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13 09:50:13
【发展是硬道理】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传统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瓦解,一大批前英、法、荷、葡殖民地陆续成为独立国家。由于这些国家普遍不仅国内生产和消费水平低下,而且在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也存在诸多缺点,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家将它们集体视为后发国家(Backward Countries)。
这些新生国家由于在独立过程中反帝反殖民的民族主义浪潮盛行,所以通常不仅反对种族主义和任何形式的西方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而且普遍认为大部分国家的极端贫困正是前期西方的殖民统治造成的。这种政治观点今天看来我们依然可以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立,但我们知道贫困的原因其实远没有表面上看去的那么简单。
先不要取笑别人,其实哥发现今日的中国在某类人群身上也存在着这种肤浅的民族主义政治思潮。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中国在明清时GDP占到世界总份额的比例最高,以贵金属衡量的财富总值也富甲天下;由于晚清无能、闭关自守和丧权辱国,导致大量财富被帝国主义强国掠夺;从而使现代中国长期经济落后贫苦,今天能发展到这种程度孰为不易且值得骄傲自豪。
日期:2010-08-13 09:56:54
冷静地回顾和分析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实真实的情况大相径庭。
明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方面是有不少特色,但总体而言这个朝代继承和发展了很多蒙元的野蛮落后管理办法而不是承袭唐宋。经济上的富庶是农耕文明意义的富裕(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因而生产力总量相对很高),文化科技上虽然有徐光启、利玛窦积极介绍和引进西方同期的文明成就,但一不系统、二更没有推广,政治上的内阁负责制更不是什么雏形的君主立宪,至于所谓的明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坦率说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意淫(这个奇怪说法的出现主要是新中国部分历史研究者当年在特殊政治气候环境下仓促炮制的)。
满清误国说法表面上看貌似成立,但从尊重历史的客观角度出发也是漏洞百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清朝是继承了传统中华帝国模式的农耕文明皇朝,晚清怎么可能具备能力在和方兴未艾、充满活力的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系统的全面对抗中不败?即使1894年爆发的大规模日清战争,虽然清朝的GDP远高于同期的日本帝国,但是晚清的GDP结构主要还是农业成分占绝对比例,而日本无论是钢铁、造船还是军火都明显占上风。暂且不论晚清在社会政治上的失分,即使当年一批高瞻远瞩的爱国者试图变法救国(包括光绪皇帝),以当时的国家环境和国民素质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明显是人们的美好幻想。这里不是袒护或者粉饰清末的腐朽政治统治,而是希望现代人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
民国时期可以说始终处于内外交困的相对混乱状态,中国也缺少充分喘息和建设的时间和机会,虽然因为波澜壮阔的国民革命运动古老的东方巨龙开始向现代国家和工商文明模式迈进。
随后的六十年的主要历史演进,当代中国人基本上都心里有本帐。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理想,因而至今按照人均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在全球的排位依然相当靠后,是一个低度开发国家。
归根结底,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落后是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经济制度、司法体系、行政制度、发展理念、国民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虽然当年殖民帝国主义势力确实在中国搜刮了大量的财富。任何夸大外因、委过他人而回避反省自己的态度都是反理性和不求长进的。
日期:2010-08-13 09:59:39
不仅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上个世纪独立的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同样确信,仅依靠自由市场是不可能改变他们国家的经济落后状态的,而且事实上很多国家虽然名义独立但依然无法摆脱西方经济体系的新的形式的经济剥削(这种隐性的剥削方式直到今天依然在干扰和延缓低度开发国家国民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上述历史条件下,正统经济学面临一个任务,就是为后发国家群体提供现实的经济发展方案,推动它们的现代化进程,提高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有一个主要目标,那就是保证这些国家具备必要的法律、经济和行政制度,确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和一般经济组织在这些地方的投资安全和赢利回报。所谓“发展经济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由于后发国家群体多数不具备良好条件发展完整而协调的现代经济体系,多数发展经济学派的研究者的思路都是寻求修补短板、实现重点突破,而且计划经济思路在某段时期对他们产生了真实的吸引力。
日期:2010-08-13 10:03:36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黑人,原籍圣卢西亚共和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大学任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由于一系列理论的突破成为发展经济学派的旗手,他的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两本主要经济学著作是《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
W.A.刘易斯认为:后发国家追求经济富裕的唯一途径就是工业化,而工业化进程的主要障碍是资本短缺,要做的主要事情是将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
这位伟大的反帝反殖民思想斗士,在他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心得中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和宝贵财富。
刘易斯受苏联快速工业化的历史启发,相信在工业化进程中特别是初期阶段,应当且必须加强生产资料的生产而牺牲相应的生活资料生产投入,即强制社会的多数成员暂时依靠相对少的物质供给生活,来提高经济剩余。这种思路后来被发展经济学派升华为“工业化进程需要对经济的生产能力重新定位”理论。
日期:2010-08-13 10:10:19
刘易斯注意到:大部分后发国家国民普遍的贫困,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出的大量经济剩余都被本土精英和外国资本家瓜分(国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公)。从这些国家的农业、资源采掘业获取了大量利润的外国资本家,没有兴趣花费任何利润促进所在国的其它行业工业化建设(当年的情况普遍如此,现在也依然在多数国家存在,只是针对中国、印度、巴西等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工业体系相对健全的国家情况好些);更让人沮丧的是,“这些国家的本土精英通常承袭‘前资本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更多的是在模仿封建领主而不是工业资本家(剥削为主,忽视创造财富)。”
刘大师的眼光何其犀利而前瞻啊,苏哈托、马科斯、博萨卡、皮诺切特、蒙博托,这些伟大、光荣又天才横溢的名字,第三世界的超级精英、时代的风流人物们不甘寂寞且争先恐后地向喜欢打酱油围观的群众再三再四地坐实了刘老师的精确论断,今天的中国人相信对这颇具喜感的一幕也一点都不陌生!
日期:2010-08-13 10:14:00
这位著名学者和真正的教授还有一个震撼世人的见解: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承认劳动者的工资由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决定的,即能够反映劳动的真实贡献。但是“在大部分人是农民的经济体系中,……,(资本主义雇主)对劳动力的最小雇佣量(即工资)是由农民的平均产品(可以换算为收入)决定的。”刘易斯相信:“这种传统部门的生存收入给资本部门的工资规定了一个下限,但是实际情况中,资本部门的工资比传统部门要高出通常30%或者更大的差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