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邯这支由最底层的被压迫阶级组成的劲旅主动投降项羽后,起义军对他们没有丝毫阶级感情,而是施以欺压凌辱,导致矛盾激化,最后"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河南渑池城东)南"。②项羽入关后,纵兵大掠,火烧咸阳,把关中捣成废墟。楚军的一系列行为,充分证明项羽和他的追随者们既不是反抗阶级压迫,也不是冲着结束"暴政"而来。楚军的目的,首先是赤裸裸的民族报复。
另外一件事,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证明秦末起义的性质。赵高杀死二世胡亥后,立即宣布:“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 ①便降格公子婴为秦王。足以说明他也以为承认六国复辟,就可挡住革命势头。的确,北方各支起义队伍见状立刻停止西进,开始自相残杀,争夺王位。只有楚人亡国之恨太深,必欲灭秦而后快,这倒是赵高始料未及的。
秦末农民战争的复国主义本质,近年来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但他们却简单地认为这是六国贵族残余势力的复辟。这也不尽其然。
其实六国的贵族阶级早在灭亡之前就已失去民心,这也是秦得以迅速统一的原因之一。在起义队伍中,贵族所起的作用很小。陈胜、吴广、刘邦皆出身平民,齐王田儋不过跟故齐王同宗,项氏在楚也仅为军人世家,都算不得贵族。燕王韩广,先后称赵王的武臣、陈馀,都是陈胜部将,最后扶持的赵王歇,同魏王咎、韩王成等人,都是起义将领拿来做招牌的傀儡。其中魏王咎在临济被围,旋即被民众抛弃,只好自焚。项羽在革命成功后,便也杀掉楚怀王,自封霸主了。
综合前面各章所述,可以看出,促使秦朝垮台的农民战争,既不带有多少阶级意识,更缺少贵族复辟的成分。基层民众广泛的复国情结,才是最根本原因。这种情结并非单纯的心理状态,而是与六国各自发展起来的特色文化和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联,所以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民心的,因而起义在短时间内得以聚拢声势浩大的追随者。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史记·项羽本纪》
日期:2012-02-02 07:19:14
第三部 成功是失败之母
8. 没有基础的堡垒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秦末都是些什么人在造反,和他们为什么要造反。那么接下来就该为最关键的问题寻找答案了-为什么一场农民暴动,就足以导致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呢?
客观地说,相比于后来的明王朝,秦朝在刚刚建立的十几年里,社会动荡并不算激烈的。
明初,由于朱元璋为政酷烈,盘剥苛重,他刚称帝三年(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两广地区就爆发多起少数民族和农民暴动。从此一直到永乐、宣德年间,历经五任皇帝、七十余年,大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遍及全国各地,总计竟有四百余起。其间的明王朝,还时刻面临着北方蒙古残余势力以及沿海倭寇的严重威胁,可真算是多灾多难了,可明王朝却并没有垮台,反而还走向强盛。这是为什么?
明朝可能算比较倒霉。通常农民大规模的造反,总是在承平日久,军政腐败糜烂,矛盾积压到了不能不爆发的时候,因而其破坏力也就惊人。象唐末黄巢起义、北宋末浙江方腊起义、明末流民大起义等;其中有的还有宗教基础的严密组织,亦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如汉末太平道的黄巾起义,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等。
中国古代,这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多不胜数,持续时间有时可长达十余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他们虽然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大多竟没有能够彻底推翻一个本已腐朽不堪的政权。反过来看陈胜和吴广,只是因为"道雨失期,度法当斩",而一时情急。变起仓促,压根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和组织的准备,不过一伙逃兵而已,居然给一个强大的新兴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又是为什么?
本文到此,其实谜底已经一一揭示了。归纳起来就是三点:秦朝政权,完全没有阶级基础;秦代社会没有封建宗法文化,而且这个国家没有知识分子。
缺少了这三大生命元素,一个封建王朝就完全没有免疫力和自我修复功能,立亡可待。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政权,不论何种形态,都必须以一个固定而广泛的阶级为基础。这种阶级基础又与经济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当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从前的法西斯国家则以垄断资本家为后台。而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中,封建政权的阶级基础只能是土地占有者,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地主。
一提起地主,人们脑子里就会联想起剥削长工的土豪劣绅。其实严格地说,地主包括所有拥有自己土地的人,不论多少,其中也包括自耕农。唐长孺先生在论南北朝土地制度时指出,中国封建皇权的主要统治基础是广大的自耕农。只是地主占有的土地越多,就越不用亲自劳动,对地方政治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并且有更多的机会把子弟送去当官,参与国家管理。当然小自耕农也有这样的机会,象后来南宋高宗的权相秦桧,早年就是边种田,边读书考科举的。
除地主阶级外,封建社会里的工商业者也是一个不可小看的阶层。虽然中国整个封建历史中,商人总是受歧视的角色,实际上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重农抑商也从来没有真的实现过。比如汉初对代商人算是最严厉的,把他们打入另册,算“市籍” 。《史记·平准书》记载,“有市籍” 者不得做官,不得占有土地,连他们子孙也不行。
实际上呢?《汉书-食货志》云:“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一语道破了社会的现实。
地主们为了扩大财富,总是积极参与商贸活动、或由行商坐贾代理。不单普通地主,拥有巨额财产的皇亲公侯、官僚卿士更乐此不疲。而商人有了足够财富,也总是先购买田地,摇身变为地主。如曹操的家就是陈留大户,富甲一方。操父曹嵩还一次拿出一百万钱,买了个太尉的官职。没有商业活动而光靠土地产出,是不可能这么有钱的。
不可否认,大地主和商人纠结在一起,是多重矛盾的总根源。例如放高利贷、欺霸乡里、使小农破产而兼并其土地。他们参与的官僚阶层也是腐化低效,甚至贪赃枉法。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些人又形成封建国家中基本的有产阶级,他们也是最希望维护现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在封建统治受到严重威胁时,往往成了顽强支柱。
中古历史中,凡遇有农民造反,或是发生五胡乱华、女真、蒙古那样大规模外民族入侵的时候,各地豪族地主就会自发组织武装,据山守险,与之对抗。而工商业者则为其提供财力支持。
汉末黄巾起义时,豪强地主阶级、大商业者、以及宗族宗法关系的力量,第一次充分展现出来。他们不但有财力,而且能聚集宗党、宾客、徒附,组织部曲私兵。这些武装修坞筑堡,“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①。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后来,当汉室政权已无法收拾,他们又纷纷推出自己的代理人,以图建立新秩序。
其中的代表人物袁绍,出于四世五公的汝南望族袁氏;取魏而代之的晋室司马氏是河内儒学大族;曹操的出身低一些,但宗族既大且富有,叔伯兄弟中有的家财“羡富”,“僮仆人客以百数”,有的光“家兵”就有千余人。
刘备很穷,但有中山县富商张世平、苏双等人资助他,组织民团与黄巾军作战的。别看刘备早年"织席贩履",但是抖出"汉室宗亲"的金字招牌,连山东士族陈登、孔融也都把他奉若上宾。足见那个时代,宗族背景是多么的重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