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西夏——讲点你不知道的历史》
第17节

作者: wmwm198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拿步兵的身体去抵挡惯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李元昊发动侵略战争,宋朝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再后来宋朝人就学聪明了,他们尽量避免与西夏军队野战,而是开始了阵地战,今天修个堡寨,明天修个城池,一点一点地巩固边防(后来又开始用这招蚕食西夏领土,不过那都是西夏中期以后的事了)。
  与此同时,他们也从战场上缴获的西夏弓弩上学来了西夏军队制作弓弩的技术,大加仿制和改进,制造出了威力更为强大的弓弩,反过来又来对付西夏军队,使后来的西夏军队吃够了宋朝大威力弓弩的苦头,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到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和北宋,开始入侵南宋的时候,此时南宋的弓弩技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制造出了冷兵器时代最为强大的弓弩(如韩世忠造出的“克敌弓”),此后宋金交战,南宋人也让金国人好好领教了一下这种弓弩的威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国南侵的步伐。
  扯远了,回到正题。除了以上列举的各个兵种之外,李元昊还建立了一些比较特殊的部队。

  第一种叫“撞令郎”。所谓“撞令郎”其实都是些汉人,党项人把在打仗时俘虏的汉人士兵中比较勇敢的那部分编入军队,作战时就把他们派到前面冲锋,作为肉盾,以此来减少党项部队的伤亡(这个…)。
  第二种叫“擒生军”。擒生军,顾名思义就是在战场上捕捉俘虏,打扫战场的军队。李元昊对外战争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其次才是攻城拔寨,因此专门建立一支捕捉俘虏、打扫战场的军队,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擒生军人数比较夸张,多达十万人,这一兵种大多是由军队中年老体弱的士兵担任的。
  第三种是京城卫戍部队。这是一支精锐部队中的精锐部队,共两万五千人。为了照顾这支部队,李元昊给他们配备的副兵就达七万人之多,由此可见这支部队在李元昊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
  第四种是皇帝侍卫军。这支部队共五千人,都是从党项豪族中挑选的能骑善射之人。这支部队的工资应该是所有军队中最高的,每人每个月可以领到两石米,也正因为如此,这支部队成了最令人羡慕的部队。
  当然李元昊组建这支部队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把他们作为人质,这样可以保证李元昊下的旨意得到那些党项大族毫无保留地执行,否则李元昊为什么专挑党项豪族出生的人?

  日期:2010-11-21 18:48:08
  第三个措施是设置军区。李元昊以军事立国,为了便于军事征伐和调兵遣将,他将全国以黄河为界划分为左右两厢,共12个“监军司”(相当于军区,后来监军司的数目扩大到18个),每个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各一人,由党项贵戚和豪族担任其职,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几十个职位,这些职位不论是党项人还是汉人,都可以担任。

  第四个措施是调整行政区划,巩固边防。李元昊将新得的四个堡镇升为洪、定、威、龙四州,以此来增加州的数目,扩大政治声势,同时,升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还在甘州设了宣化府,巩固和加强对吐蕃和回鹘等少数民族的统治。
  巩固边防的措施主要是调整兵力配置。李元昊以7万人护卫首都兴庆府,5万人镇守西平府,5万人驻军于贺兰山,10万人防备北宋,7万人防备辽国,3万人防备吐蕃和回鹘,总兵力达五十多万。
  这是李元昊经过精心计算后确定的兵力部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极佳的配置。
  第五个措施是更改礼乐制度。党项政权一直以来都是仿效中原王朝的礼乐制度,李元昊认为中原的繁音缛节不适合党项民族,在与野利仁荣商议后,他改革了一直以来使用的唐宋礼乐制度,使之简单化,这对后来西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个措施是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这个所谓的蕃汉二字院其实就相当于宋朝的翰林院,掌管对外的往来文书。元昊同宋朝的往来公文交由汉字院书写,中间书写汉字,旁边书写西夏文字,同吐蕃、回鹘以及西域各国的往来公文交由蕃字院书写,中间书写西夏文,旁边书写各国文字。
  第七个措施是大力招揽人才。李元昊要想与宋、辽抗衡,就必须组建一个智囊集团,为自己出谋划策。因此他在即位之初便大力招揽人才,宋朝人张元、吴昊就是在这个时候前来投奔的。
  日期:2010-11-22 18:21:33

  张元和吴昊俩人都是宋朝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氏,他们的原名已无从考查,张元和吴昊是他们后来改的名字。年轻的时候他们都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性情豪爽之人,张元还经常以侠士自居。
  据说当时陕西葛县河里有一条几丈长的大蛇,此蛇每次到桥下喝水,路人就不敢从桥上过了。
  张元当时正好途经此地,听说这事后,决心为民除害。一天,此蛇又来桥下喝水,说时迟那时快,张元抱起一块大石头就朝大蛇扔了过去,那条蛇挣扎了半天,死了,血顺着河水一直流了好几里。
  此事使张元一时声名大振。当时周围有很多打家劫舍的强盗,经常骚扰百姓,张元就常常夜游山林,一边走一边还吹着铁笛。那些强盗听到笛声,知道是大侠张元在此,早就跑没影了。地方上的百姓免于受到强盗的威胁,对张元很是感激。
  不过就算再风流倜傥、再才华横溢、再性情豪爽,考不上进士一样白搭,无法出人投地。张元、吴昊和他们的朋友姚宗嗣就是如此,他们多次考科举都未能如愿,据说张元还是几次过了省试,却在殿试的时候落选了。满腔抱负无法施展,心中郁闷可想而知。

  当时李元昊就要建国称帝,宋朝西北边境已然是警报频传,他们三人便经常到边塞游览和考察,每次去了之后都会激发他们极大的爱国热忱。张元曾在一首《咏雪》诗中写道:“七星仗剑决云霓,直取银河下帝畿。战退玉龙三百万,断鳞残甲满天飞”。这是何等的霸气!
  可是当这种极大的爱国热忱与无法报效国家的现实相碰撞的时候,他们就只有借酒浇愁了。姚宗嗣在一首《述怀》诗里这样写道:“踏破贺兰石,扫除西海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鳞”。充分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后来他们三人想到了一种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也能报效国家的方式,那就是投军。三人结伴来到边塞宋军驻地,本来想毛遂自荐,却又担心受人耻笑,左思右想,他们找来一块大石头,把自己的述志诗刻在石头上,雇了几个壮汉拉着石头在大营前的路上走,三人跟在后面痛哭流涕,想用这种办法引起边帅的注意。
  这种行为艺术居然很有作用,他们三个得到了边帅的召见。可是边帅虽然召见了他们,却在是否任用他们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犹豫。张元和吴昊看到这种情形,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心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气之下不辞而别,直接就去投奔李元昊了。
  姚宗嗣得知张元和吴昊已经投奔了李元昊,赶紧报告边帅,边帅派人快马直追,可惜为时已晚,他们已经走出宋朝边境了。
  姚宗嗣被留在了边帅营里担任幕僚,昔日的好友却投奔了李元昊,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此一别,即是永恒。

  日期:2010-11-23 18:01:45
  张元和吴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兴庆府,他们考虑到李元昊乃非常之人,所以必须用独具一格的办法才能见到他。他们来到李元昊宫城附近的一家酒楼,狂喝了一整天,临走时向店家借了笔墨,在墙上题了几个大字:“张元、吴昊,来饮此楼”。
  此事被人告发后,俩人在下榻的客栈被士兵抓获,与此同时,此事也被上报给了李元昊。
  李元昊觉得这两个人绝非泛泛之辈,肯定大有来头,所以决定亲自审问他们。他厉声喝到:“你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又为什么不避名讳(指二人名字里的元、昊二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