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29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8-17 11:20:04

  No.3 扫描南美
  南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也是经济学研究的经典样本。与非洲国家不同,南美洲国家在上世纪初的社会发展起点是半殖民地模式,即政治上独立、经济上附庸于传统工业化国家。
  南美国家有两大类型,一类是白种欧洲移民后裔(主要是南欧伊比利亚半岛人的后裔,信仰天主教)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国家,一类是白种人和混血人口占据主要国民比例的国家。南美最有研究价值的两个国家是巴西和阿根廷,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上个世纪至今这两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日期:2010-08-17 11:25:05

  哥先介绍国家小、脉络清楚的阿根廷。
  阿根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得益于良好的农业、畜牧业自然条件和国际市场对谷物、牛肉和毛绒原料的强劲需求,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度。20世纪初期的阿根廷比德国和法国的人均收入还高,只是这种富裕是建立在农业和畜牧的基础之上,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在发展经济学派明确提出“工业化”是后发国家进入富足社会俱乐部的唯一途径之前,阿根廷人就认识到必须发展本国的工业。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阿根廷的传统出口产业受到沉重打击,出口下滑、收入锐减使得对阿根廷经济运行非常重要的进口也逐年萎缩。恶化的国际贸易形式迫使阿根廷人寻求更安全的经济运行模式。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 普雷维什先生于40年代创立了拉美发展主义理论学说。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中心外围理论”。
  普雷维什明智地认识到: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由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国家组成。中心由发达国家组成,而外围则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中心和外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应用不均衡造成的。
  2)中心和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不利于外围国家。
  3)拉美国家摆脱不发达状态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自己的工业化,逐步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拉美发展主义学派为现代经济学贡献了“进口替代”这一理论和实践模式,把拉美国家的发展战略定格为内向发展的工业化模式,认为发展民族经济应依赖面向国内市场,保护扶持民族工业,避免和外来工业品竞争等主要策略。
日期:2010-08-17 11:31:19

  不仅专业的经济学者在思考,阿根廷的政治家们也在潜心琢磨促进本国社会前进的良方正道。军人出身的多明戈. 庇隆(1895—1974)就提出了著名的“庇隆主义”社会发展纲领。 “庇隆主义”又名“第三立场说”,它的核心纲领是主张落后国家的建设目标应追求“政治独立、经济独立和社会正义”。庇隆主义的追随者们信仰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哲学观,认为所有的社会努力都必须为个人着想,凡是对个体有用或适应的也应该适应于社会整体。

  庇隆1946年当选为阿根廷总统,在1946—1955年执政期间,身体力行地实践他的理想和信仰。他全力推动工业化、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即发展民族经济,以国产商品逐渐代替并驱逐市场上的进口制成品),以国家干预的方式扶持民族工业、限制外国商品和投资,提高劳工工资和福利,支持工会发展,要求资本家“人道地使用资本”。
  但是由于庇隆的反美立场,以指挥军队的方式管理国家,破坏了宪政,政府贪污腐败在专制下抬头,对外又追求建立南美霸主的国际地位,因而国内传统的民主派并不待见他的新政。1955年军队的政变使他黯然下台,但是戏剧性的是经过军政府无能统治的切身教育,1973年阿根廷人民又迎回流亡西班牙的庇隆,在特别选举中推举他为总统。1974年庇隆逝世后,阿根廷进入军政府统治时期。
日期:2010-08-17 11:38:32

  “庇隆主义”对阿根廷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他选择的经济发展路径也瑕瑜互现。阿根廷政府积极推行的“进口替代”战略发展了本国的工业和现代商业水平,强壮了国家经济实力,也全面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准,总体来看20世纪50—70年代期间阿根廷的经济增长相当强劲。但是阿根廷这一阶段的发展模式也催生了相当多的头疼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1)阿根廷的工业基础薄弱、教育和科技水平远不如欧美,导致工业化只能在相对层次较低的产业实现,而且产品普遍质量偏低。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不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国家又限制高价行为,现有企业只能长期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来维持,实现不了自我积累、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同时本土力量也无力支持发展高端工业和前沿产业。
  2)不切实际的社会福利政策远远超过了阿根廷的实际国力,国家无法长期负担,导致财政状况连年恶化,埋下后来恶性通货膨胀的伏笔。
  阿根廷的法律限制企业自由解雇员工,即使必须裁员也要先支付高昂的辞退金(积极合理的做法是要求企业随经营情况的不断改善和国家经济的成长逐年提高员工工资和福利,企业大规模裁员要通过劳动保障部门审核,以此来保证就业者的未来收入预期和可支配收入长期看涨,刺激消费)。同时阿根廷的工会组织力量从壮大逐渐发展到膨胀,破坏了平衡的“劳资生态”。这些因素压制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对创业不利,抵消了限制外来竞争、政府补贴等政策的正面效应。

  由于强调扩大就业和福利,政府机构也不断膨胀,公职人员的薪酬待遇远超过市场价格(健康理性的国家里公务员的待遇最多不过略高于国民就业群体的平均水准,因为多数公务员岗位并不创造财富),导致政府行政开支高企,最终因国家财富创造者和消耗者比例失衡而拖垮整个国民经济。
日期:2010-08-17 11:43:40

  3)投资不足。一方面政府制定法令限制外资进入本国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一方面国内存在南美国家普遍的储蓄率偏低的传统(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鼓励消费,美州土著后裔今朝有酒今朝醉、吃光喝尽后再去挣钱的坏习惯今天在很多拉美国家也屡见不鲜),导致自由的良性投资(对应于普遍低效的政府投资)力度软弱,国家为经济发展和平衡财政收支只能寻求外部援助和对外举债。
  4)腐败。缺乏优良法治和民主监督传统的阿根廷无法克服这一落后国家社会病带来的灾难和痛楚,政府高级行政人员如此、工会领袖如此、社会高级阶层也普遍如此。
  5)简单的“进口替代战略”缺乏灵活性和变通。今天大家认同的发展理论是“保护和扶持幼稚工业在某一阶段对后发国家是必须且合理的,但是保护时间不能遥遥无限期,国有企业和前卫产业发展成熟后要转移给民间资本来经营以提高效率。”
  阿根廷人当年认识觉悟达不到这个高度,对民族产业的发展扶持和贸易保护政策反而奖励了惰性,国营的僵化模式使企业普遍失去了活力,结果就是只有创立而没有成长,永远地滞留在幼稚阶段。
日期:2010-08-17 16:14:09

  部分带有色眼镜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者将阿根廷社会上个世纪中叶的经济发展过失主要归咎于“进口替代战略”是不客观的,对这种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战略”模式的优劣哥和大家研究亚洲四小龙时还将讨论。相对而言美国经济周刊《Barron》的评价比较中肯:“阿根廷人或许不愿承认,他们更贫困了。但阿根廷的贫困是目标和意志的贫乏,而不是财富的短缺。几十年来,他们不断地推选出领袖人物去剥夺财富的生产者,这些领袖用窃取的财富自肥并笼络追随者。当阿根廷人改变这个政治行为的时候,他们的烦恼会容易解决得多。”问题的根子主要在于高度的政治腐败和混乱的社会管理,这个烦恼在后庇隆时代也一直长期困扰阿根廷人。

  军人专制、社会腐败、政府开支膨胀、投资不足、债台高筑、福利超过国力、长期恶性通胀趋势,多种因素长期积累使阿根廷经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陷入泥潭并逐渐崩溃。强人加尔铁里为转移国内矛盾发动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收复战”不仅未能实现维稳,反而埋葬了军政府。继任的阿方辛文官政府无法遏止经济在原有运行轨道上的颓势,民主、廉政肃贪、国企改革的努力也半途而废,最终阿根廷经济在失业、外债和恶性通胀联合打击下彻底崩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