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代 – 全球经济大萧条》
第3节作者:
生于0715 当然,因为经济学是“对人类一般生活的研究”。 那么,仅仅是这些人均收入的差距,仍然不能完全反映美国一般民众和中国一般民众之间的生活质量之间的更大的差距。 那么,更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劳动和消费。 中国人辛苦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很多人上班需要一个小时或者以上,像贴相片一样挤在极其狭窄的空间中,而且经常还需要走很长时间的路。 上班后,人们经常得无条件加班,然后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重复一遍早上上班时的状况。 而很多加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们,一周工作可以达到80小时以上,超过法定工作时间1倍以上。 当然,大多数美国人开车上下班,上下班时间短、交通条件舒适,而且一般工作8小时(收入高的人们往往工作时间长)。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民众的37倍以上。 另外,中国人的消费价格也会让美国人感到惊叹。 比如说,2010年, 美国一辆奥迪A4 2.0T起价3万美元,在中国市场上,2.0T则起价近31万元人民币(合4.5万美元)。 再比如说,美国二线城市市郊一栋完全装修好、具有完全房地产权的300平米的独立房差不多30万美元(合7000元人民币/平米,这个面积是套内面积,地下室和车库不算面积),而这个价格在中国是找不到的。 因为,美国建房都需要依照严格的建筑标准,包括各种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 而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能够达到这样质量的很少,而质量完全达标的,价格也会变得非常昂贵。 最近发生的中国销售到美国的石膏板诉讼事件(只是众多事件中的一例),就能够说明中国产品存在的问题。 另外在美国的肉类、鱼类、水果和多类蔬菜的价格,与中国对应产品的价格相比,价格相当或者价格低。 当然,美国的食品质量比中国食品的质量高得多,这个溢价因素还没有算进去。
那么,根据这些经济表象,我们就要问两方面的问题:1、 眼前问题: 为什么美国人均GDP是中国人均GDP的13倍? 为什么美国人均收入水平是中国人均收入的将近40倍或者40倍以上? 为什么中国房子和汽车比美国贵很多? 为什么中国食品价格总体上跟美国相当,而且美国食品的要更安全,不会出现经常让人们中毒的事件? 2、未来问题:人民币和美元比价将走向何方? 美国民众生活状况和中国民众生活状况谁将更好(相对于各自过去的基数)? 中国各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进出口状况如何? 等等不同方面的问题。而从这些经济表象问题开始,人们就需要思考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问题: 1、什么决定了中美之间过去的经济差异,尤其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距? 2、什么因素将决定未来的经济方向,尤其是民众生活质量的改变?
日期:2010-06-11 17:35:32
二、经济运行机制:
人们天天都在面对着经济现象。 前面分析现象,只需要人们在社会中走一走,然后再上网搜一搜数据,并且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很容易对这些现象“一目了然”。 问题在于,这些经济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大家都不清楚,而且大家非常急迫地想了解。 于是,各种理论出现了,通过五花八门的解释,来思考经济表象背后的经济运行机制。 而“阴谋论”在中国流行,宣扬“阴谋论”的人们把美国描述得无所不能。 然后,“阴谋论”告诉人们美国强大的原因,是美国背后有一股看不见的巨大势力,随时虎视眈眈吞噬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财富,吓唬广大中国民众。 通过这样的方式,“阴谋论”卖掉大量的书籍,并且到处演讲,大把赚钱。 当然,“阴谋论”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是“阴谋论”者盯准了中国民众的愚昧无知,而且非常喜欢打探“内部消息”的心理,然后满足人们猎奇和自我恐吓的心理。 比如说,“日本衰落”成为的主要论据。 “阴谋论”一次次告诉中国民众,因为美国的“阴谋”导致了日本长达二十多年的衰退。 当然,如果有人到日本,问问中高层的日本人,是不是“阴谋论”害了日本,让日本长期衰退,那么日本人可能会对这样的问题很鄙视。
其实,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很简单明了。 总结起来,世界经济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竞争是经济的中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竞争主导经济发展的方向,竞争能力决定经济发展能力。而竞争的核心,又可以总结为“打破头”。 两个基本点(关键词)是:“掐脖子”、“经折腾”。 把握住这两个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就很清晰了。 “掐脖子”指的是各国经济的竞争,就是相互寻找对方最薄弱的弱点,然后通过打击对方弱点获利的竞争。 比如说,我掐住你的脖子问你,要钱还是要命,你为了要命就只好给我钱;然后,你很生气,也想反过来掐住我的脖子问我要钱,于是竞争就开始了。当竞争到一定程度,总会出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严重消耗局面,这时候就出现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 经济危机和萧条往往不是很快就结束的,而经常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谁的内在实力更强,谁更能够在消耗过程中挺得住,经得起“折腾”,谁就能够活下来,并且在新的一轮竞争中获得发展。 有个词叫做“水深火热”,必然咱们俩在互相“掐脖子”的过程中,从陆地上打到水里,这时候“掐脖子”本身成为次要因素。 而更重要的是,谁的水性更好、闭气的时间更长,谁就能活下来,看到新的太阳升起。 所以,“掐脖子”是竞争各方之间相互进行竞争的技术和能力问题;而“经折腾”则是适应环境,顺应外部规律的问题。 那么,通过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形成一个简明清晰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整体图景。
(一)、竞争:
竞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中心。在世界上,一切进步的力量都在鼓励竞争精神、促进竞争行为和提升竞争水平。 在古代社会,武力反映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最主要的表现是军队力量;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反映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一个人、企业、国家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一方面需要培养竞争能力,参与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增强竞争耐力(实力+灵活性),承受住长时间竞争、各种竞争逆境的考验。 其中,企业竞争成为国际经济的的焦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国家通过培养国民竞争力,促成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支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 而强大的企业同时意味着高收入的员工,反过来支持国家的富裕和强大。 有的人评论说,比尔盖茨带领的微软是他们见过的最敬业的人们,而这样的敬业精神支持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那么,为什么比尔盖茨敬业? 因为,比尔盖茨知道,如果自己不敬业,不拿出所有的力量去竞争,那么微软随时会成为历史的遗迹。 在这样的竞争精神驱动下,微软“无所不用其极”,在不违法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 即使是这样,微软的发展还是在减缓,尤其是当Google发展起来、苹果实现复兴之后,微软开始明显陷入“成长困境”。随着竞争的进化,微软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传统公司”,开始失去竞争活力。
1、企业竞争与国家GDP
----从工业革命之后,企业成为国家经济的驱动力量。 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企业竞争力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