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9-06 09:35:49
%1973年底,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为支持阿拉伯兄弟埃及和叙利亚,以石油为武器惩罚以色列的后台,第一次石油危机旋及重创世界经济,触发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日本作为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在这次长达三年的危机中受伤最严重,中间工业生产下滑达20.8%(美国为14%),西方其它国家的生产增长也明显放缓。1978年伊朗革命,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袭击世界,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战略布局再次受到石油的巨大影响。
1974—1980年间,可以说石油是决定日本经济走向的第一要素,这个杀手无情地逼迫日本离开迅猛前进的经济高速公路,日本人被迫另辟蹊径。
日期:2010-09-06 09:39:30
1973年12月,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等国联合行动,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一举翻三倍提高到10.651美元;1974年元旦,国际油价上升到每桶11.65美元。当时日本只有50天水平的石油储备,面对原油价格暴涨,措手不及而自身产油能力几乎为零的日本陷入一片恐慌。日本政府被迫削减对钢铁、石化等工业部门的石油和电力供应,1974年和1975年日本的私人设备投资分别下降了10.8%和13.1%,1974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3%,国际收支逆差66亿美元。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原油价格创下每桶41美元的新记录,日本虽然受到的冲击没有第一次那么让人胆战心惊,但当年国际收支同样出现了高达112亿美元的逆差。
油价怪兽突袭肆虐,企业和社会运行成本迅速抬升,日本国内由于前期家用轿车、电冰箱、电视机的相对普及消费规模却难以扩大,国际性的需求疲软又阻滞日本商品的对外输出。74年蔓延开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日本的生产过剩情况最为严重,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倒闭风潮,失业率创下了战后最高记录。燃料引起的商品成本大幅度上扬,逼迫各行各业经营者提价以自保,于是在生产下滑、供应萎缩的同时,商品批发和零售价格在1974年分别暴涨31.4%和24.5%,这一年度日本经济遭遇了典型的滞胀。
面对“石油的挑战”,日本政府在初期的大恐慌过后沉心寻找对策,并制定了重点以开发和推广替代能源与节能新技术,增加公共投资,力促对美国、西欧倾销,严管国内通货膨胀为核心的新经济思路。这些措施都陆续收到了预期中的效果,除1974年出现经济倒退外,1975年----1980年,日本国民经济每年基本保持3%--6%的增速,198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73年基数上上升了30%,从结果来看这一期间日本年均接近5%的经济成长速度依然高出同期美国和西欧水平的一倍。在日本经济中后来扮演重要角色的汽车工业和自动化工业也是在石油危机中发展并奠定基础的,1980年日本汽车工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执牛耳者。
日期:2010-09-06 09:42:34
哥以为,日本迎战油价挑战时代给我们最大启迪的是节能、产业升级和严管通胀。
粮、水、油、气这四大根本性战略资源和基础价格要素的定价及价格波动是一个最有意思的话题。
常识告诉我们,燃料价格的上涨将必然导致所有商品价格的普涨,基本供需关系原理推导出:某些重要商品乃至价格体系的突然大幅上涨总是倾向于破坏经济的稳定和妨碍经济的繁荣。
事实也同样证明了这一基本命题的成立。历次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国当前垄断性的油品高价和高社会运行成本引起的普遍的民生困顿都明确地向大家证明了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
日期:2010-09-06 09:51:59
单从经济角度出发,市场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波动貌似是合理又正常的,低油价对产油国或油企严重不公。但是这仅仅是微观层面的,上升到宏观层面,高油价显然对世界经济是不利的(毕竟这个世界主要商品的生产与供应是由工业国完成的而非石油输出国家),这是个典型的局部与整体的发展关系。世界石油危机在能源生产和应用方面都带来了哪些全球性的重大变化?直观而一目了然的情况是:石油输出国组织频繁地限产而保高价(正常市场规律是某种商品的价格攀升应刺激生产和供应),当然对应的是西方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和推行节能技术,非OPEC国家提高原油产量(目前OPEC的份额已从过去的80%下降到40%左右)。油价高企虽然带来了少数中东国家国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这些国家的生产和社会发展却相当有限),但历次石油危机支付的国际代价却是世界经济的全面衰退和更大面积、更多族群的穷困。中国目前的高油价、高交通运输成本的情况也相当糟糕而明了,垄断性的企业或组织既然能借助行政力量轻松维持超高的收益,又何来兴致提高生产、管理和服务,加强供应和承担社会责任!
日期:2010-09-06 09:56:20
就国际油价而言,这里牵涉到国家间博弈、种族矛盾和文明冲突的复杂政治经济问题而难以协调;但就某个国家或经济体内部协调好基础价格要素的配置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并值得努力的。
以粮食为例,美国、日本都对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和贸易采取鼓励与保护的措施。通常发达国家在考虑到食品具有战略物资和涉及国家安全的显著特点情况下,一般倾向于以优惠的燃料、化肥、种子和农机来扶持农场主或自耕农发展,而国家可以用财政补贴方式来补偿为农户提供廉价物资和技术的相关部门。如此就可缓解整个社会及经济承受高粮价的风险,不需要全体国民直接为农业买单,而是巧妙地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收益,同时又维持相关农资部门的合理收益(这部分企业毕竟数量少,且管理便捷,比起补贴农户来更方便操作)。这种思路是相当吸引人的眼球的。关于日本农业及农产品的经营模式我们后面再细说。
就中国经济而言,当下除了控制癌细胞般的泡沫房价外,必须打压垄断性的油品供应价格,遏制交通运输环节和国家管理层面造成的社会物流成本大幅畸形飙扬的“盛况”,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绝对需要铲除的祸害!即便早年中国国内的成品油价格真的与世界倒挂(但是我们始终奇怪的是倒挂了为何还会有不法之徒甘犯法禁而大规模走私油品?),算什么外国航班只加单程油料来中国,在中国则加满“廉价航空汽油”回程的帐也是捡芝麻丢西瓜的蠢人思维方式。理论而言,公共商品的价格保持适度的低价对经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它可提高公共效率因素。实际上虽然市场是定价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关于交换价值形成及定价还存在基本的学理规则,这点哥在本章最后一节阐述“科学发展观”时会展开来解释。
日期:2010-09-06 11:27:31
日本政府在“道奇整顿”后始终关注控制严防通货膨胀问题,为此不惜连续十六年不发公债;即使后来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也以举债为手段,货币管理相当严肃。
通货膨胀从本质来看是货币运动的结果,即政府长期超发货币引起的通货泛滥与贬值,或者是特殊领域关键商品的短缺造成的货币异动引发的普遍性价格体系升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