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代 – 全球经济大萧条》
第11节

作者: 生于07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再拿富士康和苹果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痛苦背后的关键差异。 在乔布斯的压力下,皮克斯和苹果的员工们都很痛苦。 但是,这种痛苦是对个人潜力的激发,对竞争精神的激发,对天才与灵感的激发。 而痛苦之后,是个人能力的成长,是胜利与成功的实现,是“改变世界”的目标的实现。 当苹果员工的痛苦最终成为不可复制的产品,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观念之后,那么对于苹果员工来说,这些获得回报的幸福和喜悦,其价值要远远超越过程中的痛苦的。 另外,成功的实践本身就是非常让人上瘾的,很容易让人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 每一个成功的产品,每一次轰动世界的完美展示,都是在痛苦之后,形成了对心灵的巨大回报,让人们对成功“上瘾”。 然后,得了“成功上瘾症”的人们开始强迫自己更加痛苦,持续推出新的成功产品,实施新的完美展示。 而乔布斯是这一切的导演和QC,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让人讨厌的怪物,经常做出让人受不了的事情。但是,因为他能够带领大家获得成功,所以苹果的员工也愿意跟着他,承受事情本身和他给大家带来的双重痛苦和折磨,然后获得心灵和财务成功的双重回报。 与之相对比,富士康员工的痛苦,不仅仅是繁重机械的劳动促使人们的身体迅速折旧,更是对大脑、精神和潜力的摧毁。人们在遭受痛苦之后,不是获得人生的成长,而是让心灵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另外,人们做的工作都是随时可以被其他人替代的,这也让人们感觉到自己是随时可以被替代的。 因此,人们只能够依靠低价(低工资)来生存,拼的只是血汗和年轻,这让人们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的“个人价值”。 而在每个月繁重而痛苦工作之后,到手的工资单在时刻提醒自己,这些钱只能买0.1平米的砖头瓦块。 这样的人生有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当这些年轻力壮的人们都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了,那么这样的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经济,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日期:2010-06-11 17:45:30
  6、竞争“溢出”与国民生活
  ---- 竞争的结果是国民智商和国民素质的差距,而国民素质的差距决定国家经济水平。 以苹果为代表的企业,通过积极的竞争,推动社会智商和国民素质的升级。 而竞争推动的国民素质升级,让美国形成“越危机、越强大”的特点。
  苹果员工只有不到40000人,只占美国人口的不到1/10000,那么为什么这里费了这么大的篇幅分析苹果? 我们读经济学的时候,有一个词叫做“溢出效应”,也就是分析某件事物的时候,不仅仅要思考事情本身,还要分析它附带的效应。 比如说,“是药三分毒”,所以人们吃药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药品的副作用。 有的人不知道副作用,可能本来想治个小病,结果把自己治死了。 同理,现在很多地方通过大力开矿发展地方经济,这似乎是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给整个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让人们没有干净的水喝,爆发大量癌症或者其他慢性病。 那么,这也是“溢出效应”。 另外,如果建立大学,比如说斯坦福和加州大学,耗费了加州巨额的财政预算,同时耗费了大量的私人捐款。 但是,大学存在往往就意味着,周边的民众会更加文明,民众学习的欲望和学习风气更加浓厚,同时会聚集更多的知识类经济构成。 那么,竞争本身也有非常强的“溢出效应”: 1、刺激人们的竞争欲望,让人们更具竞争进取精神;2、引导竞争的方向,让人们明确竞争方向,快速提高竞争力; 3、 竞争成果溢出:让更多的人们生活得更轻松,并且准备进行新的竞争。 而苹果通过自身的竞争和成果,形成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可以说显著影响了美国的国民生活状态。

  “不屈不挠”是美国经济文化的特点。 美国从建国就是通过“不屈不挠”的方式实现的,这个传统一直反映在美国的社会和经济中。 到了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人们就开始认为美国有钱之后,就会更加惜命、更加胆小。 但是没想到,美国从一战、二战、冷战,到最近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都是不怕牺牲的。 在经济“战场”上,日本竞争曾经是美国最强大的威胁,看上去美国似乎要“一败涂地”了。 但是,这反而促进了美国人的觉醒和反击。 比如说,战略理论界的迈克尔 波特通过战略理论,为美国经济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而在企业界,IBM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重新确定自己的方向,然后实现“起死回生”,成为美国亲眼重新争夺竞争主导权的关键代表。 就连汽车业,曾经也在1990年代“回暖”(但是因为内部管理问题,被日本人又重新掌控了局势)。 而这个过程似乎一直与苹果“无缘”,让无数的苹果fans看不到希望。 而乔布斯的“王者归来”让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苹果的复兴,更重要的是一个“打不死”的形象。而且,美国人亲眼目睹了苹果十几年复兴的艰苦历程,这个历程不仅仅是苹果的经验,也是很多美国人的经验。 因为,即使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几年后,人们仍然觉得苹果只是挣扎时间;即使iPod创造出神奇的业绩,人们仍然觉得苹果在边缘徘徊。 而随着iPhone的快速更新,人们才渐渐看到苹果真正的曙光。最近iPad的疯狂销售,人们才真正体会到苹果的强大力量。 或者说,人们似乎在突然之间,才感觉到苹果已经“如日中天”。 在这个过程中,乔布斯维护了自己为理想而坚持到底的强者形象,而乔布斯的成功在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坚持自己的理想。 就这样,在IT行业,美国的标志性企业都在市场中竞争,IBM和苹果的起死回生与兴旺,微软和Google的发展与竞争,惠普与英特尔战略转型后的扩张,这些从十几年到几十年的企业能够生存并且获得发展,都反映出美国企业在竞争精神支持下,形成的强大竞争能力。

  竞争是聪明人之间的游戏。 在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市场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人员工资越来越高。 比如说,美国的IT产业发展迅猛,因此也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IT人才之间的竞争。 那么,在任何一个市场上的短时间内,人才的数量都是相对固定的。 而当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企业就必须去争抢这些现有的人才。 那么,随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人才数量相对固定,因此企业必须用高价来吸引人才。 那么,人才的薪酬福利可以包括工资、带薪休假、家庭医疗保险、托儿所、股票期权等等。 当然,企业付出各种各样的税收和费用的目的,希望这些人才能够为自己创造利润。 那么,如何让这些高价人才创造利润? 首先,高价人才必须聪明过人,这样才能够达到这些公司的基本要求。 因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最主要的特点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愚笨的人永远都想不明白的问题,聪明人可能在了解分析一分钟之后,就开始挽起袖子干活。 所以,三星电子的李健熙说:“一个天才顶10万人”。 李开复曾经说过微软的一件事:有一个难题,项目经理本来机会用50个人,做3个月解决,没想到有一个程序员听说后,默默地做了一个星期,就把难题解决了。 苹果的研发成本非常低,而成长极快,利润极高,就是找到这些聪明人,然后发挥他们的作用。 而这些企业竞争的过程,就是持续发现聪明人,然后培养聪明人的过程。 与这些企业相对比,富士康的生产线上是不能用聪明人的,因为聪明人往往比较敏感,或者说所谓的神经脆弱。 如果重复这样的行为,很快就会把聪明人逼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