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25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易斯的观点转换成我们熟悉的语境,就是说有些国家的劳动力之所以那么不值钱,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商业的规模太小、企业数量有限,国家的非农就业岗位严重不足,而农村和农业则保留有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大批的农民和“大学生”愿意排长队谋一份“民工”的差事。
  今天的中国人可以拿刘易斯的劳动者工资观点对比一下现实的情况,这个盛世国家的多数工人阶级依然头顶上笼罩着1950年代的工资魔咒,而部分聪明的中国经济专家还充分运用乾坤大挪移神功,将问题PS成新版的模糊“人口红利”概念来娱乐普罗大众的平凡世界。
日期:2010-08-13 10:22:36

  洞悉看透了后发国家的特色国情后,问题对发展经济学家就变得相对简单。这些国家需要将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用资本来吸引非生产性工人(刘易斯创造的一个概念,即不替资本家工作的工人,他认为这些传统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可忽略的,为零的,甚至为负的”),因为进入资本部门后的边际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增加了经济的总产出,最终增加了每个国民的经济福利。
  还有一个醒目的特点,几乎当年所有的发展经济学家都提倡把广泛的政府干预(不仅是后发国家的政府,也包括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作为解决“原始积累”和发展的唯一有效解决办法。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西方的正统经济学家之所以在这一时期、这个问题上持与新古典自由放任的保守主义观点相左的立场,根本原因在于防范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在世界各地的蔓延。这种明显的反共情结,可以从沃尔特.W.罗斯托1960年发表的最有影响力的名著《经济发展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看得非常清楚。

  客观而言,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虽然非常能说服人且在某种阶段和某种程度对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真实而有效,但是也存在一些瑕疵。当然这个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实际上也再次印证了不同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合适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不存在普世万能的教条公式。
日期:2010-08-13 10:25:54

  发达国家与低度开发国家是一组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单纯研究生产,则适合用生产不足型国家和生产过剩型国家来区分。后发国家在不同的发展历史阶段也往往要经历从短缺经济状态(生产供给不足)向富足经济状态的进化,自然也不排除中间态的混合过渡期。需要明确的是生产不足和生产过剩都是动态的相对概念,不可僵化理解。以中国目前的状况为例,哥认为貌似若干部类及商品的生产过剩,本质上还是一个生产严重不足的国家。这也是当前困惑中国经济的基本矛盾,未来可能还将长期存在,至于经济系统现存的结构性失衡是次生但致命的矛盾。

  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状态显然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案和模式来对症下药处理,否则蒙古大夫往往会给国民经济送终,而过于高端昂贵的医疗方案病主也可能消受不起!
  暂时先将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放下,哥和大伙先来充分研究下有经典教案价值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案例。
日期:2010-08-13 13:49:01

  No.1苏联模式
  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一场几乎未流血的革命中推翻了沙俄帝国临时政府,革命党人(包括孟什维克)顺利夺取了政权。
  不久后,苏维埃政权发现自己陷入一场同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瘫痪了新工农国家的经济,摧毁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社会处于某种程度的无政府状态。但是经历长达三年的浴血奋战,在工人阶级和贫困农民的支持下,苏维埃红军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和牺牲,依然最终取得了对白军及其身后的境外资本主义势力的有效胜利。

  当年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俄国经济”是由没落的封建主义和新生的资本主义所组成的前工业化混合体,就在这个落后且被战争打成了烂摊子的基础上,苏联人民和布尔什维克政权在战后至卫国战争爆发前奇迹般地实现了快速工业化。
  我们必须承认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曾经承受了普遍的痛苦,农民和农业由于国家强制推行的剪刀差和集体化政策(集体化要一分为二看待)为国家的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苏联战前工业化的主要经济剩余,最初来源于对资产阶级和富有地主阶层财产和收入的彻底剥夺。
日期:2010-08-13 13:54:18

  马克思认为,象俄国这样的经济类型是无法支撑共产主义社会的(他倾向于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将率先在欧洲工业发达国家实现),因而胜利的苏联共产主义者政权成员都赞同快速工业化的建国路线,立场差异在于筹措工业化资金的有效办法。
  问题其实很明显,要快速工业化就必须强调资本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引进。为了给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人提供生活资料,从西方国家购入先进设备和技术,也为了给大规模的新工厂建设节省必须的物资资源,苏维埃政权不得不大量征集和挪用社会的剩余产品。十月革命后的二十年代初期苏联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多数年份其产量也仅勉强维持社会的总需要),因而苏联政府征集和挪用的大部分“剩余产品”不得不来源于农业,但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在如何挪用“农业剩余”上的分歧很大。

  布哈林为首的保守共产主义者认为:工业发展应该优先着眼于农业机械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高价收购农产品、低价向农民提供农机具和其它消费品。这样利于农业扩大再生产,国家的剩余将逐年增加。这派的核心观点在于苏联的工业发展将受到农业生产增长率的限制。
  激进的共产主义者的代表是托洛茨基和当年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叶夫盖尼.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他们一主张实施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政策以及向农业生产征收高税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抽取“农业剩余”;二倡导推行大规模集体农庄的方法来更有效地组织农业生产,同时尽可能地为工业化腾出资源和劳动力;三强调重工业的快速扩张而暂时忽略或减少某些经济部门。他们认为当重工业体系全面建立并运转起来后,可以有效地创造出资本,并进而带动轻工业(消费工业)发展和反哺农业。

日期:2010-08-13 13:56:31

  约瑟夫.斯大林获取最高权力后,他清洗了右翼的布哈林和左翼的托洛茨基派,但这位铁血强人却以更冷酷而无情的方式沿着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所倡导的发展路线坚定前进。
  农业的强制集体化在1929年—1934年间在苏联引起了富农和中农的强烈抵制,其规模之大相当于苏联社会爆发了第二次内战。据西方观察家估计,到1931年间,苏联约有1/3的大牲畜,1/2的羊和1/4的马匹被愤怒和绝望的富农屠宰,大量房屋、设备被人为破坏。
  但是斯大林的无情镇压最终保证了这场社会成本惊人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成功,给苏联农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产组织方式革命,大幅度地增加了政府可以征收的农产品(主要是谷物),从而使工业化具备了前提条件。1931年苏联政府征收的农作物总量为2210万吨,比上一年度高出一倍还多。
  不仅苏联农业生产方式完成了彻底转型,苏联的工业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苏联官方统计数据表明这一时期的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6%,西方经济学者通过不同的指标体系研究测算的增长率也在9%--14%之间。无论那组数据而言,这种惊人的成绩都是史无前例的。
  随着苏联工业和农业的渐入佳境,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日期:2010-08-13 14:00:01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苏联战前模式”的成果秘诀究竟是什么?
  先来看农业。苏联主要农业区的特点是地广人稀、平原多、土质条件好、水资源充沛但日照和气温不利,这种条件是非常适合规模化粗放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和机械化生产的。这是核心奥秘所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