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12 10:14:42
货币政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宏观经济政策新势力,它最初的核心目标是稳定物价或者说控制通货膨胀,以后的市场反映表明谨慎有效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也有同样的好处。
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法定准备金,以此来刺激或控制市场活动的冷热。常规而言一个经济体可以使用三种基本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买卖、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扩展了的货币政策工具还包括利率、汇率和信贷政策。货币政策从手段上看分为扩张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哥观察到中国金管当局习惯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是: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利率、汇率和金融企业窗口指导。前三十年的货币政策保守又谨慎,后三十年则基本青睐扩张的货币政策,也就是中国政府发明的“宽松的货币政策”说法。
日期:2010-08-12 10:19:36
公开市场操作是释放或回笼货币的基本手段。
加息或降息将影响资本的成本和效率、国民现金的实际收益,因而对投资和消费都有刺激或遏制作用。票据贴现率的作用类似于利率,主要的作用对象是金融活动,不直接影响一般国民。利率不少国家是通过银行同业协会根据市场变化自行调整的,也有很多国家央行采用确定和调整基准利率的办法来直接干预,中国属于后一类。
法定准备金的升降则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又名货币扩张系数)在基础货币(即所谓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的初始货币供应及保有量上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实现信用扩张的目标。
这些理论和原则看上去挺玄乎和高深,其实运行机制都非常简单,其数学公式也很容易把握理解。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货币创造乘数K=1/Rd (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
完整的货币乘数公式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存款总和D=R/Rd(R代表原始存款)
汇率变化主要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般国家现在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政策,中国目前还没有放开。
中国的银行窗口指导则通常影响到现实的信贷规模和流向。
日期:2010-08-12 10:22:46
货币政策真正受到重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1970年代世界性的普遍通胀引起西方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知道通胀的最主要根源是货币量发行过多,控制不住货币发行量必然引起通胀。当主要经济大国持续性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严重赤字难以为继时货币政策工具必然被选择为消除通胀最有力的工具。当年美联储主席沃尔克(Paul Volcker)坚定地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成功地实现了低通胀并由此证明,货币政策是稳定物价最有力的工具,短期或长期来看都是如此。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功效区别在哪里?
经济学家相对一致的结论是:财政政策适合于刺激增长,货币政策有利于稳定。货币政策通常决策时滞短(作出决策选择不需要很长时间),然而对经济发生影响需要的时间却较长,作用也是间接的。一般规律,货币政策往往实施半年以后才会对经济发生作用,它不象财政政策那样直接、迅速地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随着主要经济大国及强国的宏观经济目标普遍由注重增长向关注稳定过渡和转化,因为货币政策更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发达国家政府更青睐货币政策,这也是这一工具的应用逐渐为更多国家重视的根本原因。
日期:2010-08-12 10:24:39
财政政策淡出,货币政策担纲主角,这是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基本条件或者说重要前提:货币政策要有效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客观要求央行要保持真实的独立性,即从制度上保证央行可以避开政治压力作出独立的货币政策决策。脱离了这个保证,货币政策干扰经济生活甚至成为形成新的不稳定的根源的情况可能将出现。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实践已经证实了这个命题:时而高达两位数的利率遏止经济的活力,时而流动性泛滥冲击国民经济,这些都是制度有重大缺陷、货币政策不成熟或者被错误运用的表现。这种情形下,毋宁长期采用中性的货币政策更合适。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美国是怎样熟练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
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采用合理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不仅实现和保持了低通胀率,还消除了财政赤字,大大减少了政府债务,这里货币政策的功劳最引人注目。美联储降息刺激了股价上扬,导致实际消费和投资增加,推动了经济的繁荣。我们观察到美国的每次降息都谨慎且幅度很小,从而技巧性地防止了通胀的出现。与此同时,适当的增税使财政预算好转。格林斯潘因而被誉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美联储主席,这一时期货币政策成为调节美国经济最重要的工具。
日期:2010-08-12 10:31:23
最后我们再来关注下经济法规和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性。
市场国家的根本经济发展原则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相关经济法规的核心目的就是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另外,政府为引导国家在某些产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也可以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激励政策。
哥知道、大家也知道,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法治化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在经济法规和产业政策方面有很多漏洞需要弥补和调整。
从法规来看,主要的漏洞在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从而相当程度制约甚至扼杀了经济活动的创新性;微观层面的经济法治化程度也非常糟糕,比如垄断、商业欺诈、无度投机、造假和腐败不仅普遍而且盛行,看不到法律的强制规范作用。
产业发展与扶持政策,客观说中国政府动了不少脑筋,也推出了一些鼓励性措施,然而实际收效甚微。我们暂且不谈这种结果和中国混乱无序的伪市场经济环境的关系,仅集中研究产业发展与扶持规则。从中国全面落后的现实国情出发,哥以为国家投入或引导扶持民间资本发展明显薄弱的产业或者前沿科技产业的思路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扭转并理顺的思路是:当某个产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程度时期应该将它由国有或国营模式(如果是这种模式成长起来的)转为经营效率更高的民营(卖给有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的私人企业家)。中国人可以回顾和参考一下日本明治维新后期的产业私有化思路(财阀模式的弊端必须警惕和消除),国进民退显然是值得商榷的,甚至可以断定是错误的方向。
总之,在运用宏观政策工具是最关键的是态度而未必是方法,审慎、积极、理性是永远不要遗忘的原则之原则。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