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族宗法制度,前面已经讲到过。由于宗族宗法关系的存在,地主阶级不仅在天下多攘之际才突显其力量,其防患于未然的隐形作用才是最关键的。换句话说,重要的不是扑灭造反派,而是防止造反的发生。
宗族,是封建时代社会的基层细胞,依赖宗法来管理族内成员甚至财产,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基层政权的职能,许多社会矛盾都能在宗族内部被消化掉。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天下多故,宗族社会滋生出来的门阀士族得到蓬勃发展,绝非偶然。
曹操曾经一度力图打破门阀士族对政治和经济的垄断,结果以失败告终,连曹魏政权也被士族代表司马氏所篡夺。直到公元19世纪,严复还感叹说,中国人与其说是国家公民,不如说“犹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
而秦朝的状况,从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宗族宗法纽带,也早被商鞅给扼杀在萌芽之中。
统一前后的秦,由于国有制经济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什么新兴地主阶级"②, 更没有私营工商阶级。那时没有地主,没有奸商,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可怜的是,这样的政权不但得不到一个地主阶级的支持,而且统一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六国地主还成为颠覆它的主谋之一。
反秦起义中齐国的复辟者田儋和其堂弟田荣,就是在统一后失去土地的地主残余份子。而且短短十余年时间,原有的宗族隶属关系并没来得及完全消释,田氏兄弟的武装,核心成员就来自于他们的宗族,甚至奴客。
①《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叙》
②杨师群-《战国新兴地主阶级说质疑》,《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日期:2012-02-02 22:27:07
第三部 成功是失败之母
9. 孤立的元首
秦代社会最广泛的基层,除了刑徒臣隶,就是广大自耕农。但自耕农的土地并非自己所有而是属于国家,所以拥有土地不代表有产权,相反只意味着义务,要根据土地份额交租,按人头缴赋,还要服兵役。他们当然不会成为这个政权的拥护者。而很多地方提到的"军功地主",有军功爵位而获得较多授田,甚至还可以得到"助耕"的臣隶而不用劳动,问题是他们的地,也要"身死田收"。
所以秦朝的"国有制",与现代国家的国有制概念完全不同。它的所谓"国有",实质上就是帝王一人所有。它的"法治",是"王法"而不是公民约法。秦代的皇帝,既不象分封时代的周天子,也不象后世的封建帝王。他不需要同诸候、士大夫、或任何利益集团分享权力。这就法家政治思想的宗旨-确保君主绝对极权。在这方面,他们的确很成功。
问题是,皇权是绝对集中了,可皇帝也绝对孤立了。
法家忽视了阶级基础,单纯强调法律和行政机构的功用。政权的维系,只有靠官僚和军队。
秦朝的军队虽然强大,但在起义烽火遍地的情况下顾此失彼,可见单靠武力是不足恃的。而且在统一以后,这支军队自身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从前打仗出征意味着军功和财富,当扩张达到极限,军人的任务变成在苦寒的边地屯戊。既无前途,又因为环境恶劣,“死于边”者甚多。从前“民闻战而相贺也”的情形再也不见,变成了“秦民见行,如往弃市”的悲戚场面。
秦王朝的官僚阶层,虽然有禀给制度,有受赐田宅,看似一个特权阶级。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得世袭,也不能买卖。他们不但不能扩大资产,甚至连有固定资产都谈不上。而且由于吏治森严,公务繁重,随时有可能因为犯错而得罪,不但所有一切要被没收, 自己也将沦为刑徒。在《史记-始皇本纪》中就赫然写着:"三十四年,迁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他们的身份,充其量只是战战兢兢的"打工仔",自然不可能形成一个有共同意志的阶级力量。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统一过于迅速,统治地域瞬间扩大几倍,不得不从被征服地区的士人选用官吏,从而使得官僚集团的成分良莠不齐,凝聚力大大稀释了。如刘邦,本身就是个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长),自不必说,他的得力助手萧何,原本也是县吏。项羽的叔父项梁,曾经在栎阳县犯法入狱,但他通过熟人写信,让栎阳县司法官吏司马欣人为地及早结束案件,让自己没事出狱。项梁出狱,又杀人,也没被逮着,带着项羽逃到吴中。
秦代官僚行政体制本身,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虽然它严密、细致、高效,看起来完美无缺,但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要保持这个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始皇本纪》中记载方士卢生和侯生的议论,就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皇帝都如此辛苦,基层官吏可想而知。
其次,从出土秦简中可以看出,对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规程条令细致到令人咋舌的程度。官吏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按既定程序运行的零件。难怪秦代吏治清明,可麻烦在于,一旦程序稍有破坏,整个系统就会全面瘫痪。所以暴动一起,各地官吏便不知所措,非死即逃。以湘西里耶出土的秦代官府文简为例,湘西离秦末战争风暴的中心尚远,但是简牍记录于陈胜、吴广起义后仅数月间,便完全终止了。
日期:2012-02-02 22:49:30
第三部 成功是失败之母
10. 秀才的力量
从汉代以降,宗族宗法与农耕中国的自然经济相适应,与地主私有制相依存,而儒家意识形态正是它的思想核心。孔子所宣扬的礼教,实际上就是宗法秩序。
儒家思想的精髓-"孝",就是把"国"变成"家"的延伸,如何对待父祖,也就如何对待君主、长官。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知识份子前赴后继,皓首穷经,从汉代儒学到魏晋玄学,从宋明理学到心学,根本上都没有脱出用伦理思想为封建统治秩序建立理论依据的轨迹。
古代知识份子,与现代广义上的知识份子不同,不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士,仅限于文史、伦理、哲学的范畴。这些人从前叫读书人,现在叫文化人。这个群体所扮演的一是文化的传承者,二是社会价值观的提炼者。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封建知识份子成为众矢之的,被指为奴性和腐朽,是"东亚病夫"积弱之源。然而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在古代,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完整和延续起过无比重要的作用,应当给予公正的评价。在任何时代的任何社会里,知识份子对于维系一个社会的稳定,维持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和平时期,知识份子是维持社会和政治建筑的粘和剂;动乱年代,他们为各种武装势力提供导向。自然界物竞天择。古往今来,凡是在中国土地这块舞台上粉墨登场过的势力,是得逞其志,还是黯然收场,幕后都取决于知识份子的选择。
曾经入主中原的外民族,蒙古人把读书人定为"臭老九",不到百年就被赶回大漠;满清完全继承封建的文化道统,开科取仕,所以能坚持近三百年。造反起义,如黄巢、李自成、洪秀权之流;黄巾、白莲教之类;没有读书人起主导作用,结果必定归于失败。而凡是成功实现改朝换代的革命队伍中,总能在其领导核心发现知识份子活跃的身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