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硅谷》
第32节

作者: 海明理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宗到了后就开始点菜,等菜上来时大家已聊得热火朝天,总共来了十几个同学,一时间包间里人声沸鼎,小声一点说话根本就听不见。刘宗坐在我身边,我想想先附在他耳边告诉他今天我买单,我不想看到他来和我假心假意地争着付钱,毕竟在座的都是靠工资生活,要养家糊口,这么一顿饭钱对谁都不是个小数目,付得起但心里总归没有那么痛快。

  他果然不肯,说我是回来做客的,我早预料到了,就告诉他我的公司已经发展起来了,一年的销售额已经有好几百万。他顿时没话了,谁能和一个富人较劲呢。虽然我根本没从自己的公司领工资,公司的资金要用在发展上,也还是捉襟见肘,带回来的钱还是候宝山让朋友在北京给我没用完的。
  我注意到大家都很关注我,每当我和身边的同学小声说着什么时大家的声音就低了下来,尽可能听清楚我说的话,当年在学校时我可从没有这么引人注目过。一个女同学说:“海明理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经商,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刘宗知道我的情况更多些,他有一段时间被单位派去经营过一个公司,公司的产品和我做的相似,是同行。他因此进入了这个行当,和这个行当里的人打过一段时间的交道,这才知道我的名气早已在外。后来他那公司开不下去了,他又回到了机关,但对我的认识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他大声告诉大家:“海明理现在已经是名利双收了,在国内的行业里大名鼎鼎,又跑到美国去扒分。”我笑了起来,说:“别那么看,表面的风光后面有多少代价付出你没看到的。”他愣了一下,声音低了下去:“那倒也是。”

  容祖新是最后一个进来的,他推门进来时大家都哄笑了起来。几年不见,这老兄胖了一大圈,头都肿了起来,和以前的形像相比显得很滑稽。他在学校时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的父辈也有些关系,因此来往很多。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混出个什么名堂来,东跑西颠地想找出路,据说最近在北京混。到了这个年纪再没混出个样子来基本上就没有多大希望了,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人委顿了不少,早没有了在学校时的那些梦想。不过生活还得继续,没有混出头的指望并不能不要生活了,老婆孩子都看着呢。

  华亦兵很感慨,说:“海明理还真不错,每次回来都能惦记着老同学。”我心里也有些感动,我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但我也知道有些同学来只是凑热闹。王宇平是我们班上的第一号帅哥,当年青春年少,唇红齿白,身材高大,聪明过人,有一副好歌喉,迷倒过不少女孩子。曾经的女友居然为他的移情别恋而自杀了,给他很大的打击。那时的人很认真,不象现在这么放得开,出了这事后他只好离开原单位。后来他进入了省外事办公室,负责接待外宾。“你知道不,陈香梅每次来都点名要他陪。”华亦兵坐在我身边告诉我。任雨霖说得更绝:“王宇平现在是三陪男,这儿是一陪,完了是二陪,晚上十二点后是三陪。”我忍不住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起来,笑完了我说了一句:“帅哥啊。”

  大家都愣了一下,我们很少用这个词,但用在这里无疑最合适。刘宗反应很快,说:“海明理是个聪明人。”王宇平表面很平静,没什么反应,他很聪明,知道自己的优势,也很迷恋这种优势带来的好处,很多时候倒成了阻力了,不敢去尝试新的环境。他如果放下架子出去发展会有更好的前途,窝在这里很可惜。
  大家开始轮番向我敬酒,我在北京时拉过肚子,本来不太敢喝,但这种场合不喝不行,就试着喝了两杯啤酒,居然没事,就放开了喝。几个很活跃的人都敬完了,陈芳忽然拿起杯子站了起来,把杯子朝我伸了过来。我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也把杯子端起来,和她碰了一下杯。我不知道她心里作何感想,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我其实已经把这段感情翻来复去想过无数遍,如果当年真和她成了我不会有今天,充其量和在坐的同学一样在本地混日子。没有失焉有得,辩证法是有它的道理。

  我们都已人到中年,吴雨杏很伤感,说:“想当年你们都是小伙子,我们都是大姑娘,转眼之间就到中年了。”同学聚会最让人感伤的便是时光的飞逝,特别是多年不见的时候。看着那鲜鲜嫩嫩的皮肉枯干下去,光光亮亮的皮肤松弛黯淡下来,便会惊觉人生的短暂,荣华富贵功成名就又能维持几时?
  大家都很尽兴,散席时服务生送账单来,不知该送给谁。我招了招手,她便把单子送到我手边,刘宗还要罗嗦,任雨霖阻止了他。我看了一下账单,才五百不到,我很意外,看样子国内的通货紧缩还真的很厉害。我随手从裤袋里摸了五张出来给服务生,她接过去看了看,说她去找零钱,就走了。
  我们开始往外走,下了楼要出门了,大家一一和我握手,陈芳最后一个和我握手,握了很久。人生总是有许多遗憾,谁都是如此。
  我正要出门,忽然有人轻轻拍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居然是服务生把找的几块零钱给我,我笑了,看样子这家饭店还蛮认真的。等我出了门见大家都还站在外面没走,我笑着说:“怎么都舍不得走了?”大家的情绪的确有点不舍,我感觉得出来,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见好就得收。
  回到家里我想了很久,我记得在一篇文章上看过,说这类的同学聚会实际上是混得好的同学摆脸,混得差的同学受窘,还真有点,虽然并非故意。这大概会是我最后一次召集同学聚会了,除非有别的同学一同回国。
  这次回国我只有一个星期时间,行程匆匆,在家呆了两天我便要走了,家人送我去机场,飞上海转机。在机场等登机时忽然觉得自己这么短时间居然就能从美国这么来回跑一趟,还能走几个城市,现代科技发展如此迅速,交通已经不是问题了,给我的感觉真是个地球村。想当年那些去美国留学的人得飘洋过海坐上一个多月的船方能到达目的地,离现在只不过是几十年而已。

  日期:2006-11-10 7:01:16
  (十八)
  参展所用的说明和产品目录等的准备工作在我紧赶慢赶之下总算在四月底弄完了,我立即给候宝山发了过去,让他赶紧找印刷厂排版印刷。我特别叮嘱他在印刷前把排好的版面给我审核一遍再付印,这是英文的,他们审核容易出错。我以前在公司工作时有过这方面的经验,看似很简单的文字排出来后仔细看时会发现很多错误的地方,需要特别仔细,审核两三次后才可能把错误减到最低限度。

  发完后我总算松了口气,最大的一件事做完了。此时岳父岳母已经回国,老婆也回她的公司上班了,我们只好另找保姆白天照顾小弟弟。
  在美国的老中生孩子后大都会请自己的父母来照顾孩子,运气好的父母已经退休,没有牵挂,身体健康,可以把孩子一直带到上小学,运气不好的就得把孩子送出去带,或是请住家保姆。旧金山湾区有不少来探亲带孩子的中国老人,带一个孩子还有余力,就贴广告再招个孩子来带,以便多挣些钱。也有些夫妻来美国后妻子不能工作,闲赋在家,有余力带孩子挣钱。这些人一般都在报纸上登广告,住在南湾的也会在永和、大华等大的中国超市里贴广告,有需要的都会去看,看到合适的就打电话联系。老婆不愿意请住家保姆,嫌贵,更嫌一个外人住在家里别扭。她在她父母离开的 前两个星期就开始到处找合适的人家,以便能把小弟弟送出去带。

  经过两个星期的寻找,她找到一家上海人。那家人夫妻俩年龄和我们相仿,也是两个孩子,老大已经十二岁了,老二才八个月。女方的父母来美国带老二,觉得挺轻松的,就让女婿在永和中国超市给他们贴了个广告。老婆打电话联系后觉得还可以,就和我一同去他们家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