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吐蕃──制霸丝路的“东亚第四强”》
第14节

作者: 上輩子是西夏人2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宋仁宗倒没有像唃厮啰那样差点被杀被废,还要用武力流血手段才能夺回大权。宋仁宗恭谨事俸刘太后,等到刘太后死去,大权自然回到宋仁宗手上。
  当唃厮啰诛杀温逋奇而夺回大权的同时,刚好也是刘太后死去而宋仁宗得亲掌朝政的时候。
  宋仁宗了解后吐蕃的潜在价值,他决定:不只要认下这个外甥,还要派人去后吐蕃担任长期驻外特使以联系宋朝与后吐蕃的关系。
  于是,宋仁宗便广发文书诏告天下:征求赴后吐蕃的长期驻外使节人员。

  ──两汉昔日有张骞、班超为国家而远赴异域,替朝庭招抚诸国。朕就不信我堂堂大宋无此等人物。
  且不说宋仁宗发下征求文书之后的响应情况,再回头来说后吐蕃。
  后吐蕃的动乱虽然平息了,然而,宗哥和邈川仍有温、李余党。
  其中,温逋哥的儿子郢城余龙(或译『一声金龙』)仍重兵在手。
  (关于郢城余龙是否如史书所记载的是温逋奇的亲生儿子,或者他其实是温逋奇的同族人,这一点不无争议。但是,郢城余龙继承了温逋奇的残余势力,则是可以确定的。)
  唃厮罗虽平息了温逋奇的叛乱,而且温、李余党也已无力对他构成威胁,但是他仍深感地方势力盘根错结对其赞普权力的制肘不小。所以,唃厮罗决心建立一个真正直属且只属赞普的根据地。
  唃厮啰又再一次地做出了迁都的决定。
  跟前几次不同的是,之前他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迁移。然而,这一次,他终于可以亲自做主决定了!
  唃厮罗看中的王国都城为:青唐城,其地位于今日青海省西宁市境内。
  西宁,因为气候凉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所以为避暑消夏胜地,因此在今天有中国的“夏都”之誉。
  除了气候宜人之外,唃厮啰看中青唐城还因为其地势与交通上的优势。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
  青唐城,位于黄河支流湟水河上游的西宁段下游,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青唐城的地理位置:
  往东→可下甘肃的河、洮、岷、兰诸州。
  往西→可连西藏、新疆。
  往北→可出祁连直通河西走廊。

  险要的地势与畅达的交通,使“得西宁,可右控青藏,左引甘凉,内屏河兰,外限羌戎。”
  历史上以西宁为都城的王朝除了宗喀王国之外,还有东晋时的鲜卑秃发氏在青海境内建立的南凉政权(公元397年到414年)。
  不过,南凉的国都先后数次迁徙于廉川堡(今甘肃永登境)、乐都郡(今乐都)和西平郡(今西宁)之间,而以乐都建都的时间为长,其故址就在今乐都县城以西的大古城一带。
  乐都,就是温逋奇的老巢邈川。
  到了唐朝时,青唐成为唐蕃古道的重镇。唐朝原本在此建有鄯城,后来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被吐蕃人夺走。

  吐蕃人见到鄯城城池四周的山上林木参天,青翠葱茏,所以就改称鄯城为「青唐城」。
  当唃厮啰为了堪察青唐的地理形势而前来的时候,他看到紧邻青唐城北的北山上一片绿色,奔腾的湟水流淌向东疾去。
  ──好一形胜之地啊!
  唃厮啰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交通动线脉络:
  青唐(今青海西宁),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素有“海藏咽喉”之称。
  青唐之西可往青海湖而直通西域的高昌(唃厮啰就是生长于此的)。
  当时西夏兴起,控制了河西走廊一带。来往于宋朝与西域之间的各国商队、使臣常常在河西走廊一段上遭到掠夺,于是他们从宋朝西行之时,便绕道改往河西走廊以南,经由青海湖南北部趋柴达木盆地西去,便可进入高昌而通西域诸国。
  青唐城就是这一条河西走廊之外的“丝绸之路南路”上的枢纽中继站了!

  日期:2012-04-11 22:32:44
  (20.)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青唐城所在的今天的青海西宁一带一直是羌人的游牧地。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军湟水流域,在今天的西宁修筑了西平亭(在今西宁南滩)这个军事据点。
  从此,西平亭自汉至魏一直都是青梅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公元397年到公元414年的这18年中,鲜卑族秃发部在青海东部建立的南凉政权,曾一度建都于西平。
  南凉承袭汉魏的基础,于西平的西、南旧城上扩筑成西、东二城。
  南凉时所扩建的西城:今天青海西宁南滩古城墙(东西长约1200米)的西段是其故址,是南凉王室及军户住地。
  南凉时所扩建的东城:今天青海西宁的南滩古城墙东段(长约800米),则是徙民住地。
  唃厮啰沿用了南凉的西、东二城,在西城的东部隔了一个隔城,作为其主居城;西城居住着数千军户;东城则住着羌人子孙及商贾数百家。
  唃厮啰还在古城台修了佛寺、僧舍千余楹,并建有三十级佛塔。
  北宋李远写的《青唐录》记载了当时青唐城的城市格局,“(青唐)城(北)枕湟水之南,广二十里,旁开八门,中有隔城伪主居,以门通之,为东,西二城”。
  关于青唐城『分东西二城,旁开八门』的记载,指的是南川河之东,湟水之南的东、西二城。

  青唐城的东、西二城便是南凉时扩建的西平城的南、西二城。两城各有四门,和“旁开八门”的记载吻合。夹在东、西两城之间的王宫便是隔城。
  《青唐录》记载:“西域(城)无虑数千家。”
  这是说青唐城的西城中住着大约有数千户的军户,他们平时是后吐蕃的王室侍卫,遇到战争,便倾巢而出。
  但是,一些实地勘查的研究者指出:青唐城的周围,耕地很少,牧场也不大,所以“无虑数千家”应该稍微有所夸大。
  但是,也不能排除西北地区的沙漠化使得现在的该地区与当年的水土条件有着不小的差异。
  从三世纪初到十一世纪,多少次的争夺战争,拥兵者为了防御侵袭,在原古城的基础上加固加高,并将两汉、曹魏和南凉增筑的南、西二城的南城墙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今天在青海西宁境内长达八里的南滩古城墙,这就是当年的青唐城在今天留下的一点痕迹。

  青唐城,一些研究者推估其总面积约368.68公顷,周长7828米。
  大约在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藏历第一饶迥木狗年,距温逋奇的叛乱已经过去一年多之后,唃厮啰才迁至扩建完毕的青唐城。
  当唃厮啰君临青唐城的时候,他彷佛能体会到了当年他的先人在攻下这一地区之后的欣喜——湟水谷地是一条狭长形的绿洲,最宽处不过10余公里,在这片绿洲之外,就是一望无际的荒山秃岭。
  在唃厮啰的治理之下,当时的青唐城是一座令人向慕的宝城,城内殿宇嵯峨,金碧辉煌,梵宫林立。城的东西郊有规模宏大的寺院,房屋数千楹,浮屠高耸,金光灿烂。
  唃厮啰将后吐蕃的王城往西迁移至青唐城,有着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虑。其好处:
  第一,可以彻底摆脱温、李余党等地方豪族的困扰,建立赞普的真正直属势力。
  第二,青唐城西连赤岭(今日月山),可依吐蕃诸部为后方。
  第三,可防止虎视眈眈的西夏过大坂山从背后围袭。

  第四,将王城西迁,亦是避免与东方的宋朝冲突的一种表态。
  第五,青唐城西越青海湖可通往唃厮啰生长的高昌,透过高昌可与西域诸国建立贸易。
  第六,被西夏击败的甘州回鹘等势力多散落于西方,唃厮啰以青唐城为王城可与这些势力相连系。
  《宋史?吐蕃传》说:唃厮啰居住的鄯州,西有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鄯州贸易,以故富强。
  鄯州就是今天的青海省会西宁市,唃厮啰的统治中心青唐城就在鄯州境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