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修练,应该从“估值”开始》
第8节作者:
回形镳 经济,就是这么“上”与“下”、“大”与“小”紧密结合,互为渗透的。
一旦人为分离,灾祸降临。
日期:2011-05-12 14:26:25
当然了,为了避免政府头疼,咱们还是补充一节政府对商贩的管理。
反正也不知为啥,各国各地的政府都对商贩这个层面好像天然有仇,总想管管这个层面的。
古往今来,对商贩的政府管理,最好的模式只有两个:“西周体制”与“西汉均输”。
西周体制呢,核心点与现代发达国家对商贩的管理是一样的,都叫“严格标准”。
西周初年的周公旦,一方面明白经济交易的重要性,正式用国家的名义,建立起了集市这个东东。另一方面,却也制定了很严格的国家标准,禁止不达标的商品进入集市。
由于周公旦实在太能耐了,连远在陕西的都城镐京有啥事定夺不下来,都大老远地跑来问问周公旦,因此鲁国这些严格的商业标准,也就成了西周整个社会的商业标准。
这些商业标准、社会标准、国家标准,最后被孔子编定为那本很著名的历史书籍了,叫《周礼》。
这与现在欧美国家纷纷制定商品标准,神马ISO呵、UNFAO呵……思路是一样的。
还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西周与现代欧美国家一样,都是将这些商业标准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的高度上。
所以吧,纵观我国的考古出土,产品品种最丰富也最精良的,不过两个时代:一是西周,另一个就是西汉尤其是中期了。
我国这两个时期出土的当时产品,与现在全世界神马瑞士、德国、英国的国际顶尖工艺产品没啥分别的。
但是,西周这种“严格标准”的作范,也给生产与商家制定了很高的门槛。越到后来,不是有钱有势,你还进不鸟生产与商业这两门。
结果垄断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社会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大——那些进不了生产与商业门槛的人,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贵族们赚钱,自己就是卖身也赚不到俩小钱。
一旦贫富差距积累到一定时候,也是到周厉王时代了,城市中下贫民就起义了。
——从此西周整体政治,也进入到了一个很大的波动期。直至周幽王被匈奴杀死,周平王东迁,西周强盛的王朝就覆没了。
现在欧洲也一样,严格的商业标准既造就了工业与商业的天堂,却也造成了大批新移民生活与工作无着。所以新移民老在法国、英国等地闹事。
中东和北非就更直接,直接就来玫瑰革命,还兴多米诺骨牌,一个国家波及到另一个国家,埃及倒下去了,利比亚死撑,却酿成了全局性的内战……。
香港也一样,700W人口,就有100W的新移民。十年前香港人还没啥仇富气氛的。但随着商业标准的越益提高,商贩们多只能集中于九龙活动,港岛的大笞地、赤柱等传统商贩市场被相继改造成公园,新界也未形成新的商贩群落地。新移民又很难进入九龙的商业地带。
俺靠~,到香港举办个酒会,一看蹭吃蹭喝的比客商还多。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引起仇富气氛,怎么可能不兴起“民主运动”?
因此,咱们可以把“西周体制”,比划成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轰隆隆地往前跑。就是跑着跑着,不时落下这节车厢那节车厢的。
这些被落下车厢里的人,当然要骂你这火车是怎么开的。
你不赶紧接上这些车厢,这些车厢里的人不暴动才怪呢。
日期:2011-05-13 19:40:38
再说一个例子。
咱们的湖北,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武汉还是九省通衢之地,民国时代比天津还牛。
为啥会沦落为二线省市?
经济因素,就是商贩与商贩文化的消失。
武汉在计划经济年代,可以街上都不见啥人影的,全在工厂里上班。武钢可是与首钢同样牛的国内大国营厂。
但是,却导致后来排斥商贩、抑止商贩文化的总体气氛。
日期:2011-05-14 14:46:25
好,接着上文说。
上面咱们说了“西周体制”,今个再来说说“西汉均输”。
西汉均输呢,对商贩的管理,叫“准许进入”,与西周的“严格标准”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说,西汉中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法制与法治社会,法律法理实践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丰富的。
自然也对商业经济的诸项活动有严格的立法,特别是对国家货币,那是个坚定不移地维护。
但是,西汉中期对小商贩们不是赶尽杀绝。相反,还是由上林苑那样的国家经济机构给予全力扶持。
比方说,在公元前111年前,咱江浙那地不是得搞移民吗?——那会闽藩王实在太厉害了,老跑来江浙一带搞搞震没帮衬的,结果汉武帝只好把江浙一带的居民全移到太湖以北去了。但在公元前111年,中国南部藩王事儿全面解决,重归中华公约体系,汉政府又安排原江浙群众回原居住地了。
但这次大移民,汉政府就安排得很细,不仅资助盖房和贷以农具,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江南民众未来的生存权问题,结果对两项事宜特别在意:一是移原楚地的丝绸制作技术到江南;二是引导建立小商贩市场,这个以后在咱们国内经济学上叫“集散地”。
——这与今天四川灾后重建,把小商贩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是一样的。
就是不知道为啥,四川灾后重建把小商贩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反倒咱们广东就要搞“腾笼换鸟”,立志要消灭咱广东的商贩市场。
不论怎么说,江南一带成为后来国货的主要制作地和商业集散地,并促使中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几乎是起源于汉武帝的此次举措。
那么,咱们看到了,一头是国民共同富裕的命题;另一头是法制中对商业的严格标准。
挺悖论,是吧?
汉武帝思考是很精熟的,就设置了一条叫“准许进入”的标准,把这个悖论给解决了。
准许进入哪呢?进入西汉中期的“均输体制”呵。
日期:2011-05-14 15:30:31
(接上节)
汉武帝提起心肝打匈奴,还狂打了许多年,可不是莽夫之勇,他有他的考虑的。
——就是一定要恢复周时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一打完匈奴,他就启均输之策,第一时间将国货输往现在中亚和南亚次大陆。
也不怕说了,西汉中期时咱国货市场,整个地覆盖了中亚与南亚次大陆,还延伸至那个古罗马帝国。
中亚与南亚次大陆商技也了得,很快就与咱中华“社会主义国家”(那会有叫社会主义的吗?回形镳这厮又发嗡疯了)共同富裕。
就古罗马搞奴隶制,不重视商技的,就被这种强悍的贸易搞得吱哇鬼叫,一会说要禁止他们的黄金出口;一会又说要烧了咱们的丝绸,反正就是挺被动的。但那会古罗马也兴咱们现在一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你罗马元老院的敕令,贵族和富豪们就是不理,结果黄金一样造出口到中亚和咱们国内,丝绸一样他们照穿。
整到咱们国家在西汉前是很少用黄金做流通货币的,到武帝末年,直接就发行黄金大额本票——那个“马蹄金”是也。
那回吧,咱国货强悍到什么地步呢?
就是出口些扫帚竹杖子神马的,别人也抢着要。与十年前老美那就是出口些洋垃圾来咱们国家,咱们也很高兴一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