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1956年最先推出“经济自立五年计划”,随后又有“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期经济计划”、“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然而日本的经济计划是政府同社会各界反复协商、调整而最后确定的,起草和编制计划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专家集团而不是政治官僚集团,专家集团提出的系统、科学又前瞻的“计划内容”往往为任一届内阁或政党派系所接受。
日本在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上的优良特性使计划既得到大企业、大财团的支持,又得到中小企业的响应,既是社会精英达成的“发展协议”,又因为代表了社会广大中下层的利益而为人民所乐于接受。
哥始终认为这种以“预测、调整、协和”为要点而不是“硬性政策”的非主流“计划经济”是值得中国人注意的。
日期:2010-09-02 14:25:39
6)交通革命。
我们在前面谈到过了交通技术是公共效率因素的主要环节之一,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对推动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意义难以估量。日本就是在经济起飞时期实现了陆上交通技术的飞跃,其最典型代表就是“东海道新干线”。
进入50年代后半期,恢复后的日本经济受到本土交通手段落后特别是铁路运量已近极限的严重制约。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富强,日本运输省于1957年召集专家和学者组成“日本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次年底日本内阁通过“东海道新干线”的建设构想,连接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于1964年10月正式运营。其后1967年,日本又着手修建大阪到福岗的“山阳新干线”,从而将本州岛与北九州的各大经济带和主要城市联成一个高速交通网络。为消除区域经济不平衡,后来日本又陆续修建“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将列岛四隅纳入一体。
这种本土交通条件的飞跃式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流、物流的运载能力和效率,直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由于此项宏伟工程需要进行广泛的产业间联合技术开发,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本土冶金、机械、电子、工程和相关服务行业的大发展。
贯穿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的新干线高速铁路网络是日本人引以自豪的“太平洋工业带”的助产士和生命脉络。而且更应该为中国留心的是1987年日本对新干线经营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国有铁路公司分割成若干家进行民营化。而这次国有转民营的“国退民进”从来都被日本政府和国民认为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日期:2010-09-02 14:32:05
7)国民收入倍增。
进入新时代的日本,在注重生产、贸易大发展的同时,将国民工薪、福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列为发展的首要目标。
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不是口号,更不是糊弄敷衍百姓呼声的幌子。
日本人要的收入倍增,不是少数公务员薪酬待遇的畸形膨胀,不是资本家、金融客的一枝独秀,不是城市居民的富裕雍容,不是单独本州岛的繁荣昌盛,甚至不是大和民族一家的经济进步,当然更不是通货膨胀下靠印刷日元带来的表面货币收入增长,而是追求覆盖整个国家、所有阶层、包括落后的虾夷人的共同富裕,是实实在在的家庭收入和消费能力的翻倍。
祝福这个智慧和有远见的民族,他们真的在十年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日本的工薪阶层、农民和少数族群都分享到了国家经济昌盛的红利,这一期间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得以成长和壮大。政府努力消除工资差距、确保劳工工资的逐年增长,工会集体谈判争取来工人更多更好的福利,这些都使老百姓的实际家庭收入普遍提高,“全民保险、全民年金”则重新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注重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的平衡,所有的努力让日本经济获得了理想的回报。
劳动者焕发出的热情和主动奋斗精神让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藏富于民释放出的强大消费购买力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以“家电消费潮”为标志的极度消费景气,旺盛的内需给日本中小企业带来了莫大的好处,大财团、大公司也乘风扶摇振翅。
日期:2010-09-02 14:41:12
8)投资狂潮、中小企业大发展和出口繁荣。
经济的强劲稳定增长和消费时代的迅速来临让日本企业在这十年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良机。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与经济繁荣对应出现的投资热、中小企业大发展和大出口都是上述重要因素的果而不是因。
投资方面的首要特点是私人投资始终是绝对的主力。1956年民间资本扩张比上年度猛增54%,后来的年份里也始终保持非常高的私人设备投资增长率。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等重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大财团的青睐和社会资金强有力的支援(70%的社会投资属于这个领域),电子、汽车、石化、电机等新兴工业部门的投资也因国内耐用消费品的旺盛需求而大步伐前进。这些工业的大发展又推动了其它基础工业部门的投资跟进和技术进步,日本经济学家将这种情况命名为“投资诱发再投资”。而我们查询相关资料,这期间日本政府的直接投资始终低于占社会总投资规模1/4的比例,包括为修建“新干线”和承办1964东京奥运会支出的庞大开支。
大量名不见经传的日本中小企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诞生、成长和壮大的机会,其中很多后来发展成日本企业的中坚力量。日本的央行是近乎完全独立的(特殊情况下要配合大藏省),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经过改造后通常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操作办法经营,证券市场也是基本自由竞争不受任何其它力量的干预,加上本土整体内需的繁荣和国外的旺盛需求,中小企业本身就有了适合发展的土壤。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又急于打破“双重结构”(大财团、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比例、实力对比悬殊),陆续立法给予中小企业在税收、融资、折旧方面以优惠,同时组织力量在企业管理、员工培训、发展政策指导、市场开拓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1963年正式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更是作为一部中小企业宪法和发展纲领,全面保护中小企业及其雇员的权利和机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