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47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9-10 09:46:17

  先来看看泡沫问题。
  1986年底到1991年初的51个月,日本经济处于战后仅次于“经济起飞年代”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发展浪潮中,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投机活动,股市、不动产、收藏品市场的投机狂潮是其典型表现。
  1984年日经平均指数方才实现10000点的历史性突破,徘徊在万点略上的水平,其后五年间日本股市陡然走出一波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行情。86年元月日经指数突破13000点,1987年10月19日著名的“黑色星期一”也未能阻止东京证券市场的繁荣和狂热,1988年日股总市值超过当年GDP(387万亿日元)达到477万亿日元,1989年12月29日创出38915点的历史最高记录,平均市赢率为70.6,总市值611万亿日元(相当于本年度日本GDP的1.48倍)。疯狂,完全的疯狂!更可怕的是,这种畸形的股市上涨并未引起日本社会的普遍警惕,1990年1月3日,《日本经济新闻》邀请20位著名企业家预测未来股市前景时,乐观的嘉宾们众口一词地认为新的一年股市将上冲至42000-48000点;普通日本国民也沉醉在繁荣和疯狂带给人的舒服迷梦中。

  世界从来没有免费的盛宴,世上也不存在只涨不跌的股市。投资者买股票的本质是什么?是买上市企业的动态赢利能力以分享好处;支配投机者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是利用价格波动去追涨杀跌来实现资本增值;决定股市涨跌的根本力量是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指示股市未来前景的重要因素是股市技术指标而不是人的主观感觉和倾向。
  当股票分红还赶不上银行存款利息多时(日本央行的最低贴现率为2.5%),当狂牛膨胀压得强壮的日本经济也不堪重荷时,一场不受欢迎的股灾开始横扫东瀛列岛了。1990年4月2日,日经平均指数暴跌至28002.07点,在“它们根本不值这个价!”的惊恐中,日经平均指数一路快速下滑,当年10月1日已经缩水到20221.86点,市值蒸发掉270万亿日元以上。
  股市的崩盘很快引起了债市和汇市的连锁反应,抛售日元资产、逃离日本成了日本金融市场的主旋律。在股票、债券和日元的三重贬值浊流中,资本在用脚投票,日本人的金融资产在急剧缩水。日本股市跌破20000点大关后,虽然曾经三次不甘心地垂死挣扎而上冲关口,但是“毕竟挡不住、青山东流去!”。2008年10月28日,日经平均指数下探到6994点,创造了1984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日期:2010-09-10 10:34:15

  一国开设公开证券市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企业融资提供便利,让企业在银行和专业金融机构系统外再开辟一个补充资金实力的窗口,将闲置的部分民间剩余资金转化为生产力。为了激活股票市场,鼓励闲散资金入市,当然政府要制定积极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企业要给公众股东分红,嗜好投机的人们也有权追逐价格波动带来的利益。同时股市还是完善产权交易和资源配制的重要渠道。
  股价普遍上涨,入市交易者的帐面资产好看,认为自己不差钱了的人们就有更高的消费欲望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是另一个主要好处。
  事情总是两方面的,股价下跌将导致股票持有者的账面资产缩水,总市值蒸发,甚至引发债务危机(对借钱持股的人如此),总体上必然导致相应的消费萎缩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

日期:2010-09-10 10:37:50

  蒸发的原理是什么?实现交易的股票理论上永远不可能是全体。上涨时期,参与交易的股票品种或者交易部分的价格上扬带动了总市值的抬升或某只股票身价的集体涨升。除非是因管理不善而舞弊使诈风行的劣质股市,正常股市的牛市趋势是必须源源不断的入市资金来抬升的。下跌的时候也是这么个道理,部分股票价格的下挫让没有参与交易的沉睡者跟着一起倒霉,显著的区别在于下跌是不需要资金支持的,通常还有某种类似“重力加速度”的东西在吸引下跌中的股价。市值蒸发就是指熊市中入市资金和持股资本的财富流失。股市上的钱真的没有了,被消灭了?当然不是,交投资金转移了、蛰伏了而已,原本没有参与交易而被涨价的部分回归理性、被打回原形甚至更下一层楼罢了。

  蒸发过程中,最痛苦的倒霉蛋就是那些没有落袋为安、及时离场甚至转手放空的中小投资者,其中的极品则是借钱炒股一族。一般来说对以生产为主的上市企业影响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大,玩融资为生的当然例外。不同国家、不同股市的管理宗旨和运行风格不同,因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致。美国、欧洲的股市变动往往被视为实体经济前景的风向标,因为人们对经济未来的预测和信心反映在交易活动的价格认知上;而在投机成分浓厚的股市,企业的圈钱、庄家大鳄的诈骗和散户的赌博往往让股市对生产和消费同时产生重大影响。

日期:2010-09-10 11:28:44

  日本人的倒霉还不止于泡沫股市的破灭,地价只升不降、不动产长期看好的大和神话也在1990年秋崩溃了,“它们不值这个价!”,又一件华丽丽的皇帝外衣被看破了。
  由于日本政府实施“列岛改造计划”,推行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这些都值得肯定),日本国内出现了国土开发热潮,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连年提高自然还带动了民用商住房、写字楼和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潮。
  危险在不知不觉中迫近了。真实的需求、境外跨国避险套利资金的涌入、充沛的资金供给(日本政府为避免经济衰退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但它的通胀管理一向比较成功,不超发货币),多种因素让事情后来迅速演化成不动产的疯狂投机。这种投机特征表现在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比例大幅度增加,不动产价格急速上涨。
  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官方数据表明,1985年~1988年的短短3年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暴涨了近两倍,东京中央区的地价上涨了3倍。80年代末期,日本的土地财富已经占到国家财富总额的约70%(同期美国仅占25%)。不论是都市的黄金商业地段,还是偏远农村本不值钱的普通土地,在“投资”青睐下都价格扶摇而起。
日期:2010-09-10 11:34:15

  更糟糕的是,日本银行界由于70年代后期遭遇一系列“优良制造企业融资案件”风波的负面影响(实质上是向实业垄断资本放贷不规范),放弃了优先扶持制造业和海外贸易的传统,经营路线上选择更省心省力的“窍门”,80年代开始倾向于向不动产、零售业和个人住宅优先融资。
  日本企业当年又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土地神话”背景下,虽然企业的常规收益率并无变化,但因土地帐面价值与真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企业帐面财产增加。在向海外扩张和股市疯长的浪潮中,日本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大跃进开始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银行接受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企业和国民抵押土地给银行而大量借钱扩大生产和个人消费。表面风光无限的日本经济已经面临骇人的债务风险。在这种举国疯狂的气氛中,连全球著名的日本黑社会都积极参与到土地淘金的浪潮中,动用各种手段猖獗地夺取不动产以期迅速暴富。
  1989年,国土面积仅为美国4%的日本,其地价市值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卖掉一个东京可以买回整个美国,荒唐的日本人亲手制造了一个空前怪诞的房地产大泡沫,给自己国家的前进道路挖了一个大坑。
日期:2010-09-10 15:04:0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