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修练,应该从“估值”开始》
第12节作者:
回形镳 日期:2011-06-15 12:03:28
那是,前面说的是股市估值法,说到具体公司的估值法,确实没说到位。
公司有两类:
一种叫独立公司,很低调,只赚自已的钱。
另一种叫开放性公司,上市公司属于其中一种,也就是公开向社会招股并由社会股东共同管理的公司。
无论哪种公司的估值,都只能按前面说过的“流水估值法”。
即:做什么生意(该项生意前景如何),过去两年有多大的现金流(做了多大的生意),未来能赚多少钱(盈利水平)。
这是境外投资银行和会计师行(会计师行还会加上一项指标“投融能力与负债平衡”)对一家具体公司的估值方法。
当然,由于投资银行明晓公司的全套流程,所以哪个环节整合一下,就可以让该公司还有升值的空间,则是另一个话题了。
日期:2011-06-16 13:56:48
(接上节)
前面说到让咱的商品怎样获得“使用价值”。
下文就说说怎样让咱的商品获得越来越高的“附加值”。
咱们一说到“提升附加值”这事,首先就得面对一个怎样看待“投机炒作”的问题。
这个问题,连国内经济大学者都感到很困惑,老脚得一说到“投机炒作”,就涉及到一个道义上的问题。
其实“投机炒作”没啥值得困惑的,是一种完全的生意手法,并不涉及什么道义上的问题。
只不过,玩投机炒作,就得懂得既可“掀得起波涛”,也得懂得什么时候“全身而退”。
——投机炒作,“退出”永远是比“进入”更重要的事宜。
所以最老道的生意行家,会把“止损”、“退出”挂在嘴边,还经常教育咱们这些生意初哥:“女人要知道什么时候收口,男人要知道什么时候收手。”
就连老美那的小证券行、小投行,一涉及投资事宜,第一时间就与你谈“Exit
”问题。生意还没谈成呢,就已经问了7、8次在这盘生意中,他的Exit在哪里。
那么好,咱们就把这种生意上的“进”与“退”,分成两个话题具体说说。
先说如果“进”,再说如何“退”。
日期:2011-06-16 18:08:01
(接上节)
先说说咱们生意道,为啥要进行“投机炒作”。
哎~,这个问题说起来当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行内人与行外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一个天一个地,整得咱们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还有一条“投机倒把罪”,犯之最高的刑罚就是个“押赴刑场,立即执行!”
所以得把这个事儿说得仔细,省得官员们一看到“投机炒作”这字样,就提起心肝,要拉人兼封艇了。
咱们前面不是有板油,说到了“卞和卖玉”的故事吗?
咱们也知道,卞和卖的那块玉原石,后来一剥皮,就是咱们的中华第一美玉——和氏璧了。说这块玉是咱们中华玉文化的第一品牌,是不为过的。反正就围绕着这块玉,就打了好几场战争,死了不少人,还演绎出“完璧归赵”那样惊险悬疑、斗智斗勇的历史故事出来。
但卞和卖这块玉原石的过程,却是彻头彻尾的“炒作营销”:
先是编了个“凤凰不栖无宝之地”的故事出来,却由于故事编得太过离奇神话,连楚厉王身边的玉工都脚得是骗子上门了,结果很轻易地让卞和失去了一条腿。卞和第一次营销失败。
卞和这就醒悟了:做生意要实在,不要拿异想天开的故事说人。结果第二次营销就用“悲情营销”了,专在路边候着,一见楚文王的车马队快到了,就悲凄凄地哭将起来,也就成功地把手中的玉原石卖出去了。
什么什么?
不是营销手法?
哪卞和为啥不自己去请个玉工来剥石?连玉原石都认得,还不认识几位玉工?还十分有针对性地只对楚王家族进行定向销售,别人还不卖?
——无论是“故事营销”,还是“悲情营销”,都可以归为现代营销学的“事件营销”之类,跟那个腾讯与360干起架来的营销效果是一样的。
只不过,后来为了维护这块和氏璧“中华第一美玉”的品牌度,才把这种营销手法用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忠义”,去掩盖住了而已。
日期:2011-06-17 15:20:17
(接上节)
那咱们就知道了,与其说卞和是位“忠贞烈士”,还不如说他是位很执着的营销家。
他明白真要让和氏璧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就必须卖给王家,这与咱们古时的那句话:“宝剑赠壮士,红粉予佳人”的意思是一样的。
——品牌的第一意义在于:用品牌的人,能用得起!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使用者“格调”的问题。要不现在国际上有些招人骂的低档歌星,却老喜欢提溜着高档名牌的包包逛街,该品牌还得花钱出来,买回她对该品牌的“使用权”?
所以卞和连玉原石也不剥,使制作过程也要体现“王家制作”,然后才有“王家气派”。
只是在营销手法上不断调整。
在丢了条腿还如此坚持的情形下,终于他的“营销战略”成功了,和氏璧成了中华美玉的第一品牌。
其实不仅卞和如此了,咱们搞工业的,也把自已的产品分成三类:“精品”、“行货(大陆货、大众货)”、“货尾”。
咱们生产了100件产品,总有几件是货尾——这是考产品质量监控人员与程序(QC)的事了。
但也总有7、8件是精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