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修练,应该从“估值”开始》
第14节

作者: 回形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7-14 10:10:52

  (接上节)
  上节说了得跟着“价值产品”走,就是咱的生意有“路”有“数”了。
  咱做生意的,最讲“路数”的,是不?
  这回也聊聊古玩行里的事,看看这行内是怎样经营“价值”的。
  之所以聊这行,是因为这行近来最热,大伙都指望着手头上有俩古董,好“保值”呢。
  话得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北京城说起。
  那会,京城里的玩家手头上老玩意不少,却不值钱。
  胡同里清中期的雕花大床呢,劈着劈着就当柴火烧了,现在想起来都肉疼。
  谁叫那时兴集邮,还没兴玩这些老古董。
  真正兴起玩古董的,还是在1991年前后,那回有境外的人到京城收这些古董,然后当工艺品卖到境外去,京城里就有圈子开始收集这些老玩意了。
  京城是很奇特的,文化底蕴特厚,各种兴趣爱好又喜扎堆,就成为一种种“文化圈子”。这种文化圈子收集本行业的信息资料特快,人又聪慧,很快就能成为全国领先的圈子。
  所以那时要领略北京的文化底子,得去胡同里找,还最好一呆半年以上,才能领略一点真正的北京味。
  而胡同外面的皇城气派,全是这些胡同里面的人做出来的。
  那会,这些爱古董的人喜欢到一个地方扎堆,就是那个著名的“潘家园”了。潘家园初起时可没有现在似的,鱼龙混杂,不知道哪真哪假,多少真多少假你就得问古董界里的人了。反正俺不好说,省得砸了别人的饭碗。

  那时潘家园还真能十张10元大票,就能卖一摞的乾隆官窑碟子的。现在再卖出去,咱就得数钱数到手软,又得用尺子量了。
  91年前后,在京城里,那叫个古董界的“闷局”,大伙都捧着金饭碗活得艰难的。
  这在生意界是个很不好的局面,价值全面被低估,流通渠道就不畅旺,大伙就得出大力流大汗,所获却不多了。
  后来,聪慧的京城人就想到炒作噱头了:
  京城里亲自烧窑炼瓷的皇帝,只有康熙与乾隆祖孙俩,所以叫“清宫秘瓷”。
  ——皇帝烧出来的瓷,不叫“皇家制作”,尽显“皇家气派”吗?
  ——用此做噱头,不是能炒旺老玩艺吗?
  最初的初衷,不过是一种商业噱头。后面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是始料不及的。
  当初咱们也没意识到这点,还帮着朋友们出主意:得上国际拍卖会,有个实拍价做评估值,这些老玩艺就好卖了。
  结果97后,随着香港回归,咱的老玩艺也就顺利登陆苏富比那等国际一流的拍卖会了。可见也别老说香港只沾了咱大陆的光,香港的国际人脉与商业体制,也常常让咱们商人沾国际大光的。
  刚开始上国际拍卖会玩,还挺搞笑的。咱钱不多,但“组织”行,要拍卖哪件老玩艺了,就带上几个“炒手”去,相互比划着举牌,所以流拍事件着实不少。就算到了去年,一件清乾隆的粉彩镂空瓷瓶,拍出了5亿半的价。一要付钱,人没了。反正拿到“国际性价比”就行。
  后来吧,古董的商业炒作,竟然漫延到社会意识上了,倒真是始料不及的。

  不就炒作古董吗,还狠拍了一批清宫戏来,“文化人”们还事事的,到处去宣扬“康乾盛世”。
  老阎家的跑直隶山东去,受到了官员们的“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一到江南,不行了,挨了耳光。那行,清时古董炒作就以山东为界,不入江南了。
  至于古董商业炒作的噱头,还真进了中央党校的教材,说啥咱中国自古以来有三个“盛世”,当然把“康乾盛世”列为最重要的一个,“最腐朽、最落后的奴隶制统治”(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中央党校教材语)摇身一变为“盛世”,就不关咱商人的事了,各位得去问那帮“宣教官员”咋回事。
日期:2011-07-16 14:19:45

  (接上节)
  从上面看到,要想使咱们的商品价值有所提升,炒作还是要的,也要吸引一批投机客,相互捧着船就高,就能使被低估的商品价值得到开发与提升。
  但是,投机在商业运作上,还是有军规的。
  这些军规,咱还是遵循一下为好。否则在市场上,咱做不成大款或大腕,反倒成了别人的羊牯。
  军规有三条:

  第一条,所谓“投机投机”,投的是“机”,而不是“投坑”,更不是“投河”。
  这个“机”,在商业上来说,就 = 机会 = 价值。
  也就是说,咱要投机之前,得先评估这个“机会”的价值何在,又价值几许。
  不就玻璃嘛,咱会花大力气去投机吗?朋友有请,也就帮着吆喝几声,意思意思就完了。谁会摆幅身家下去?
  钻石呢,就不同了,咱创业初期可能不仅摆幅身家下去,还会以此为业,把未来都交到钻石手上了。
  ——玻璃与钻石的价值,是可以同日而语的吗?
  这可不能犯含糊。
  而最容易犯含糊的,在行业中就是那群“搞手”、“操盘手”。
  搞手与操盘手从来都是最聪明,也最能干的一群。
  却也是最容易忘掉商品价值的一群。
  试想想,当钞票每天流过手头上数万张、数十万张、数百万张,这搞手还会以为钞票有“价值”吗?
  这与每天对着范冰冰,也一样会吵嘴,所谓“审美疲劳”是一样的。
  最怕审美疲劳还严重起来,累积成不信“价值”,单信“趋势”了,完了,就很容易“投坑”了。
  所谓投坑,在商业上就是落入了自嘎或别人给自己设计的圈套。
  前面都说了:贼公计,状元才。
  在商业上还能实施诈骗的,一定是位最聪明的主,最善于揣摸别人的心思,一击即中的。
  所以在民国年代之前,咱的商号银号神马的,学徒期特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学会全套的防范商业诈骗法子。对“隐形水”、“起尾注”、“转焊钉”等等一系列的商业诈骗术全都知晓,也对千门的诈骗七式:“起、点、套、诱、指、幌、落、退”全套流程了然于胸,好随时中断商业诈骗的过程,让对方知难而退。

  以俺在行内浸润的经验来看,搞手、操盘手最后能成为老板,成就自身实业的,不管境内境外都算是凤毛麟角,中途退出的占了绝大部分。
  个中原因就是忘记了商品的价值所在,而改成了只看“趋势”。
  结果,做商业不是越做越丰盛的,而是越做内心越空虚的。虽然还能时时勉励自已,但内心与命运博斗的无奈感越积越多,就很容易自已设计一个圈套,或看了别人设计的“完美圈套”,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了。
  ——此时,说是“投机”,投的却不是机,而是“人生命运之坑”了。
  至于“投机”改成了“投河”,就是以为赌博也是“投机”了。
  赌博这事儿,在环境条件完全平等公正的情形下,也叫“逢赌必对冲,长赌无输赢”。
  何况你去别人的赌场赌?
  咱赢的概率是多少?澳门大哥大老何家的有教落:“我每天赚赌仔1亿1千万,赌仔只能赢我100W。”

  俺靠~,1:110的概率。
  本来就是一场不对等的博弈,恍若泰森与俺比打拳,都不说拳力了,他的身形压都把俺压死了。
  所以赌博一向不入商门,老美家的是有确切统计的:凡是以赌为生的,都只可能沦于社会最低层,与咱商家越做身家越大完全背道而驰。
  此为军规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