天的敦煌地区。河西走廊是唐王朝经营西域的根据地,维持着东西方贸易的源源不断。
在沙州沦陷之前,沙州的汉姓大族屈辱地向吐蕃投降了!
这样,张氏、李氏等汉姓大族得以保全下来,成为日后光复河西的火种。
然而,虽然火种得以保存,但是陷落后的沙州甚至整个河西地区,都遭到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 “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汉族人民(甚至包括汉族以外的其它岷族)日夜思归唐王朝,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个英雄正默默地储备力量准备有朝一日能解放在吐蕃铁蹄下蹂躏的河西人民。
──张义潮。
他在起事之前的数据少得可怜,,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到他到底为了反抗吐蕃、光复河西做了哪些准备。但是,我们从他往后的行为,还是可以做一些八九不离十的猜想。
──他酷爱封常清的遗表,深受其爱国之心与军事眼光的感召。
──他阴结望族、名僧、侠客,逐渐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他苦研兵法、勤习武艺,为日后的戎马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