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45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通胀是对社会前期储蓄的掠夺,会大面积杀伤社会消费能力(短暂的抢购也只起到提前释放消费和清理库存的作用,其后果往往是长期的萎靡)。因而理论上只有一种情形下通货膨胀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益,即该国工业化水平极低且处于明显的短缺经济状态。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可以帮助本国资本家完成特殊手段的资本积累,用于发展工业并扩大生产,代价则是掠夺本国全体民众。如果通货膨胀不能刺激生产的发展,不能顺势带动非农就业和工薪阶层普遍的工资晋级,则必然演化为痛苦折磨一国经济和国民的滞胀。

日期:2010-09-06 11:31:50

  在石油危机引发的“国难”面前,日本社会的反应是值得中国人审视自己民族性的劣根的。
  日本政府以赤字财政扩大公共投资,协助企业消化部分过剩产能固然是目标,但提高公共效率因素和增强若干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来稳定物价才是首要目标。日本政府限制能耗大户的钢铁和石化(当时与汽车、电子、造船并列为五大支柱)的燃料供应和生产,却将宝贵的进口石油优先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生企业的生产;日本的企业家们没有想法设法发国难财,而是和消费者一起共度时艰,为节能、产业升级和国家未来殚精竭智;甚至在主要城市蔬菜、肉、蛋、奶因运输成本大涨而出现供应短缺的危机时刻,各地出现了不少民众自行用私家车帮助乡村生产者向市场转运食品、蔬菜,市场商贩公约不乘机乱涨价的感人一面。同样的场面我们在观察韩国民众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时也看到了,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雷峰”式的高尚品德和情怀在感动我们的同时也在考问中国人的基本良知。

  可以说,如果没有日本政府、企业和民众的高瞻远瞩的觉悟,日本当年很难逃过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劫难(对比美国和西欧的情况可以看得更清楚);在输入原油成本增长近四倍(加上海运成本上扬后的到岸价格)的险恶环境下,日本仅当年爆发一次性的物价上升大潮,而且商品零售价格体系涨幅低于30%,这是日本民族的骄傲。在屡屡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日本也在物价管理上创造了世界奇迹!

日期:2010-09-06 11:37:30

  再说通货膨胀。任何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格体系都是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支付了很大的社会成本,通过无数市场参与者的无数次交易活动才逐步形成的。人为轻率地打破或破坏这一价格体系,将再次需要消耗宝贵的时间和高昂的社会成本;如果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长期阻碍稳定价格体系的形成,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将陷入无所适从的恐慌情绪中,将形成市场运行的彻底混乱乃至崩溃(永远需要记住价格是调节市场运行的信号和发令枪)。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信徒还是现代崇尚货币主义的人们,在这一点上理性群体的认识从来都是一致的。

日期:2010-09-06 11:42:11

  美国之所以在二战后美元逐渐泛滥,那是因为超过美国社会负荷的战争(越战影响最大)在某一时期从根本上伤害了美国的经济元气,美国需要全世界的补贴,而且因为美元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赋予了它超发货币的权力。美国因为向全球分流美元可以控制本国恶性通胀的发生和长期存在,近十来年更由于海外廉价商品的输入而让美国的消费品指数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美国人在其它国家的补贴下生活得悠哉游哉!本币国际信用很低的国家无法享受国际铸币税的好处,超发货币只能剥削和压榨本国的民众,是政府无能和不负责任的典型表现。每一个失败的国家都能看到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子,津巴布韦如此、朝鲜货币改革也如此,甚至个别国家在某些时段出现了“以货易货”的返祖现象。

  因而,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在奉行低息、低税财政政策,鼓励信贷和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从来没有一个政府敢于忽略和放纵通货膨胀。这些国家的民众如果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般以物价体系上扬超过5%为界限),将会毫不犹豫地动用选票的力量让相关人等下课休息,更遑论恶性通货膨胀或超级通货膨胀。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暴发过第一次系统性的通货膨胀。但是这次政府超发货币和主动通胀的背景是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和货币供应长期谨慎保守,当年中国基本处于短缺经济和通货严重不足的情况。所以第一次大通胀客观来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当时政府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增发的货币主要以提高工资方式注入市场)并刺激生产。而其后的历次主要通胀都被事实证明是对经济发展造成混乱、伤害并不受国民欢迎的。由于对外出口占国民经济比例过高,外汇占款长期居高不下而累计的超发货币数量惊人,在最近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人今天已经面临恶性通货膨胀的艰巨考验。这一时刻回顾日本人的管制通胀奇迹是相当有意义的,那种扯淡出的“通货膨胀有益论”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早该见鬼去了。炮制这种论调的所谓经济学家可以断定不是无知就是别有企图、包藏祸心!

日期:2010-09-06 16:07:25

  日本企业界摆脱能源危机、实现产业升级的思路和实现路径主要是这样的:财大气粗的财团认定对产业结构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要在能耗、物耗、人工耗费都明显节约的前提下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即意味着以知识密集型产业来代替重化工业,而国内淘汰下来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劳动的落后产业则输出到台湾、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于是他们积极部署和大力开发汽车、电子、航空、仪表、精密机械、核能等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缺乏雄厚资本和政府扶植的中小企业也积极采用和开发有利于节能的新装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比如钢铁行业创造和应用了高炉顶压发电、连续铸钢技术,水泥行业则淘汰立窑,采取预热旋转窑制造更高标号和质量的水泥。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1980年日本5大耗能行业(钢铁、电力、水泥、造纸和冶铝)的能耗指标比1973年危机前下降了近三成;由于企业和社会广泛采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加上地热、潮汐和核能等替代能源的开发,日本企业在“减量经营”(指能源)的原则下逆水行舟,本土石油进口规模下降,生产却保持了增长,有效地缓解了石油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

  不仅企业的自我经营注重节能和环保,产品开发方向上也始终贯彻和坚持这种理念,日系车、日本机械众口皆碑的卓越节能品质就是这一理念指导下的结晶。更有意思的是,为减轻人工耗费、减低成本(这一时期日本人的工资和福利开始明显加速上升),日本企业着力开发自动化设备并大力倡导和应用于实际,日本的自动化产业藉世界能源危机开始发轫。
日期:2010-09-06 16:12:20

  七十年代中后期日本社会发生了引人注目的社会变化,战后出生的一代新人进入社会,并逐渐顶替父辈成为国家的脊梁。这代人虽然在吃苦耐劳和奋斗意志上可能比上代人来得逊色,但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们却凭借比父母和祖辈远为扎实的教育背景和先进思想信念完成了老一辈无法胜任的任务。日本的科技水平在新生代力量的加盟下有了质的飞跃,不论是本土培养还是留洋归来的科技工作者素质和水平均比上代人高出不止一筹,他们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也将彻底改变八十年代后的日本。

  八十年代后的日本,这种新生代决定潮流和社会走向的特征极其明显。而且日本社会的代际思想观念刷新、变化之快也远超过大陆上的邻居----中国人,这大概也是中国社会变化和进步的节奏与步伐总是落后于东瀛的一大原因。这个超出经济的“经济环境话题”也是中国人必须注意和学习的,尤其对中国这种“老人思维社会”来说今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坦率说,哥以为在“中国老人”手里中国要实现强盛和崛起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行为特征客观上都不支持上述目标之达成,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中国人”略显过分,但他们的经历与经验很多与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