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内鸿宝血雨腥风那段真实的传世历史》
第42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03 01:04:24

  --------------------------------
  纪实文学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潘祖荫死后,潘祖年被朝庭恩赏郎中旋补刑部云南司郎中,京察一等记名繁缺知府,赏戴花翎。但是,潘祖年不习惯为官,二十五岁时便辞去官职,从此不为仕途一直居在苏州,闭门谢客,不谈政治,乐在诗词歌赋中。只对慈善公益,知无不為,為无不力。此等修为实属难得,远强于古时因那些官场失意而选择退烧隐之人,还故作姿态隐于山野间。潘祖年的原配为吴淑人,翰林院编修大衡之女,继配祁淑人为广东惠州府同知兆煕之女。二房夫人也同样是倾囊好施之人。有此夫君,耳濡目染中该是近朱者赤了。

  潘祖年原住宅过小,如今运回了兄长四大船的家当,得另寻他处住了。于是,潘祖年借助堂兄潘祖同之宅,此宅位于平江河西侧幽静的南石子街。
  潘祖年自己家宅子是个什么状况呢?
  有些资料上说,潘祖年从京师运回来的宝藏是从“留余堂”转藏南石子街的。原因为是留余堂太华丽,太过招摇,加上大量藏宝容易惹是生非,招来更多的麻烦。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潘世恩一支老四房的分住情况:

  1、纽家巷留余堂为长子潘曾沂老大房一支。
  2、南石子街居宅为老二房属次子潘曾莹一支。
  3、海红坊居宅为老四房四子潘曾玮支一支。
  4、那老三房曾绶一房居在哪?
  关于老三房具体在哪目前善不明确,这可能与潘祖荫一直在京为官,家中幼弟出世太迟有一定的关联。在此,我们并不是考证潘祖荫故居,只要知道南石子并非他房产即可,但上面所提及的证据好像说服力不大,于是,书者再找一资料来加强论证。
  光绪九至十一年,潘祖荫丁母忧时在苏州居住过三年,住在何处呢?潘祖萌日记中曾提及“始到金太史场赁屋”,说得很明确,是租住的房屋,而非住在堂兄南石子街潘祖同宅上。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后来潘祖年居南石子街是被迫借居,而非顺理成章享受家传“居住权”。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潘祖同的后人将老宅出售时,潘祖年的后人只能是搬离去了上海。
  (今天,因这里藏过潘祖荫留下的国宝,后代又在这里居住多年,因此被认定为“潘祖荫故居”,而实则为“潘祖同故居”或“潘祖年故居”,与潘祖荫关系仅是“藏宝之所”。这又是文化的力量所致,可见历史总是偏爱文化,无所不至。不知宅主人潘祖同地下有知作何感想,呵呵……不过,此宅也有自己的名气,到1919年,“竹山堂”改名“宝山楼”,已藏书三十万卷,为潘氏藏书之最。)

  潘祖年当年居住的南石子街旧宅,是一个“跑马楼”。 宅院共有三进,潘家的收藏就保存于第二进的房子中。当时青铜器放满了一大间加一隔厢,字画卷轴古籍堆放在另外一隔厢内。
  跑马楼:指的是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走廊边就是各种厢房,四周走廊相围的中间是天井,如鲁迅笔下“四角的天空”就是站在天井下所望。
  潘祖年育有二男二女,只有二女长大成人,二子都夭折了(其中长子曾过继给潘祖荫)。因为无子嗣,就得过继。潘祖年只好从老四房嗣进一孙,名叫承象,没多久就早夭了,之后,再过继一孙,名承镜。潘承镜便兼祧两房香火。潘承镜倒是正常成长了,但体质很弱,后来婚后即故。后面将详细写到。
  南石子街潘宅的主人潘祖同是潘祖荫、潘祖年伯父潘曾莹之子。潘祖同一生也未生育,过继了二个亲弟弟的儿子继嗣香火,后来沿续到孙子潘博山、潘景郑一代。倒是这二位孙子替潘祖同争了口气,没碌碌无为一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