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48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股市长红和不动产升值的美好日子里,日本的股民和不动产主们一个个不用生产也被迅速制造成富翁。不劳而获的钱财用起来不心疼,战后人、新人类的强烈消费意识让暴富一族在继续投资股票、债券、不动产和收藏品的同时,放开手脚满足自己膨胀中的欲望,法拉利、劳斯莱斯、日产豪华名车的消费浪潮在全国各地蔓延。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人更是喜欢和爱上周游世界,海外慷慨销金的日本客人成了各国商家的贵宾。这里不是在反对富裕的日本国民的消费意识,正常的消费行为无论对本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是有好处的。只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家和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极度重视生产投资,消费通常是理性的;再有任何时候建立在过度透支或者虚假财富之上的负债型消费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不小心通常有一天会以悲剧的形式来教育当事人。就象西方人的谚语所说:“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别把鸡蛋但小鸡了。

  大狗熊主宰股市了,土地和住宅价格掉头下跌,债券被大家抛售,日元汇率也短期反复了。原本以为自己不差钱的普通日本人不仅发现曾经的“纸上富贵”突然不见了,而且个人金融资产随着时间流逝还在持续缩水。热衷利用金融杠杆投机的人们,相当一部分在噩梦中从富翁变成“负翁”,政府为应付泡沫破灭而被迫提高利率和实施信贷紧缩让债务人遭受更沉重的打击而痛苦不堪。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日本资产神话”幻灭后,国内信用体系危机、沉重的国民债务负担、外资出逃,普遍的逆资产效果导致日本社会消费信贷收缩,居民消费锐减,这些是后来日本经济长期负重艰难运转的核心原因。

日期:2010-09-10 15:08:24

  泡沫吹起和破灭的过程中日本因素都主要是那些?事后看来日本政府、银行、企业和国民都有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
  政府方面主要是1986—1989年间的货币政策存在重大失误。1986年 元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的2.5%,这也是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中最低的。低融资成本、信贷扩张释放出大量过剩资金,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1987年美国和联邦德国等相继提高利率,日本政府为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在国民经济已经出现明显泡沫的情况下没有加息降温,反而接受美国政府建议继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美国担心日本加息将阻碍资金向欧美回流,日本则害怕国际资本流入推动日元继续升值)。日本的超低利率政策一直维持到1989年5月,国内泛滥的廉价资金继续冲击股市和不动产市场,将泡沫吹大到爆炸的前夜。在预见到泡沫危险可能极大伤害日本经济前景后,日本银行界无奈加息,央行贴现率经5次上调,从1989年5月的2.5%上升到次年8月的6%;大藏省严令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正常项目贷款也被要求大幅削减。迟来的调整已经无力回天了,硬着陆的货币政策反而将股市泡沫迅速刺破,不动产也开始暴跌。

  战后一向依靠勤奋劳动和创造致富的“老日本人精神”也不再是社会的主流,新一代崇尚的是各种“股神”和暴富大亨而不再是可敬的松下幸之助先生。卖命工作、节俭和储蓄不再是美德,年轻人更喜欢超前消费、娱乐和四海旅游。日本从一个传统的亚洲消费观国家逐渐成为世界有名的债务国家,高居难下的政府债务和民间债务在泡沫崩溃后成为掣肘日本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日期:2010-09-10 15:13:23

  日本经济的海外扩张失败同样引人注目。
  中国和美国是日本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主要海外投资方向。

  日本公司对外贸易喜欢采用“差异性价格策略”,不仅针对国外不同市场的商品品质有等级区别,价格方面也不象欧美企业那样盛行一视同仁的原则。在和日本人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曾经朴实的中国人逐渐发现并日益反感日本人的这种做法。中国早期从日本引进的生产线、设备和技术通常是被淘汰的老爷设备和垃圾技术,“一衣带水的友邻”、“精明的日本人”援助中国制造的汽车是夏利、奥托、大发这样的货色(现在的年轻人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的这些车辆估计没有印象,但过来人都知道那些也能叫“车”吗?)。当欧洲和美国人出手加强对华经济合作后,他们相对更厚道的商业风格让中国人更加鄙视“工于心计的日本商社”。于是,日本从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逐渐下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超越了日本的地位。日本原本有条件从中国大陆的高速经济发展阶段获取更多的好处,实际上却由于自己的聪明过头而让机会从身边拂袖而去。

  日本与中国在政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蜜月也在上个世纪末期逐渐破裂,两国政府和民间时常因为大大小小的事情而发生龌龊。大到日本入常、海洋国土与资源争夺这些核心利益冲突,小到鸡毛蒜皮的“参拜靖国神社”风波和中日足球比赛,当美国、欧洲、香港甚至东盟国家都在中国经济发展高峰期中大大受益时,日本人失去了相当多的经济好处和利益。
日期:2010-09-10 16:40:20

  进军美国同样相当失败。
  八十年代末日本政坛闻人石原慎太郎和“经营之神” 盛田昭夫合奏《日本可以说“不”》,叫嚣买下全世界的日本人真刀实枪的开始向美国叫板。被本土经济繁荣和日元升值刺激得荷尔蒙分泌剧增的日本超级富豪们,当年频繁出击国际艺术品市场,横扫巴黎、罗马和伦敦。安田火灾公司1987年斥资2400万美元收购了梵高大师的《向日葵》;1988年日本三越百货公司以3530万美元价格将毕加索大师的《杂技演员与小丑》搬到了东瀛;1990年日本富翁斋藤了英更是出手惊人,以8250万美元出价击退希腊船王,成为梵高名作《加歇医生的画像》的主人。日本超级富豪们吃水不往挖井人,给这些珍贵的艺术品集体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挂在墙上的土地”。

  这还只是日本人在世界顶级高端市场的活动。“Japan money”这一时期大张旗鼓地高调进军美国,美国经济的标志性象征“洛克菲勒中心”、美国影视文化的旗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相继易帜落入日本财团手里,大半个夏威夷岛都成了日本人名下的私产。甚至因为当年日本是美国的最大债主,居然还有日本人向美国政府一本正经地提出异想天开的日美巨额债务解决方案,建议美国人考虑把加利福尼亚卖给日本,完全都疯了!

  日本汽车巨头丰田公司在美国本土建立了生产基地,在这个号称“汽车轮子上的国家”与美国汽车工业竞争;日本头号计算机制造商“富士通公司”一门心思收购硅谷费尔柴尔德半导体公司80%的股权,1987年五角大楼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由才终止了这笔买卖;1990年日本电器巨头松下公司收购美国MCA公司登陆美国本土。
日期:2010-09-10 17:15:47

  日本人“和平进军美国”最风光的时候,不仅疯狂购买美国各地的不动产(主要是比价关系,在日本人眼里美国不动产的价格很低很实惠),还梦想包揽美国人的衣食住行。美国人对商场和超市里日本货驱逐美国货还勉强能接受,但是当1989年9月索尼公司控股“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后,美国人震惊了。“日本人打败了我们的主要工业产业,难道连美国文化也要夺取吗?”,专门针对这一事件发行的《美国周刊》特刊在封面上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自由女神商标形象换成身穿和服、满脸媚笑的日本艺伎,以民意调查结果为依据断言:“索尼收购是比苏联军事力量更可怕的威胁!”。美国国民由此爆发对日本的普遍反感,恐日、反日情绪蔓延,视日本人为经济野兽。

  日本泡沫破裂,美国人的反感和抵制,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美国本土的水土不服(在美日资企业或日本控股企业均受到工会力量的普遍反制),这些不利因素导致若干年后日本进军美国的豪情壮志成为一场过眼云烟。今天我们看到,“洛克菲勒”和“哥伦比亚”还是美国人的,美国商场货架上的很多日本货被后来者取代了,生存下来的美国丰田和美国松下基地也不得不变化成美国式的企业。对美经济扩张的具体损失是多少无法准确统计,但是很明显这场财富冒险之旅对日本人来说整体上是失败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