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西夏——讲点你不知道的历史》
第16节

作者: wmwm198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现在来挨个分析一下这三种说法,首先来看德明创制说。此说法目前只有一种史书支持,即《辽史•西夏外纪》,根据翦伯赞先生提出的史料辨析原则(不要依据孤证作出结论,武断历史),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接下来我们来看元昊创制说。我认为李元昊创制西夏文字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创制文字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创制者的个人能力要求非常高,所以尽管李元昊“通蕃汉文字”,要让他来完成这样一项工作,还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李元昊整日忙于称帝建国和军事征伐,也不太可能有时间静下心来创制文字,所以元昊创制说基本可以排除。现在我们来看所谓的“遇乞”创制说,沈括所说的这个“遇乞”应该不是后来帮助李元昊出征打仗的那个野利遇乞,因为根据现有史料分析,野利遇乞是个大字不识、只知打仗的粗人,他怎么可能会有创制文字的本事呢?所以这个“遇乞”不可能是野利遇乞,应该另有其人。

  有人现在可能要问了,你说了这么多,究竟西夏文字到底是谁创造的呢?
  当我们拨开历史的种种迷雾,就会发现,所有的可能都指向了野利仁荣。
  《宋史•夏国传》里说过,“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既然我们排除了元昊自制的可能性,那么就只有野利仁荣有这个可能性了。
  野利仁荣,李元昊皇后野利氏家族中人。其人学识渊博,熟悉历史,李元昊称帝建国前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他大多参与其中,帮助李元昊创制了很多典章制度。同时他还颇有谋略,与大臣杨守素同为李元昊的开国谋主。
  在李元昊看来,要想称帝建国,与宋、辽两国平起平坐,鼎足三分,没有自己的文字是不行的。因此,创制一种体现党项文化、体现党项民族独立意识的文字,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大事。
  出于这样的政治目的,李元昊决定创制西夏文字了,他自己太忙,实在没有时间去造字,如此重任,只有交给别人了,而有这种本事的人,只有野利仁荣了。
  我认为野利仁荣即使不是创造出了全部的西夏文字,至少也是完成了大部分的造字工作。对于李元昊,我想精通多种文字的他,在偶尔空闲的时候参与一小部分的造字工作,也是极有可能的。

  日期:2010-11-18 21:24:33
  甭管怎么说,西夏文字最终还是造成了。宋景祐四年(1037),十二卷、共六千多字的西夏文字创制完成,李元昊审阅后,下令将此文字尊为“国字”,颁行全境,今后所有的公文都必须用西夏文字书写。满朝大臣上表歌颂新文字的诞生,李元昊心里也美的不行,将广运三年改为大庆元年,以示庆祝。
  顺便说一句,沈括《梦溪笔谈》里对西夏文字的创制过程描写的十分详细,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所谓的“遇乞”,很可能就是野利仁荣,只不过沈括把他的名字搞错了而已。
  再顺便说一句,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野利仁荣死后,李元昊三次前往吊祭,并大哭说:“为什么要这么快就夺走我的股肱之臣呢!”(何夺我股肱之速也!)他下令厚葬野利仁荣,赠之为富平侯。西夏天盛十四年(1162)八月,夏仁宗李仁孝又追封野利仁荣为广惠王,“褒其制蕃字之功也”。这些事实都证明,野利仁荣对于西夏文字的创制,是做出了极大贡献的。

  李元昊的第二个措施是整顿军队,制定军制。李元昊规定,男子只要年龄达到十五岁就要服兵役,为一丁,在两丁里选取一人作为“正军”(“正军”是直接参与作战的士兵),同时,一个“正军”配备一个“负赡”(“负赡”是担负随军劳役的士兵),一个“正军”加一个“负赡”即为一“抄”(“抄”是最小的军事作战单位)。
  从这个规定中可以看出,李元昊已经使他的国家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了。
  这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李元昊想要与强大的宋、辽抗衡,没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是不行的,而他所统治的人民就那么多,所以只有选择全民皆兵了。
  党项民族本来就是天生的战斗民族,人人皆能冲锋陷阵,所以即使是全民皆兵,其军队质量也可以达到一种相当高的程度。
  李元昊的军队按装备、技能和作战方式上,可以分为骑兵、步兵、炮兵、强弩兵等等。

  先说骑兵。骑兵是李元昊军队中最主要的兵种,骑兵中的精锐部队称为“铁鹞子”。“铁鹞子”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战马选择很强壮的战马,人也身披重甲,如此强大的防护使得一般的穿刺兵器(例如枪、箭)根本很难对马上的战士造成致命的伤害,也正因为这样,这种骑兵无异于那个时代的坦克,到了战场上就算不去冲锋陷阵,站在那摆摆样子,估计都会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

  “铁鹞子”的第二个特点是用钩索把人和马拴在一起,这样即使敌人侥幸能把战马上的士兵砍死,人也不会从马上掉下来,仍然可以继续冲击。
  两军对阵,战场上也不能挖陷阱,如此说来,对付“铁鹞子”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直接对付马,把马砍翻,这种“铁鹞子”也就失去了威力。
  这似乎是“铁鹞子”唯一的弱点,可惜这个弱点被李元昊用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给解决了。
  日期:2010-11-19 21:04:27
  这个办法就是每次需要用到“铁鹞子”的时候,一次性派出大批“铁鹞子”(一般都是上万)。遇到上万“铁鹞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向你冲过来,你还能静下心来砍马吗?

  其实即使解决掉一小部分“铁鹞子”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剩下的“铁鹞子”依然可以解决战斗,更何况,“铁鹞子”后面还有李元昊的大批步兵呢。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想把“铁鹞子”与“拐子马”比较一下。比“铁鹞子”诞生还要晚一点的“拐子马”,无疑是完颜兀术的一大心血,他曾经凭借“拐子马”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当然这句话的成立还要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在他还没遇到岳飞的岳家军之前。
  事实上“拐子马”看起来强大,却并不难对付。“拐子马”是以三匹战马为一组,用铁索连在一起,集团冲锋。用大刀砍翻其中的一匹马,其它两匹就都倒地了。当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大破完颜兀术的“拐子马”阵。
  可见,李元昊的“铁鹞子”比兀术的“拐子马”要强多了。

  如此完美的骑兵使“铁鹞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之一。
  如果考虑到当时宋朝骑兵的不堪一击,金国骑兵以及后来更能闹腾的蒙古骑兵还没有诞生,而辽国的骑兵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也没有重甲防护,我们甚至可以把这句话中的“之一”两个字去掉了。
  步兵,是李元昊军队中人数最多的兵种,步兵中的精锐部队称为“步跋子”,其主要是由横山党项人组成。之所以选择横山党项人,是因为此地居民骁勇善战,打仗的时候经常不要命似的往前冲,一直以来是党项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部族,是其他地区党项人所不及的。
  “步跋子”跋山涉水,如履平地,放到现在个个都是登山健将,正因为这样,李元昊在高山地区作战大多选用“步跋子”,平原地区则先用“铁鹞子”冲锋,“步跋子”紧随其后。
  炮兵,是李元昊军队中人数最少的兵种,只有二百人,称为“泼喜”。别看这支部队人数少,战斗力却十分强大。这种炮兵是把旋风炮(一种机械发射装置,围绕炮轴转动,可以任意变换方向,调整射击方位)架在骆驼鞍上,发射拳头大的石球,攻击敌人。
  “泼喜”给敌人造成的心理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你想你刚和他打了个照面,正准备打白刃战呢,冷不丁他朝你打过来一个拳头大的石球,躲得开吗?

  另外,根据本人考证,“泼喜”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成建制炮兵。
  日期:2010-11-20 23:14:34
  强弩兵,是李元昊的另一个极有战斗力的兵种。党项地区出产良弓,因此李元昊建立起了一支配备强弩的部队,在打仗的时候可以从远距离射杀敌人,同样可以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
  顺便提一下,宋朝无法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也不能全怪他们,这其中还是有客观原因的。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如果没有得到蒙古草原,那他们获得战马的地区就非常有限了——河西走廊,或者银夏地区(其他地方虽然也产马,不过并不适合打仗)。早在五代时夏州地区就保持着半独立的政治地位,从李继迁开始,党项政权又一直在折腾着赵匡胤的子孙,到了李德明时代,又占据了“畜牧甲天下”的凉州地区,所以北宋军队一直都没有机会获得大批优良的战马,无法组建大的骑兵部队,战场上也只有主将或者高级军官才能乘马,普通小兵只能步行作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