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26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类似的情况还有美国的大农业模式,中国东北、新疆、内蒙的部分农业区也适合参考这种模式组织农业生产。但是耕地紧张、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平原区这种模式就未必合理,丘陵、水系纵横,人烟稠密的江南大范围推广规模农业更要慎重。说到底,一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很久以来就是精耕细作模式,再有最关键的问题是现有条件下如何消化和安置大批的低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所以对部分中国经济学家鼓噪的农村土地流转提议和大跃进式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目标怕是主要惦记着农民手中的土地),哥是持坚决的反对态度的。城市化不等于房地产开发这是个基本常识,13亿国民的食品供给安全来不得任何马虎,除非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说服哥失地农民的就业可以有效解决,粮食生产万无一失,否则哥建议大家都谨慎些。

  再看工业。苏联地大物博,能源、矿产资源之丰富是举世公认的,建国早期工业的落后和制造业产品的长期短缺也是最基本的发展背景。在这个前提下,一有真实的国内需求支撑,二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重工业的产品根本不存在滞销问题(即使质量低劣),也不存在动力、原材料紧张之虞。政府又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支持发展重工业,势必形成重工业产出的资本品转化成新工厂、矿山,新企业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品和采掘更多的矿物资源,社会财富持续积累和增加的良性循环,直到某一天相对的临界饱和点来临这个模式才会失效。

日期:2010-08-13 14:03:44

  第三、所有客观的研究者都观察到一个重要的事实,苏联20世纪三十年代不仅工业大发展,而且社会完成了重大转型。1928年前,苏联国民的主体成分是农民,1938年苏联的城市人口比1928年增加了三倍。不仅是简单的人口结构改变,人口素质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1928年苏联人口中80%是文盲,1938年超过90%的国民可以顺利阅读和写作,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接受了正规教育,国家还推行大规模的成人教育运动。

  上述事实表明,一方面社会人口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进入工厂和矿山劳动,而且素质和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代表先进文明的新思想、新观念源源不断地从城市传播到农村;苏联整体的国民质量完成了华丽的升级。这是经济学家认为苏联实现工业化革命的主要因素,即苏联社会完成了国民素质的革命。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使严重排斥共产思想的保守资本主义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由于苏联社会的核心人群--工人阶级和普通农户的生活水平和政治权利比黑暗的沙俄帝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者由此焕发的劳动和创造热情、忍受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是苏联迅速成为强大国家的必要条件之一。即使对知识分子而言,虽然斯大林政治上是一个绝对专制的红色沙皇,对持不同政见的人文社会学者可能毫不留情,但苏联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文化精英普遍的尊重和重视的传统却是中国社会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另一条公认的苏联成功的保障条件。

日期:2010-08-13 14:28:47

  纳粹德国发起的战争终止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残酷的二战让苏联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不仅德军在占领区从事大面积的破坏和掠夺,苏联红军由于战争需要也时常实行焦土政策,防止生产措施为德国人所用。除了战前和战争中转移到中亚和东方安全地区的工业,苏联西部在30年代支付高昂社会成本和生命代价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多数因与纳粹法西斯的战争而付之东流。

  但是这场战争也客观推动了苏联工业格局的新部署,缩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区域经济不平衡也是一国经济病态的典型症状),刺激了以军火防务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体系的飞跃发展。
  战后由于苏联保存了他们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劳动技能,他们在30年代实施计划经济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这些无形的因素远胜过有形财富的重要性),同时苏联红军从占领的纳粹德国工业区拆迁和获取了大批的装备和技术,他们再次以奇迹般的速度恢复了元气。
  但英、法这些国家的经济还在战争留下的创痍中蹒跚而行时,1950年苏联不仅工业产值超过了战前的水平,农业产值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联组织的经互会社会主义经济共同体阵营使苏联经济突破原先的疆界,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面也同样包含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朝鲜的隐性经济剥削)。
  苏联以军事防务工业为核心的强大的重工业和科技研发体系、经互会和计划经济模式,被二战后世界公认是苏联与美国长期角逐维持冷战格局的核心力量。
日期:2010-08-13 14:54:49

  曾经强大无比的苏联最终崩溃和解体了,抛开政治因素我们来研究下经济上存在那些主要原因。
  苏联的农业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高纬度、严寒,远不如中国、美国、印度等的自然条件)长期困顿不前,当机械化和科学技术的边际效率提升到达一个阶段的天花板时,无法再有效扩大产量。
  工业长期依赖重工业驱动,因为与美国的争霸与频繁准军事对抗(二战后两强的代理人战争在世界各地爆发了很多起)国家被迫投入过多的资源发展军事,剥夺了苏联工业体系寻求均衡的任何机会,民生消费品供给长期短缺。重工业对苏联经济的强劲拉动效用逐渐递减后(六七十年代交接时即达到顶峰),原先增长模式的活力顿失。
  由于农业和工业均遭遇发展瓶颈,国内商业也难有起色。

  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僵化、呆板和束缚生产力进步的丑陋缺陷。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多数非俄罗斯的加盟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落后于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情况略好)。
  东欧国家和经互会成员对红色帝国在经济上的剥削的日益不满(南斯拉夫、中国早早和苏联分道扬镳),政治上谋求摆脱苏联控制的民众倾向。
  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在进入八十年代后陷于停顿。

  所有这些经济因素应该说是摧毁前苏联的根本经济原因。
  不管怎么说,苏联快速工业化的成功都是上个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历史性事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永远引人注目的一种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理想范本。我们不能因为它后来的失败而否定它可借鉴的价值。
日期:2010-08-13 15:15:51

  No.2 非洲模式
  独立后的多数非洲国家(包括其它很多后发国家)都具有同样的特点:一缺资本,二技术起点太低,三国民习性普遍散漫、受教育水平低。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建立任何完善的国内工业体系(理论上都不可能,国内市场太小、需求也相对单调),所以早期几乎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初级产品的艰难道路。
  以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产品、开发矿产资源为主要积累手段,既是殖民主义者留下的固有模式,也理论上符合专业分工以提高效率的原则,同时发达国家为满足自己工业运行的需要、长期控制后发国家的国民经济,实质上也鼓励和诱导这些国家走上这条路线。
  但是至为悲哀的是,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的国际定价权完全为强势的西方资本把持,按照这种路线发展经济的低度开发国家很快发现,本国的单一经济模式尽管产量和质量都在逐年提高,但是结果却是导致国民创造出的财富和价值不断地流失到发达工业国家,国内的生活水平提高幅度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很不和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