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9-02 14:45:14
国际贸易方面日本则凭借比较优势(工资福利这时相对西方工业国家还是低了不少,日本人还主动延长法定工作时间和经常加班)、技术进步(日本引进的装备和购买的新专利很多比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同行的还前卫)、灵活积极的市场开拓战略和贸易汇兑自由化政策在这十年间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贸易规模来看,1956—1964年,日本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3.5%,高于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期水平;贸易伙伴来看,从主要是美国扩展到和西方各国的广泛合作;结构上观察,55年的首席出口品是纺织品(占37.3%),60年钢铁越而居上(占34.2%,主要是美国市场钢铁需求强劲),65年则是船舶和机械占据上风。进口市场也逐渐放开,进口自由化率从1960年的41%到1964年上升为93%(农产品日本坚决保护)。1964年日本被正式接纳加入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标志着日本成为了先进工业国家俱乐部的会员。
日本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日本工会及劳工组织的成熟与壮大,日本国内商业界的“流通大革命”,日本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日本股市的飞速发展都是这个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优先关注更重要的关键因素而忽略这些。
日期:2010-09-03 10:17:44
1965—1980年,是日本经济稳健发展、升级与扩张、变化的时期。这15年日本经济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政府加强了对经济事务的介入,同时开启了谋求新的国际政治地位的努力;日本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跃居世界第二、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日本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流,国内进入“家用轿车”时代;日本经济向海外扩张,在东南亚和中国积极布局;日元走向浮动汇率并开启升值大门,日本和美国出现贸易摩擦的前兆;日本人的环保与福利意识全面高涨,追求更健康的国民经济;日本迎战“石油危机”并锻造节能型经济;日本农业完成现代化;日本战后出生的新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日本经济超越自立而全面走向了世界。
从经济发展特征上看,这15年又可分为明显的2个子波段。
1965—1973年是日本经济承接“起航之旅”再创奇迹的高速发展阶段。1967年日本赶超英法,1968年日本人把西方第二大经济体的光荣头衔从欧洲联邦德国手里抢夺到东亚。八年间日本经济的规模发展到1965年的2.4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0.5%,创造了历时57个月的“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到1970年7月),成为战后最长的经济增长期(2002年2月后持续到本次世界性金融风暴及经济危机前的增长期时间上超过了上个世纪的“伊奘诺记录”,但增长力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由于生产过剩、国民消费发展还不够充分(日本当时工资低,市场显得狭窄),1962年后日本经济的增速在“岩户景气”后出现回落。政府于是前后开出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修建东海道新干线、“名神高速公路”、首都高速公路和奥林匹克设施)和财政紧缩的交替治理办法(还在坚持道奇原则,没有发行公债),但是这些措施都没能产生理想中的效果。
64年以“山一证券事件”为导火索的金融动荡引起了日本股市地震,很快金融的紧张形势又诱发企业破产和合并的浪潮,日本经济在1965年面临明显的衰退威胁。说个不太着边的话,这对“奥运经济”理论的鼓吹者可真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日期:2010-09-03 10:21:26
1965年日本政府为扭转颓势,针对新形势求变求新,采取了与前不同的应对方法。1)发行公债,走赤字财政路线扩大政府直接投资;2)全面减税(主要对企业)改善企业运行环境、增加国民实际收入;3)积极营救困难中的金融机构。这些措施到年底陆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日本经济企稳回升。
在经济扭转下滑趋势后,日本企业界借机牢牢抓住发展技术(引进最优秀的技术和自主革新)、产业重组与升级(大型企业合并、生产规模化、结构现代化)、国际化(加强对西方出口攻势,扩大对东南亚和韩国的投资)、“环保与福利”四条主线,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贾勇再进,把日本经济带到了新的高度。经济上在连续超越英、法、德三家老字号,政治上日本也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追求“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和中国恢复正常邦交关系,这为日本经济下一步的前进打开了新的一条上升空间。
日期:2010-09-03 10:57:26
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在投资比例中政府一块的份额由长期略低于1/4提高到70年代的30%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推行基础是“借钱”而不是“收钱或印钱”;而且日本政府在举债的同时还降低了税收。这是明智而合理的手法。
大企业的整合表现在扩大规模、产业更新升级和技术前进。1965年—1970年,私人设备投资仍保持了23%的年均增长率,平均每年引进国外技术或专利1700多项,而且比“起飞十年”明显注重了经济情报和海外引智工作(直接高薪诱聘在职或退休的西方高级工程技术专家),看来日本人冷静地认识到本民族暂时只具备革新和局部突破而不具备系统创新的能力。1964—1973年,日本的科研经费增长了近3倍,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占国民比例上升到21人/万人水平,比例虽然仅次于美国,但质量还不能和德、英、法等科技强国媲美。
日本民族虽然在基础科学和实验室研究方面达不到一流造诣,但是在应用科学领域的突飞猛进却让人吃惊。民用消费品领域特别是家电,日本的科技界和实业界在产品、工艺和技术上的进展让西方人都钦佩,甚至在60年代末日本比美国还更早研究出全集成电路的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日本人在彩电上的改革功夫更是家喻户晓并成为全球领头羊,电子表、照相机这些小玩意日本企业也击败了西方的对手。在引进和自主革新浪潮的推动下,这个阶段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高达12.4%。
日本的钢铁、电力、机械、造船、汽车和石化等重型产业走向巨型化、规模化的发展路线,成就了一大批日后影响全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和大型现代化工厂,到1970年日本钢铁、机床、汽车、船舶、化纤、纸张、水泥等重要产品的产能跃居世界前矛。
日期:2010-09-03 12:20:39
日本经济国际化特别是海外投资是值得人深思的一个重要环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