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19 12:11:24
不少中国学者将阿根廷经济危机的根源归咎于外债膨胀和国民经济被外资控制,还有人发表专题文章据此论证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金融银行业的严重危害性,哥以为恐怕这些人的看法过于表面化和浅薄了。
正如制度经济学派强调的,阿根廷悲剧的核心症结在于腐败和社会管理混乱。没有腐败和混乱造成的开支膨胀,阿根廷政府就不会饮鸩止渴地大量借债度日;即便国家债务压力大,没有腐败和混乱造成的大量资金浪费和低效投资,阿根廷经济也本该具有更强的清偿能力而不会被外债压垮。
还有一条核心原因就是贫富分化过度,尽管传统资本主义的捍卫者从来羞于承认这一事实。后庇隆时代积累的贫富悬殊使阿根廷经济的国内消费从活跃逐渐萎缩,当外部贸易条件恶化时,资本对内需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必然引发资本外逃,导致银行危机。
日期:2010-08-19 12:13:45
阿根廷外债丨炸丨弹爆炸的直接导火索有三条:
1)、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元持续走强,阿根廷比索与美元挂钩固定,主要贸易伙伴是欧洲,导致比索汇率被动升值,对出口不利,加速国际收支失衡。
2)亚洲金融风暴的间接影响,对国际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惊弓之鸟的后遗症,阿根廷经济环境稍有不利征兆就仓皇出逃。
3)邻国兼主要贸易伙伴巴西1999年的金融大动荡。巴西1999年因经济危机将利率提高到49.5%(什么都不用干了,把钱存到银行的收益最保险、回报最高),雷亚尔大贬值,当年从阿根廷的进口量就下滑约三成。阿根廷的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均遭到巴西金融动荡的强烈冲击。
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角度剖析,阿根廷危机的原因同样复杂。
1)阿根廷的国民素质不错,平均受教育水平属于世界中偏上水平。但是阿根廷的教育科研基础与环境无法与欧美、日本等一流国家媲美,以热情刚毅为民族特性的西班牙人后裔占主导地位的人群虽然可以适应常规技能的现代工作岗位,但是确实未必适应要求严谨、塌实和灵感的科技研发工作。阿根廷著名的现代科学家凤毛麟角,占人口比例不高,人口基数又没有巴西那样庞大,顾而智力型、创造型经济在阿根廷形不成气候,倒未必是发达工业国的刻意打压。
2)阿根廷人的消费乃至超前消费观念发达,整个社会积蓄不足,国民不习惯储蓄,资金又常年外流,这对阿根廷在工业化道路上的自主把握能力是相当不利的。
日期:2010-08-19 12:15:05
OK,看完了潘帕斯草原风暴,我们再来领略桑巴之国巴西经济的风情。
巴西情况和阿根廷差异很大,上世纪初的起点是标准的殖民地种植园经济,农业是国本。巴西这个国家发展经济的条件应该是得天独厚的,地大物博(陆地面积世界第五,且比加拿大和俄罗斯的自然条件还好),人口适中(不多不少),而且独立后(1822年佩德罗一世宣布独立,1825年葡萄牙正式承认巴西)从未遭遇过大规模战争破坏。
但是巴西的经济发展也历经坎坷,直到近十年才以其强劲的上升势头和稳健的发展步伐引起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
巴西发展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工业化。
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二战期间,巴西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其主要特点是对农林产品的简单加工和对矿产品的粗炼。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巴西采取的发展思路基本是“替代进口战略”。
日期:2010-08-19 12:18:21
受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巴西逐渐陷于停顿。国产工业品质量低劣、缺乏国际竞争力,因而在世界经济萧条影响下工业闲置率逐年高涨(1964年巴西工业平均闲置率为30%,个别工业部门高达60%);外债高筑(1961年外债总额为22亿美元,多为三年期国债),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投资者不愿意在巴西投资或提供贷款,影响工业的持续发展;通货膨胀加剧引发国内经济衰退。这种背景下,巴西军政府上台,全面管控了国家的方方面面。
军人政权为摆脱困境,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对社会和经济进行了强力改造。
军政府和国内外垄断经济集团结成联盟,实行军事独裁统治。限制工会活动、镇压农民运动,逮捕、驱逐、流放大批持不同政见者。这些反社会、反民主措施的实施和当初美苏对抗,拉美国家上层反共、防共的倾向有直接关系。军人独裁破坏了民主和经济自由,但客观上强制性地将巴西社会的关注点从长期社会动荡转移到生产和建设上来,秩序也因国家暴力而相对稳定,加上当时巴西经济中寡头垄断的成分很高,所以结果上对经济发展有利。但是这种情况极其特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强权政府在发展经济上都是失败的,巴西在跨越了寡头经济时代后,人民也唾弃了这种野蛮、残酷又无耻的经济发展模式。
日期:2010-08-19 12:26:05
军政权下令限制工人工资增长,政策规定低基数的法定最低工资,扩大工资差别,以强行压制社会工资水平低于生活费用上涨幅度的方式,帮助资本家增加利润和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为刺激耐用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和壮大,巴西资本家故意拉大劳动者间的收入差距,以保证少数高工资群体有能力和富人权贵一起消化生产出的高端消费品。由于巴西精英阶层收入普遍提高且有保障(1966—1972年间,高级白领的工资年平均增长率在10%左右,但是多数劳动者持平或负增长),部分剩余资金流入国内金融市场,扩大了企业主的发展资金来源。
对外巴西加强经济系统的开放性(与替代进口战略相反),对出口实行财政补贴和免征工业品出口关税,积极借贷和接纳国际资本、吸收和引进外国资金与技术,同时让本币克鲁塞罗不断小幅度贬值以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
日期:2010-08-19 12:28:37
金融方面也以偏向外资为特征实施变革,允许外资自由进出,本国银行积极资助外国资本在本国的发展(比如提供生产流动资金贷款),这些优惠对欧美中小自由资本有很好的吸引力。加上美国1967年后的美元泛滥,大批过剩欧洲美元流入巴西淘金,巴西政府也利用国际金融的新形式大量向国际金融机构和私人商业银行借贷,对内还发行“可调整国库券”,充实了发展的资本。
为了让老百姓不至于对政治独裁和经济压迫起而反抗,军政权特别强调控制通货膨胀,相继成立全国供应管理局和国家稳定价格委员会、部际价格委员会,对物价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全面管控,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和投机牟利的活动。
1968年—1973年间巴西经济发展迅速,过去曾被西方经济学界认定为“巴西奇迹”。然而我们仔细地审视这段历史,不仅发现这种奇迹是建立在损害国民利益和恶化人权的基础上取得的,而且在今天的世界环境下根本不可复制,巴西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也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同时具备的。值得称赞的是,当年巴西军政权在外债使用和管理通货膨胀方面的慎重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外债和强制积累主要用于发展生产而不是奢侈浪费,轻微的通货膨胀也不至于严重恶化民生、激起民变。
日期:2010-08-19 13:23:45
1979年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引发了“巴西泡沫”的破灭。一方面作为石油进口国的巴西被迫花费大量收入进口原油及相关制成品,一方面同样资金紧张的欧美投资者需要回国救主而抛售在巴西资产,巴西的债务危机也被引爆了。由于没有清偿能力,巴西军政府甚至公开宣布拒绝偿付外债,这种流氓行为也激怒了国际投资者和欧美财团。1985年失去内外支持、丧尽人心的巴西军政府彻底垮台,巴西政治和经济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