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修练,应该从“估值”开始》
第4节

作者: 回形镳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么一旦进入创业创富阶段,咱们又如何通过“估值”,去赚自嘎的第一桶金子呢?
  七十年代初期,俺见街边有人拿着一种小巧的“穿针器”在卖,铅锡制的,只卖7分钱~1角2分。很明显是那时国营厂里的技工们,利用工业下脚料制成的。
  那时是手工缝纫的时代,连缝纫机都算是奢侈品,是那时结婚时所谓“三转一响”的聘礼。

  那么,这款穿针器就应该会有一群视力不好老太太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有一定的市场了。
  但这只是推算,并不靠谱。
  事实上俺只见那位心灵手巧的发明家,推辆自行车站在街边几天,推销了十几个这种穿针器后,大概也就赚了两元不到,就再也不见他了。
  这种实际状况,不仅是那位心灵手巧发明家的困惑了,也是过去穿街走巷的“货郎”与现在路边摆摊练摊小商贩们的困惑。
  ——所有对市场的推算,可能都是辛苦得来,所获却菲薄得难以养家。
  但为啥年宵摊贩市场又几乎总能赚钱呢?或者,过去为啥在农村中的“墟日”,赚钱的几率又比辛辛苦苦在路边练摊强呢?

  这里就突显“估值”问题了:你的产品,到底对别人的“必需”是多少?又有多少人愿意使用你的产品?
  ——这就是可以占多大市场的问题了。
  这是不能靠推算的,自已以为聪明了,别人就一定接受的。
  在现代商业来说,一是得搞“尽责商业调查”,二是靠与未来顾客的“体验互动”。
  只有做商业调查才能了解顾客群。

  而商业调查一向有两种:一种是是直接向广大不明真相的观众,发放回收调查问卷;第二种就叫“人群领袖式调查”,就是在人群中找那些谙通人情世故、风土乡情的领袖式人物喝茶聊天(千万别在这个阶段直接上饭局,钱赚不赚到还是未知数呢,就让咱的商业成本趋向无限高了)。
  看起来,维克多、马未都这两人倾向于后者。马未都自身就与京城里那帮子“腕”、“款”,是从小玩到大的。
  也只有在这种无限接近消费者市场的过程中,才能练就一身过硬的“估值”的功夫。到老商人那个阶段,只瞄一眼,就明白这件商品在市场的走向了——这才叫“估值的毒眼”,才叫“估值的灵感”,才叫“估值的天才”。
  所以,俺一向认为商家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吧?千万别与好儒家的读书人交流,只会让虚理绕得咱们头晕脑胀,有商业直觉了也被折腾得没商业直觉的(悄悄地再打击一下北京大学的“理学教育”)。
  日期:2011-05-03 12:05:05

  实际上,咱们国家的消费市场,对“使用价值”这一块,是全世界最挑剔的,也是最不好忽悠的。
  商家打国内使用价值的市场,是最艰难的,比打老外那的使用价值市场难多了。
  ——咱国人经历的事儿多,对自身生活素质与安全有一套挺高的标准,是属于那种“捡到了,都要看得仔细揣摸清楚”的消费群落。
  但是只要一打开,就“哗哗”地来钱——咱们从汽水市场、塑料袋市场的过往业绩中,都能看到这一点。
  就看你做商家的,怎么去打开使用价值市场了。
  咱老百姓呢,无论生活多复杂,两个核心思想是从古到今都未变的:
  一是简便好用
  二是安全
  任何商品一旦犯了这两条的忌晦,就 = 犯了天条。
  所以日本的傻瓜相机,在咱国内市场一推出,就大行其道,赚得小日本的偷着乐。
  但德国、瑞士的专业机械,市场就总不大。俺见欧洲牌子那些代理店铺,最初把那品牌大大地铭刻在店铺醒目处,俺也知道这些都是国际市场上顶尖的品牌。但这些店铺就是门可罗雀,干一段,总得掺和着其它中低商品卖,或不得不往“维修”那样的售后服务奔,才能赚回些钱来养家。
  因为德国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商品说明书都说得特详细,好几百页的,在咱国内的使用价值市场上,反倒是个累赘。大伙一看那厚厚的一叠子说明书,赶紧就转身走了,你再名牌也没用。

  安全呢,就更是了。看看那个三聚氰胺事件一出,大伙直接就“恨”上了国内的奶制品,整得国内的奶制业整个地垮塌,大罗金仙似的同学们都救不了老牛,不得不远渡重洋,到米国那哭去。
  还想再玩转基因主粮?别玩得连咱粮食市场也郧落了。
  ——长官们在这些事关安全的事,可得醒醒,别心宏的。
  日期:2011-05-04 11:36:09
  即使打国内的使用价值市场很难打,也得打。
  要不怎么赚来养家糊口的钱钱?
  +上创业失败、商业失败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不仅现实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还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只好沮着,不做老愤青都似乎生活无意义。
  实际上,主打使用价值的市场,向来存在三种模式,各位创业者不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择一用之。
  ==================================
  工会模式、商贩模式、商营模式

  ==================================
  所谓“工会模式”,就是不管你市场再难打,难不倒俺人多吆喝声大呵。俺就组织起俺属下会员,到处去游说吆喝,说俺这件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好来~,就是好!”——说不好还不行。
  与咱们说的“人海战术”是一样的。
  实际上,美国那的工会在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之中,就已经这样全面转型为“自主创业”了。
  那会,老米那连地主家的也没有余粮了,连资本家也破产失业加入劳工大军了。工会会员倒是快速扩张,昔日的资本家只要不跳楼的,也成了你工会会员,大伙都是“无产阶级”了,罗斯福总统都要搞社会主义了,你工会还“斗争”个鬼呵?

  得,改工会也自主创业吧~。
  工会会员人多呵,你建一两个厂子还不够吃饭的。那么,就进军整个行业了。
  UPS这个物流快递公司,就是那会得到快速扩张的,还雄霸起了美国整个西岸的快递业。
  至今,老米家的还有几个行业,是工会彻底垄断着的。
  现在美国工会还有这种传统,就是开办许多“人力资源公司”。你商家要搞“人海战术推销”了,打个电话去,要一百人就来一百人,要二百人就来二百人,正好给新移民会员练练摊儿。
  商业公司只要这些新移民的英语过关,就进行个“快速培训”,就派上打商品使用价值的场了。
  成套的,一条龙进行。

  当然了,咱们国家的工会现在还是不办这事滴~。
  这个那个的,俺就不好说啥了。
  反正那电话打给谁,你懂的。
  日期:2011-5-4 18:23:00
  正所谓“针无两头利”,工会模式打使用价值市场,确有人多干劲大的优势。

  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集中到三点上面:
  一是人力资源铺得过广,就只能在低质低价的圈中徘徊,服务是很难上去的。正因为如此,经济学中也称这种模式为“人头经济”——是靠人头搞经济的,虽然会形成很强悍的“圈子文化”,但科技啥的很难进这种圈子里面。
  二是最容易形成行业垄断,一旦有竞争对手的出现,则就很狗血的玩“同质恶性竞争”。
  咱们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到境外,就见UPS与DHL在大玩广告战。
  UPS的广告是一队快运货车,跑着跑着就飞上天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