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31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老百姓未必人人能想通其中的奥秘,可是瞒不住研究人员。事实的真相其实也很简单,随着外资逐渐扩散并掌控阿根廷的各行各业,生产要素中资本的分量越来越沉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根廷的银行业完全被外国金融巨头控制,多数重要的具有活力的产业部门也集中到欧美投资者手中,这些部门基本都是资本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的,对拉动就业的贡献有限。一方面经济繁荣、生产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升使得GDP逐年攀升,但是劳动者群体却只能分享到很少的财富增长份额,利润主要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一方面新的工商业创造的新增就业机会很少(按照阿根廷政府后来的官方测算,即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份里,实际上也没有创造任何新就业机会);而且因为工会上层的腐化和向企业主的妥协,工资提高的机会也消失了。由于政府实行和庇隆主义相左的减少劳工权利的政策,当下的工商业主还可以将低工资、长工时、长试用期、任意解雇强加于劳动者。

  于是阿根廷的社会撕裂了,贫富分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拉越开。一方面少数阿根廷人在私有化及随后的“奇迹繁荣”中成为富翁(因为阿根廷的社会腐败严重,这个群体多产生于靠近权力或者公权本身的行使者),一方面中产阶级和小康群体被逐年消灭,产生了大量的“新穷人”群体(旧穷人主要是指受教育程度很低,劳动技能低下,生活地区偏僻的人群,多数是非白种少数民族、残疾人和穷乡僻壤的小农户)。由于国家福利和劳动保障越来越不利于穷人,这些“新穷人”一族成为了后来阿根廷骚乱的中坚力量。

日期:2010-08-18 10:02:24

  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阿根廷的债务危机。在吃净分光甩卖国有资产换来的现金收入后,由于公务员队伍膨胀、公职人员收入定位过高以及腐败,阿根廷政府长期入不敷出。但是政府根本无意治理腐败和紧缩开支,因为此举将意味着公职人员的大量失业和收入锐减。相关统计数据表明,阿根廷政府开支长期居高不下,最荒唐的年份政府开支居然占到GDP的1/3份额。梅内姆政府为严控通货膨胀采取了“货币局汇率制度”(固定汇率,比索和美元挂钩,冻结印刷机禁止央行超发纸币),此举使政府不能靠通货膨胀剥削社会,正常税收又不济,阿根廷政府只能举债度日。在“黄金十年”里,阿根廷政府的外债迅速膨胀,民间经济的国际借贷数额也相当惊人,到2001年债务危机这颗定时丨炸丨弹被引爆前,阿根廷累计欠下的国际债务高达1500亿美元。最可怕的是这些债务多数都用于刺激消费,而不是更理想的扩大生产和产业升级。伴随外债堰塞湖积水的高涨,由于自由汇兑政策,国内的资本每年大量流失海外,境内外资出逃现象也非常明显。

  后发国家为实现快速经济发展,积极吸引外资和国际借贷是正常的金融措施。但是国际上普遍认为安全的国际债务上限按照外债清偿率指标(年度外债还本付息额/当年或上年度出口收汇额)不宜超过20%,超过此警戒线可视为外债负担过高。理论上只有金融系统相当发达的国家,才有能力承担比较高的国际债务。而阿根廷的外债清偿率高达40%以上,债务总额超过GDP的半数;从债务结构上看也极其不利,私人银行贷款多、短期贷款比例高、浮动利率贷款多于固定利率贷款。这种情况通常极易引发债务危机(Debt Crisis)。

日期:2010-08-18 10:24:00

  2000年,长期酝酿的危机风暴在一场政坛变动的影响下全面爆发了。副总统阿尔瓦雷斯因对政府反腐败不力强烈不满而愤然宣布辞职,此举不仅让为数众多的阿尔瓦雷斯支持者大为光火,政府威信直线下降,而且国际投资者也担忧阿根廷无力偿还巨额国际债务并可能放弃“货币局汇率制度”。迫于压力,阿根廷德拉鲁阿政府在IMF督促下实行局部紧缩、加税和所谓的经济振兴计划,试图躲过迫在眉睫的经济灾难;但是劫数难逃,当美国政府和IMF表明了他们的关键立场时(这个立场就是见死不救,有一定道理),阿根廷迅速爆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2001年底,阿根廷政府实行的紧急金融管制措施(为保护银行免于破产宣布冻结美元存款,为反制挤兑强令储蓄者每周提款限额不得超过250比索)激起了早因长期失业、福利缩水和政府腐败而怒火郁积的阿根廷民众,首都和主要大城市爆发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骚乱。
  游行、示威和罢AB工的民众愤怒地谴责:“无能的政府把我们的国家拖入泥潭,而今却又禁止我们取出自己的钱。”
  人们敲击锅碗瓢盆高呼:“把那些官僚赶下台!”
  公众一致要求清理和取消严重不公的“庇护主工作”。所谓“庇护主工作”(Patronage jobs)是指政客和政府职员利用权力安排亲戚和私人关系户的有名无实的美差,不用天天上班而按月领取工资。据中立观察家估计,当年阿根廷全国大约有不下10万人享受这种特权待遇,2001年国家用于支付“庇护主工作”的“政治开支”为20—40亿美元。
日期:2010-08-18 11:12:30

  在国民巨大的压力下,德拉鲁阿政府迅速垮台。新上台的萨阿总统宣布暂停支付中央政府1320亿美元的外债(这可是标准的赖帐行为),但又表示不会放弃“货币局汇率制度”,继续实施金融管制,还表态将发行新的“阿根廷元”来恢复金融秩序。萨阿总统屁股都没坐热又被民众撵下台,杜阿尔德总统于2002年元月接手了权力。新政府宣布放弃“货币局汇率制度”、比索法贬、实施浮动汇率制,同时进行金融管理调整,但也始终如风箱中的老鼠,夹在民众和银行家中间两头受气。

  为缓解困境,阿根廷政府试图再度从外界寻求财政援助。杜阿尔德总统压缩中央财政开支(公务员减薪13%,减少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拨款),要求地方政府也大力削减开支;同时对出口企业加税,打击和堵塞偷税漏税行为。
  面对阿根廷的求助,美国政府倾向于认为“阿根廷危机的根源在于政治腐败和体制改革不利”,对阿根廷的任何援助计划将被证明是“浪费”,除非阿根廷能有效消除自身的各种弊端(见布什政府国务卿赖斯和财长奥尼尔的相关讲话)。
  债务风暴和金融危机打击后的阿根廷经济直到2004年才缓慢走出泥沼,基什内尔执政后,采取税收改革、增收节支,严格财政纪律、稳定汇率与利率、严控通货膨胀,加大与国际金融机构谈判,刺激出口,适度提高工资和国民福利等多项综合治理措施,阿根廷才逐步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复苏,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
  从基什内尔政府到目前的“美女总统”克里斯蒂娜执政,阿根廷经济逐渐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