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硅谷》
第33节

作者: 海明理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家人是从加拿大搬过来的,来了没多久,在南湾上班。他们租了一个联体屋,两室两厅,看着挺大,很漂亮。我们进门后见他们一家人都在,便坐下聊了起来。男主人很能说话,大部分时间是他在说。他告诉我们他们在加拿大时住在魁北克,是法语区,在那儿都是说法语。那边工作机会不多,后来拿到这里的一份工作便过来了。我想起来当年克林顿在位时搞了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简称为NAFTA,就问他是否用这个协定框架下的规定过来的,他点点头。

  克林顿在位时为美国的经济做了很多实事,NAFTA包括美加墨西哥三国,里面的详细条文我不知道,但自从开始实施以后有很多老中利用这个协议从加拿大跑到美国来工作,我认识的就有几个。以前必须要有工作签证才可以,很难,现在方便了许多。
  老婆则对他们能通英法两种语言很羡慕,聊天之间两位老人紧盯着老婆,很仔细地倾听她说的每一句话。这两位老人话不多,看上去还挺清爽,我估摸着这家人还不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这保姆找对了不单是解决孩子的问题,还能多个朋友。
  大致的情况了解了之后我们就告辞出来了,老婆对他们的印象也不错,就这么定下来了 。
  岳父岳母离开后我们每天早上上班前把孩子送过来,下班后再把孩子接回去。大部份时间都只有两个老人在家,有时候我们下班晚了点,会碰到男女主人下班回家。见了面免不了聊几句,老婆是个喜欢社交的人,如果她来接孩子碰到男女主人,铁定要晚半个小时回家。后来两家人的关系变得很接近,一直到他们离开湾区后都还有联系。

  小弟弟长得很好,健康可爱,两位老人照顾得不错,每次看到孩子白白胖胖的样子我们都很开心。在美国这么拼命,除了自己要强想过得尽量好一些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想为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我这一代人的童年生长环境和现在差得太远,那些困窘的童年往事在心里翻起来时往往变成一种很强烈的补偿心理,要把自己童年没有得到的尽可能给孩子。

  天热了,我把小弟弟的头发剃光,小家伙大脑袋溜光圆圆的样子很好玩。每次我们带他去中国超市买菜都会引来一堆目光的注视,有一次有个年青女人远远地从后面看到他的后脑勺就觉得这娃娃很好玩,三步并成两步赶过来看他的脸,看完了就笑,说这孩子好可爱。我在旁边看着这女人旁若无人的举止,心里好笑,也为小弟弟的可爱而自豪。很多时候我都会想到如果在中国没有出来的话多半不会有这么个可爱的小弟弟了,我在国内的朋友只要是城市里的还没有生两个的。

  现在养孩子很方便,照着书上所说的去做就行了。养育孩子的书把孩子生长过程中所有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有什么问题翻翻书立马就有答案。孩子生病了给医院打个电话,护士会问清楚后告诉你该做些什么,年青父母要做的就是遵照这些指示去做。把老大养大了后才发现养孩子根本用不着那么小心,老二生出来后便漫不经心地随便养着。难怪这里有句俗话说“老大看书养,老二当猪养。”怎么养孩子都能长大。真正让父母操心的是孩子的教育,这可是无法看书看会的。

  现在两个小家伙完全要我们来照顾,平日还好,送他们出去后我们去上班,下班回来吃完饭让大儿子看看电视玩一会就洗澡睡了。到了周末可就辛苦了,整天得陪着他们,两个男孩子都好动,小弟弟虽然还不会走路,但爬在地上玩起来可是一点不含糊,口水滴答的也不管。家里的空间明显缩小了,小孩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显得乱糟糟的。

  老婆开始动脑筋要加盖一个房间给孩子们活动,我们的房子总使用面积不到一千两百英尺,换算成平米的话就一百一十不到,三个睡房都只有一百多平方英尺,客厅和厨房比较大一些,饭厅放在厨房里,厨房里空间就不多了,客厅是家里主要的活动场所,玩具扔一地让人看了就心烦。房子的结构大致是一个长方形的空间隔成小间,前半截靠街,一半是客厅一半是厨房兼饭厅,后半截是睡房洗手间。车库则是附在大长方形上往外突出的一间,有四百平方英尺左右,没算在使用面积里,和厨房紧邻,后面就是后院了。厨房里饭厅那一块装的是玻璃门窗,外面就是车库后面的空地。前主人在那块空地上铺了水泥,一直到后院顶头的睡房齐平,然后在三分之二的水泥地上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铁皮顶凉棚,老婆动的脑筋是要把这个凉棚改建成一个房间供孩子们玩耍,当初买房子时看中的也是这块地方有加建的潜力。

  老婆到处去找人问价格,得到的回答是如果要正规去做的话必须先找人设计,然后拿着设计去市政府申请建筑许可,许可证发下来后才能动工,市政府的人会来监督,这样房间做好后就可以算入房子的使用面积,再卖的时候可以卖更高的价格。按这样的正规的操作,每平方英尺的造价是一百五至两百元之间,视所用的材料而定。我们房子后面那一块至少有两百平方英尺左右,也就是说三万美元是少不了的。

  我们没那么多钱,这个方案行不通,另一个选择就是找那些地下包工头,让他们来做,没有正规的许可证,做完了面积自然也无法算正式的面积,但花钱少,没那么罗嗦,想做成什么样都行。这里没钱的人很多都这么干的。
  我们开始去找人,有一天老婆在附近看到有人在装修房子,就过去问那些装修的人,回来告诉我他们能加盖房间,我们这么大面积大概是五千美元左右。
  这个价格是我们还能承受的,我们都动了心。我自己在美国的公司去年有一些生意,有几千块钱的利润,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让包工头过来看看,谈一下具体的事情。
  这个包工头是个菲律宾人,叫梅尔,长得黑黑粗粗,突眼暴牙,那样子实在不敢恭维。但这家伙很会来事,一张嘴说个不停。他到后院四周看了一圈,说没问题,这是个很简单的工程,又把材料钱和工钱算了一下,说大概是五千左右。由于屋顶是铁皮,用不着另盖,那一部分就省了。材料费大概要两千,工钱三千。材料费实报实销,买多少算多少,如果不放心的话我可以同他们一块去买。

  听上去还不错,我们就这么说定了,他说下周末开始做,他在附近还有别的工程,我们这个加盖是个简单活,他们有空就来做一下,一两个月之内可以做完。我们已经打听过目前的行情,五千是最低的,因此没有再多的问题了。
  我问过他是否有正式的执照,他告诉我他是挂在别人名字的执照下面,他们也能建完整的新房子,如果自己有执照的话不可能这么便宜。我知道他们正在附近的另一条街上给别人盖房子,他并没有撒谎。
  过了一周梅尔果然带着两个精壮的墨西哥人来到我们家里,要在凉棚的水泥地上先建地板,我很好奇他们怎么做,就一直在旁边看。这两个老墨把从家庭站买来的处理过的方木料在地上放好,然后把一颗黄灿灿的子丨弹丨上进钉枪,告诉我走远点,声音会很响,我拉着同样好奇的大儿子离得远远地看着他们,他们带好耳塞,把钉枪对着木料扣动扳机,“砰”地一声巨响,钉子穿进木料钉在水泥地里面。这么一连响了十几下,几根长木料便牢牢地钉在了地上。

  我大为惊奇,居然这么容易就把木头钉好了,我还以为他们要动锤动钻的固定呢。美国的建筑工具已经方便到出乎我的想象了。
  他们离开后我过去拣起地上的弹壳看了看,和手枪的子丨弹丨差不多,细一些而已。这钉枪实际上是利用子丨弹丨的冲力把钉子穿进水泥地,真是聪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