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此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之一了,它仗着自己财大气粗,对于我的磁芯专利可谓志在必得。从1953年起,它就派出一伙又一伙的人与我就专利转让的问题进行了轮番的谈判,他们不仅杀我价,还对我的专利逐条进行质疑,直至把谈得我晕头转向筋疲力尽。1956年我投降了,在IBM的软硬兼施巧取豪夺之下,我把磁芯存储器的专利权以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它。从此,磁芯技术随着IBM公司的计算机成为主流的存储技术。
至于我的公司,也开始转型做起计算器。亲!是计算器,不是计算机哦!目前我们公司的主打产品是“洛赛”计算器和300型计算器。本公司的计算器做工精美、价钱又公道、童叟无欺……”
木王尤:“Dr. 王,不好意思,天涯论坛不许发广告,会删贴的。
各位看官,关于王安博士的精彩故事,我们以后再说到个人计算机的时候还会有大篇幅的介绍。现在,我们还是回来先看看英特尔的半导体存储器吧。”
(082)
日期:2012-04-29 21:21:22
半导体存储器比之磁芯存储器,有着太多的优势。一是存储单元与外围逻辑电路可以做在同一块硅芯片上,使得计算机的运算控制与存储之间的接口大为简化;二是写入和读取速度比磁芯存储要快上好几个数量级;三是大容量的半导体存储,可以使得单位存储成本和体积均大大降低。
正因如此,英特尔相信,就像晶体管替代电子管、集成电路替代分立电路一样,半导体存储器也必将代替磁芯存储器。诺伊斯甚至提出不惜亏本两年,也要全力研制半导体存储器,而且一旦出手就得拿出一件有完全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诺伊斯虽然离开实验室好长时间了,但他那天才的灵感及创意,始终是研发过程的宝贵思想源泉。此外,作为公司的精神领袖,诺伊斯还担当了英特尔的一切对外事务。他是投资者和银行家宠儿,在1969年和1970年间,仅仅凭借个人的名气,而不是公司的经营业绩,他就轻易地通过两轮的私人融资,为公司筹集到22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诺伊斯虽然不具体负责销售,但却总是忙于接见客户。因为不少客户,尤其是日本的客户,往往是为了见上诺伊斯一面,专门慕名而来。诺伊斯在日本半导体业界简直就是一位大神,一些日本公司的代表不远万里来到英特尔,不是冲就产品而来,仅仅是为了聆听诺伊斯的教诲。如果还能和诺伊斯合照一张相片,回到日本后,简直就等于有了巨星代言了。
而摩尔,则是英特尔的思想家、技术大师。虽然他不是一名实践者,在执行细节上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但他却长于思考分析与谋略,善于能把握技术趋势等大方向。例如他在1965年时就曾提出过著名的摩尔定律,预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12个月(1975年摩尔将其修正为2年,随后被他人修正为18个月)将会翻一番,而性能亦将提高一倍。这一定律,竟然准确预测了近半个世纪的集成电路发展趋势。此外,摩尔性格温和,是公司的老好人,同时也是诺伊斯与格鲁夫两位风格迥异的管理者之间的润滑剂。
至于偏执狂人格鲁夫,除了精通半导体工艺,更以执行力著称。他一手抓研发、一手抓生产,做事风格清晰明快,坚决果断,不讲情面,因此能够有效地将诺伊斯与摩尔的思路执行贯彻到底。诺伊斯不懂说“不”不要紧,不想做丑人也不要紧,霸气侧漏的格鲁夫全替他做了。霍根曾评价格鲁夫说:“如果他母亲碍着他了,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把她解雇掉。”可以说,格鲁夫是那种极为稀罕的,能将技术与管理才能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极富吸引力的公司文化的人。
没有诺伊斯的英特尔不会成为一家大公司,没有摩尔的英特尔不会成为一家技术领先的公司,没有格鲁夫的英特尔甚至称不上一家公司。对此洛克深有体会:“要想获得成功,英特尔不仅需要诺伊斯、摩尔和格鲁夫,而且需要他们那样的排列组合。”有了这三套马车天衣无缝的互补合作,英特尔想不成为一家技术领先的大公司都难。
(083)
日期:2012-04-30 22:25:52
不过,看好半导体存储器的可不止英特尔一家,不少公司甚至在英特尔成立之前,就已展开了相关研究。当时,有两种存储芯片的制造方案被认为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是MOS(金属氧化硅)技术,一种是肖特基(Schottky)双极技术。为了抢在竞争对手之前,三套马车一合计,决定双管齐下,同时成立两个攻关小组,一个小组采用MOS技术,一个小组采用双极技术。
很快,两个小组之间就形成一种“劳动竞赛”的局面,双方热情高涨,大家都想抢在对方之前拿出第一款成熟的存储器产品。最后,双极小组先拔头筹,推出了一款64bit的双极储器:Intel 3101。3101不仅是英特尔成立后的首款产品,更是全球第一块固态存储器。
MOS小组虽然落后了,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很快,他们也推出了一款256bit的MOS存储器:Intel 1101。1101的容量是3101的4倍,是全球首款大容量SRAM存储器。
原来采取双小组制只是为了不跑空,没想到最后竟迎来了双丰收。自此,这种内部竞争模式成为英特尔的致胜法宝之一。多年后,格鲁夫在他的《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一书中总结到:将办公室转化为竞技场,让员工像运动员一样,求胜但不怕败,随时向自己的极限挑战,这是一个团队能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
3101以及1101这两款存储器让英特尔这个半导体业界的新人一下子就成为技术的领跑者,但是这两款存储器不仅容量小,而且并不稳定,因此无法实现量产。但第一步已经成功迈出去了,接下来的路就好走多了。1970年,英特尔终于拿出了第一款可实现大规模商业生产,并且在价格上也终于可以与磁芯存储器叫板的半导体动态随机存取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Intel 1103。这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存储空器芯片,虽然容量只有1K bit,而且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陷,但它的上市,标志着半导体存储器时代的到来,亦为王安发明的磁芯存储器的画上句号。
1103无疑是当时最为领先的存储器芯片,但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方面,磁芯存储器已统领随机存储市场十多年时间,尽管存在诸多缺点,但却胜在成熟,不管是在设计、应用还是市场销售方面。而半导体存储器虽然优点多多,但却是新生事物,还不为大多数技术人员所认知和接受。
更要命的是,1103虽然实然了批量生产,但质量却不稳定,不少芯片交付到客户手上后会出现这样或那样莫明奇妙的问题。不仅如此,1103存储器芯片极不好用,用户在存储系统设计上需要满足它的怪异的时序要求,还要为它加上几种配套芯片以及三种不同的电压。摩尔后来也坦承,1103是“人类制造的最不好用的半导体”。
(084)
日期:2012-05-01 20:56:33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