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修练,应该从“估值”开始》
第9节

作者: 回形镳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如果咱们一下子就把假冒伪劣的商品输往西域,也是砸自嘎招牌的事呵。
  这回又显露出上林苑铺设均输通道的好处了:
  外贸通道是国家铺设与维护的,汉宣帝时还干脆在现在的新疆设立“西域都护使”,其中一项职能,就是检验和截流那些假冒伪劣商品,不让其流往西域。
  这样,咱们就可以看到西汉中期这条“准许进入”的好处了。

  一方面国家降减商贩进入市场的门槛,不但不限制,还把一些没军功的退伍老兵招募来,成为往西域去的小商贩。所以算是一种鼓励商贩的国家政策,与“国家扶贫政策”挂起勾来。
  另一方面却对那些产品质量过关的小作坊、小商贩,采取“准许进入均输通道”的政策,甚至是国家集中采购,给你打品牌。汉宣帝那会,还搞了个“太常仓”出来,就是由国家出钱,收购质量过关的小作坊、小商贩产品,做国家战略储备呢。
  当然了,国家收购这边,出的价钱是不可能高的,叫“均价”。然后加个价码,再转手给另一帮小商贩,就是跨上西域之路那帮小行商。
  ——不是由国家自个儿直接做生意,你是管公平正义的,自嘎也做生意就是有违公平正义、与民争利了。
  但好在帮这批小作坊、小商贩打响了品牌呵,以后你自已雇小行商去西域,就可以赚大钱了。所以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是说了挺多凭商贸发财的。
  就是这条“准许进入”,使得中华在西汉中期繁荣强盛了60余年,老百姓也富裕了上百年。直到那个傻冒的汉元帝独尊儒术,全面解散了西汉中期的均输体制,解散国家构建,才使西汉这个强盛王朝走了下坡路。
  但是,西汉中期使中国外贸在老外那强誉了1800年,直至那个马尔嘎尼使这种强誉戛然而止。
  不知为啥,咱与老外那的“马”有缘,马可孛罗使中国响誉世界,马尔嘎尼就中止了中国神话,马克思呢?再看吧。
  日期:2011-05-17 12:00:43

  (接上节)
  事实上,咱们从微波炉行业中,发现了最初始的“价值”与“价格”相分离的现象。
  ——价值并非总存在被“高估”的现象,在商业的初始阶段,往往更多的是价值被“低估”。与被高估的价值相比起来,商业世界中更容易出现被低估的价值。
  商界之外,很喜欢把这种价值低估的产生原因,夯不啷地归咎于“商业竞争”。
  所以政客们很喜欢给咱们商界中人灌输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博弈理论。
  但毕竟经济学始终站在所有社会学科中的高端。

  在商言商的话,咱们一般将价值被低估的根源,归于“降减服务”,通俗的商业语言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了。
  也就是说,缺乏商业训练的商界中人,就难免有思维误区。这种误区就是缺乏耐心地将自身赚不到钱或赚少了钱的罪因,归结于其他商家身上,并阴谋论地将其他商家设为“假想敌”,因此要启动恶劣竞争。
  而最常见的恶劣竞争,就是不愿意去估值,而是将商品售卖价格,无限地接近成本,甚至在成本以下运营,以此争夺假想的市场份额。
  又由于要无限降减成本,则只能以“竞次”的方式,以次充好、削减对消费者的整体服务,来与其他商家竞争。
  ——此时的竞次,眼光不是盯在消费者的需求上、心理价位上,而是盯在同行业的商家上面。

  ——最终消费者得不到自身“保质保量”的商品。
  这种例子太多了,我国奶业的无序低价竞争,不是说消灭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求,消费者还是会去境外购买奶粉;而是消灭了咱们奶业自身。现在包括国际奶业都很密切关注咱们中国奶业,咱们的“光明”要到国际去找出路搞并购,他们就认为你这是要用低质奶源,来“霸占”他们的市场,结果就启动相关法律,禁止“光明”进行相关并购。

  ——所以咱们商界中人,一直很嘲弄那些学堂里搞出来的“博弈经济学理论”。因为这种理论最终结果,往往不是灭了别人,而是灭了自嘎。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越渐富裕,“平价货”未必成为消费者的最终诉求,反倒是“社区化”、“个性化”慢慢成为消费意识主流。
  咱们以音响市场做个例子。
  目前音响市场价格分层是最多的,从数百元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到上亿的都有。从家用音响,到KTV娱乐音响,再到专业播音市场,再到高级音乐厅那样“系统模式音响”,价钱就拉开了老大的层次——反正现在社会传播与商业传播是热门。
  就是家用音响,也拉开了很大的档次。俺这五音都未必识全的,买个几千元一套的,也就蛮可以满足附庸风雅的欲望了;但俺在境外,就见过有发烧友买过数百万一套的家用音响,其中全部输音线都是银制的。谁叫所有物质中,银子是对音率音频传输最具保真度的,比金子还强。

  所以吧,别把商业市场理解为“竞争市场”,这是不晓得做生意的人最常犯的观念错误。
  赚不到钱或赚少了钱,只可能是自嘎的原因,不关他人事的。
  日期:2011-05-21 14:03:41
  (接上节)
  在人们“使用价值”的消费上,确有“一次性消费”的心理惯势。比方说他们买台电视机搁客厅里面,就有可能几年不换了。

  ——这个时候,可以说电视机对这个家庭而言,就趋于“饱和消费”了。你再推出一些新款电视,神马平板、液晶、等离子,他们就是不换,咱们也没奈何。
  所以狡猾狡猾的小日本搞工业,是专门有一个命题的:如何使这些家用电器或公司电器(复印机等),到一定时候肯定坏。一般来说,家用电器到5年期限就一定坏给你看;公司电器呢,也将使用寿命最多设定为7年。然后提高配件的销售价格,让你脚得修这部电器还不如直接去商场里新购置一台电器。
  小日本的各项配件,也就造出来漂亮得很,实际质材是最差的。不少电器的主要配件,不过是塑料镀了一层漂亮的膜,所以他们的塑料镀膜技术倒是世界领先的。
  汽车呢,也一样。新买小日本的车子,试车时总让你有“得心应手”的感觉,感受相当舒适;但是买下才知道,就一具名副其实的“纸糊棺材”,那个防护壳薄如蝉翼、形同虚设,你开上100迈就明白飘忽忽的,出任何一点事故,就是个车毁人亡的事。
  这种工业作派,老让欧洲那些老工业人看不起小日本同行。

  实际上,正儿巴经搞工业的,都明白消费者这种“一次性消费”的心理惯势,也知道这种消费惯势会带来本行业的“周期波幅”。
  但他们普遍采取的是一种“延长使用价值链”的做法。即,除了用“订单生产”计划本行业生产外,还用各种精细加工技术,使一件原始材料细分出许多使用价值出来。
  实际上,这种“延长使用价值链”的做法,在人类7000年前的史前时代,就开始了。
  比方说,人类在史前时代,就开始了大规模种植粮食。
  年成好的时候,多收了三五斗。而农业种植有一个规律,风调雨顺的年头总能够维持个几年的,然后就到旱涝的周期。
  那么,就得在年头好的年份积谷防饥了。

  但储蓄粮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代又+杀虫剂又+防腐剂的,也不过才3年的保质期,就不要说古代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粮食保存到旱涝年代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