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49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9-15 10:11:11

  日本80年代后努力实施“科技立国”路线以追求独立自主的科技与产业体系,战后一代在科技研发领域的活跃与取得的众多成就向为关注者津津乐道。然而今天看来日本人在重点发展领域方向上的选择貌似并未带来实惠的经济收益。
  日本战后被美国去势,无法大规模发展利润丰厚的防务与军事工业,日本民用工业体系也难以在航空工业领域向欧美叫阵,然而自动化产业成熟先进的日本却另辟蹊径在机器人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
  问题是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是大家都知道的IT革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全球的潮流,而日本人在这方面的发展明显和美国无法相提并论。
日期:2010-09-15 10:13:38

  日本擅长的机器人技术属于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前沿科技,但是为什么不能象互联网一样风行全球并带来产业革命?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里面的奥秘。

  1、欧美在这个领域没有日本强势,于是刻意打压。这种可能性存在,因为大家都观察到了美国和西方尽管对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日益重视,但是貌似并不热心在工业生产和家庭消费方面大力推广这一技术;而单靠日本的能力和影响力,很难有大作为。日本的市场有限,主要买家目前也不可能是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
  2、目前机器人技术还相对粗糙,进入家庭应用和大众消费存在一系列重大的难题需要攻关,这个也是实际情况。
  3、最有趣的是隐藏在前两条因素背后不引人注目的一面。互联网是创造了大量需求和就业的新兴事物,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虚拟生活方式,可以说是能够与蒸汽机、无线电等量齐观的重大文明创造,大大提高了全球公共效率因素。机器人的特点在这方面仔细来看吸引力确实逊色了很多,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替代人类劳动的技术,会削弱就业而不是增进。当前阶段应用没有IT广泛,成本高于电脑、网络,就业拉动也不如,这可能才是日本机器人技术“受冷落”的核心原因。

日期:2010-09-15 10:17:49

  美国靠IT革命一举掌握全球技术最高点,电脑与互联网产业对美国经济近二十年的重大有利影响是举世公认的。除此而外,美国在光纤、农业、生物科技和安全防务领域的进展也相当威猛。反观日本,虽然高新科技领域近三十年创新和发明不断,但是系统性的突破很少,商业的卖点也未如美国方面前景广阔。比如美国的万艾可(伟哥)就是面向全球消费者的,日本在投影机、数码相机方面技术有优势但市场却相对狭窄些。

  国家科技研发领域的突破有限,方向上偏离了时代主流且商品市场狭窄,这是日本经济发展减速而被美国拉开距离的第三条主要原因。
  其它方面的因素也有,但系统来看都没有泡沫破裂、海外经济扩张失利和科技发展薄弱的影响来得大。
日期:2010-09-15 11:11:14

  关于日本的事情,最后我们来关注下他们在农产品保护上的观念和做法。
  日本和中国的前现代农业都是东方经典的稻作文化(中国北方略不同),但是日本人在食品结构上传统与中国是有微小差异的。众所周知,日本人大量食用水产、海产品来补充粮食结构,这与日本列岛的地理特征有关系,毕竟日本历史上常因谷物紧张而向大海要食物。
  长期以来美日贸易摩擦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日本严格的农产品保护政策。日本政府可以承诺加强进口美国的谷物和牛肉,但在放松农产品贸易壁垒问题上从不让步,近年来还将对外壁垒延伸到农产品知识产权领域,他们的初衷和逻辑是什么?
  农业与粮食问题从来都是个超经济课题。美日双方多年来就农产品贸易较力其实考虑的可以说基本不是经济利益,对日本而言根本就不缺乏进口美国农产品那点小钱,而且美国食品和牛肉本身也有自己的魅力。
  然而,粮食是战略资源,涉及国家安全,是任何一个政府必须优先考虑的天字号大事情。生存是基本,生存无保障何来发展,农业和粮食是生存的第一要素,这是核心。
  第二,农业(包括渔业、养殖业)目前技术阶段主要还是靠天吃饭,产量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相对强些,产能无法象工业那样迅速扩张。这是很多国家政府评估农业和食品安全时注意的要点。
  第三,日本实施严格的农产品保护主旨在于“以工补农”,缩小城市差异和工农收入,确保国土协调发展和保证旺盛的内需。所以对外拦阻外国低价农产品冲击,对内相当于实施强制性收入转移的分配政策。
日期:2010-09-15 11:22:42

  对政府长期实施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日本国内也不乏反对的声音。主要观点是农产品高价对城市居民不公,农业竞争和进步不利,政府财政负担沉重。但是日本国民权衡后的结果是在1961年的《农业基本法》上略做调整,1999年颁布了新的《食料、农村、农业基本法》以适应新的形势。此外,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和农民去海外建设农场,大搞农业开发以缓冲本土耕地紧张、农业竞争和进步不利的矛盾,非洲和南美都是日本人投资农业的重要地区。

  日本人这种高度重视粮食与食品安全,侧重国民收入平衡(分配上有点不太公平),同时关注对外关系来协调国内矛盾的思路,在哥看来很多地方都对中国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日期:2010-09-15 11:48:17

  日本战后从农业国家(1946年农业还占到GDP的30%强)逐渐转化为工业国家,1960年农业产值下降到10%的水平,大批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非农就业率逐年上升,列岛城市化加速。
  今天,中国的部分经济学家也在呼吁政府依靠“城市化”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指望“城市化”是拯救中国经济的良方密策。哥不够厚道,给这些人当头一棍:你们把因果关系搞混了!
  城市是商业发展的产物。最早的城市集商业、农业和手工业为一体,既是军事要塞、行政中心,也是物资集散地,人类古代的城市通常都在交通枢纽和农业区中心建设。
  这个古老的事物本身并无足够强劲的力量来带动经济发展,古代商业都市和今天纽约、东京都的区别主要在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建筑华丽、摩天大楼云集根本不代表城市文明先进,把农民集体搬迁到新型住宅里也不等于新农村建设,只有具备强大科技和工业生产能力的城市才是真正有价值和强大活力的现代都市。希望中国人能把握这个关键,专家和教授的智力不要总如未成年人那样感性而缺乏逻辑。

日期:2010-09-15 11:52:16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需要时间来逐渐实现的。以房地产开发来代替“城市化”概念是典型的曲解和歪解,运动式的做法更不可取。中国加速中小城市发展,在大型都会公共设施上补课,兴办现代化的学校、地铁、供水场和垃圾处理场;关注三农问题,提高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这些哥举双手赞成和鼓掌。但是结合粮食安全问题,在农村搞大规模土地流转,千万要慎重。
  乡村居民流入城市,转化为城市居民是国家进步和经济前进的标志。首要的问题是确保转化者群体接受基本的技能培训并稳定地在城市就业和立足,一个国家因为土地回报太低而出现大量被迫背井离乡,充当流动性极强、缺少基本保障的“农民工”,挣扎在社会低层的同族,无论怎么说本身是一场悲剧和闹剧。
  说到城市,还需要关注的就是规模控制与资源平衡。古代也罢、今天也罢,支撑一个城市存在的基础是足够的资源,区别仅在于祖先可能比较看中取水和柴火供应,现在我们要保证更多资源的供给。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特大都市的国家,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引发了很多烦恼和弊病,而且日本大城市基本都是生产型城市,东京的地理、气候、水资源也远比北京强。日本社会在后来普遍反思超大城市带来的麻烦,注重国土和区域平衡,采取措施鼓励和分流大城市居民。中国的问题更严重,很多著名城市的消费色彩远高于其生产创造能力,希望中国人同样深思城市发展的模式。当然这个问题在中国相当棘手,户籍管理、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会干扰实际的操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