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修练,应该从“估值”开始》
第13节

作者: 回形镳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7、8件精品,连咱自己都是越看越喜欢。这不仅是咱生产的心血结晶,在同行中也是皎皎者,算得上“行业顶尖工艺与技术”了。
  真让这些精品进入订单行货的销售渠道,放在沃尔玛的货架上“天天低价”去卖,咱就会像丢了儿子似的舍不得的。
  通常会把这些精品另挑出来,戳上个“特级品”的名头,就请教那些销售行家了:“能不能另卖个好价钱?”
  销售行家一看,确实是好东西,就给出了唯一的建议:“就把这些精品,走品牌销售的路吧!”
  好,销售行家就开具一个“销售方案”了,而这种销售方案的第一步,肯定就是“炒作”——上央视卖广告,告知全国人民同胞这是好东西;开“新闻发布会”(注意哈~,对货尾才开“促销会”,商界对这些词汇可是怪敏感的,上了一定层次的商人,是从不参加促销会的),向社会宣示这种精品承担起了“颇高的社会责任”;……

  神马神马的,就是要把这类精品“花钱赚吆喝”,把它们“炒热”。
  但单炒热了也没用,还没有承销投机商进来呢。
  那么品牌销售方案的第二部,就铁定去找投机商来承销这些“精品”,也就是“品牌产品”了。还会与投机商们商量,你用什么方式去销售是成本最低,又赚回最多的:是“专卖店”?是“连锁店”?是“加盟店”?还是跑去行业的集散地市场中占个柜位?……——反正这些售卖方式都得体现该品牌的“格调”,好吸引到有这格调的“壮士”、“佳人”来。
  那么咱们就看到了,原来所谓的“炒作”与“投机”,最初的意义都是奔着“品牌销售”而来的,搭着这些“品牌产品”的顺风车,就开了个自己的米路和财路。
  还真别说,看咱广州有一条街,不长,就有三家“五粮液专卖店”,各笼络着自己的一群“壮士”、“佳人”。俺也有附庸风雅的坏毛病,也在幻觉中总想扮扮“壮士”的,平时就滴酒不沾,要喝就只喝五粮液,还让这其中一家赚了俺不少钱钱。
  所以咱们那些小投机商们,也别老说只有“趋势”,没有“价值”这档子事了。
  说这话还没入商行呢。

  跟着“价值产品”走,财路既稳定钞票又大把的。看赚了俺不少钱钱的那家五粮液专卖店的东主,刚开店时面有菜色,神情迷惘。就开了两年,脸上神采飞扬,红粉翻飞的,无论从哪个兜里一掏就是一大叠的红杉鱼,汶川地震时还领着头捐款呢——生怕五粮液被震倒了,他的财路就又断了。
  所以咱们的小文人们也不要再骂神马“血汗工厂”了。
  说这话就是不晓世事了。
  一个地方的品牌企业一倒掉,就不仅是当地的GDP减少了,还是一大堆人的财路断掉了。
  小文人们别正经事不晓得干,就会说些倒人米、断人财路的话。
  所以咱们的官员也不要老咋呼“腾笼换鸟”、“产业升级”了。
  说这话就明白不懂经济事宜了。

  厂子的生产是讲适配的,订单要生产什么就买什么样的机械,不会单为了好看才去搞个“现代化的大厂房”来的。
  就在这种“适配原则”下,咱民营企业什么生产不出来?也不是说啥了,你把拨给国有企业的钱钱,拨给民营企业试试看,大飞机早就生产出来了,空姐们早就变空嫂了。不像现在似的,大飞机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
  连老美那都明白这一点,都得把建造“末日诺亚方舟”的活,派给咱们伟大的工人阶级吧~——还不是咱们民营企业,给伟大的中国工人阶级在世界上打响了朵?
  要明白“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还处在“大陆货”的水平,不是咱生产不来,也不是咱生产不好,而是咱们的品牌销售没抓好。
  既无人给咱们“炒作”,也无人“投机”于咱们的精品,而是咱们按订单生产出来了,搭上集装箱货船,就干挣挣地跑别人的大卖场货架上去了。
  不像小日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纪末,就透彻地研究了美国文化,再炒热他们的汽车与电器。再招揽一批美国本土投机商,就让他们的汽车与电器成功“登陆”与成功“侵略”了吧?
  咱们现在派钱到美国与欧洲,也别单捞个“救世主”的虚名头回来。也招揽一批欧美的小投机商、小渠道商回来,炒热咱的“中国制造”,让咱的精品也在欧美销售火旺起来。

  这对欧美而言,才算“扶贫”扶到实处——反正在咱汉唐那会,也没少扶老欧家的贫。对咱而言,才会在国际市场销售上实现“产品升级”、“鸟枪换炮”。
日期:2011-06-21 14:34:26

  呵呵,企业管理是一整门科学,却没有鼓励竞争这一门道的。
  虽然商人们都很硬朗,都不害怕竞争,却最终都要达致齐齐赚钱的目的。
  所以在境外企业里,要不像汇丰银行那样各管各事,对着桌子却可能三年都不说一句话,这叫“分权与授权的严谨”——就是你做领导的,把任务指标、方式方法布置得很细,让属下好做,相互间就无需交流了。

  要不就像利丰贸易行那样,很多进出口贸易商都可以要求“加盟”这一企业。这叫“互补所需,充分合作”的模式。也就是利丰总部接了一起订单,当然总部也可以做,但下面的小加盟商各有路子呵,如果利丰总部觉得那条路子更好,就发给这小加盟商做了,就是赚得比总部,总部也不眼红。
  以上“汇丰”和“利丰”的管理模式,哈佛大学都有整理成管理案例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