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1-27 08:52:43
第八章 中国的城市化与房价
说完人口问题之后,应该说一说城市化的问题了。因为一直以来我们说的高房价问题,其实说的都是城市的房价,与农村无关。中国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一段时间,所以城市化对于房价的影响,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由于人口出生问题有铁一样的数据摆在那里,现在很少有人敢出生人口来炒作房价。
不过,城市化却是人们炒作房价的一个理由。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人们就会说这里条件好,人们都会争着抢着进入这些城市,所以房价肯定会不断攀高,对于二三线城市,人们又说小城市的人会进入这些城市,而对于小城镇,人们则说中国的城市化还不高,城市化会抬升房价。
前段时间,金地的老总凌克就说了,中国的城市化要达到65%,还需要一亿套住房,言下之意,是说房价还会继续涨下去。
其实,且不说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是不是会继续增加,就算继续增加,人们也都想进入北京,也不是都能进的去,进去的人也不是都能买的起房子,买不起房子的人,就形不成需求,所以这根本不能叫什么刚性需求。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概念套到二线三线和所有城市中,说到最终,以现在中国的房价,即便是农民继续城市化,他们的购买能力也很难再推动房价继续上升了,推动房价上升的因素早已由最初的真实需求转化为投资和投机性需求了。
更何况,之前的十多年,中国已经经历了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婴儿潮、农村人口城市化这两项因素,确实是这一次中国房地产热潮的启动因素,可是那是2006年以前的事情。婴儿潮我已经讲过了,中国最高峰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未来将会走下坡路了。这一节我会分析城市化的问题。
城市化的方法很多,一种是英国早期的形式,我们在政治课上都学过,“圈地运动”,通过剥夺农民的土地,把本来有土地的农民抛向城市,农村变成了城市,小城市变成了大城市,大城市变成了城市群。这样的变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动人群的年龄分布从年轻到年老的都有,二是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的同时,城市面积也在增加。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这里首先需要说一个问题,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不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所以其它国家所谓的城市化,不过是地域和从事工作的变化,另外大部分国家户口也没有严格的地域限制,所以你搬到哪里就是哪里人,不会牵扯到上学、福利等因素。
中国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人为划分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而且户口的地域限制是很强的。这就导致,中国的城市化牵扯到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就别具特色。大致来说,导致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通过高考,考入普通高等院校,从而正式从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这是最正式的一条路,因为中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城乡二元制,对于农村人口来说,现在也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名正言顺的进入城市,进入大中型的城市就更是如此了。1998年为了扩大内需,中国高校开始的扩招之路,则使更多的农家子弟成为了城市人。
2.通过就读民办院校、职业院校等留在城市。我之所以要把这一种方式分开来说,是因为相比于就读正式的普通高校,这种方式通常并不能获得正式的城市户口,所以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很多人确实是通过这条路进入城市的。
3.在城市工厂、企业中务工,从而待在城市,比如我们广泛提到的民工,在统计数据中也是算在城市化人口的,这是城市最底层的一个阶级。
为了扩大内需,1998年政府实施的众多政策中的一个,就是高校扩招,这为后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的表格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历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
年份参加高考人数
(万人)录取人数
(万人)录取率
(%)
199727810036
199832010834
199928816056
200037522159
200145426859
200251032063
200361338262
200472944761
200587750457
200695054657
2007101056656
2008105059957
2009102062962
201095765769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短短十年间,普通高校的录取人数增加了六倍,因为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显示录取人数中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的比例,我大致按照40%是农村生源来计算,那么由此导致的城市化人口是2500万。
看起来这个数并不是很大,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统计的数据只是教育部上称为“普通高校”的学校,除此以外,还有无数的民办学校、职业学校,这些学校的人数是没有包含在上述的数据中的,这些学校招收的人数很难统计,不过,就我的观察而言,这部分人数似乎不会少于高校录取的人数,而从这类学校毕业的农村青年,大部分也都会留在城市,而不会回到农村,虽然他们大多数很难获得城市户口。
我的高中同学大部分都上了普通高校,最后留在了城市,但是我的初中同学中,则有大量人是通过就读民办学校进入城市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