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慌,解释要合理,不是三两句说得清楚。现在先给出一个提示:秦朝之所以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促使其成功的因素,也恰恰就是令其速亡的根源。
不信么? 接下来就让我慢慢道来。千言万语,追本溯源,还得要先从商鞅变法讲起。
①《后汉书·南蛮传》
②《七国考·食货志》
③《论中国古代农业税制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效应》
④ 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三卷 上古时代》上册
⑤ 袁林 -《战国授田制试论》《社会科学》(兰州),1983年第6期。
⑥《商君书·徕民》
日期:2012-02-01 10:18:53
第二部强国之路
1. 秦国的源起和困境
史记上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历事舜、禹,于商代已经显赫。有很多人据此便认定秦人属西迁的华夏族。但中国古代各民族包括匈奴,大都能从上古神话传说里攀上个祖宗,不足据此为凭。近来又有考古研究发现,秦人可能是商亡后被周室西迁的东夷、商的重要盟族 - 奄人的一支。
不管怎么说,后来秦国的发源地在陇西,深处戎狄杂居的化外之地,他们的民族成分甚有可疑。
尤其是在文化上,秦显然是周文化圈所排斥的化外之邦。直至春秋之末,原始野蛮的人殉习俗在秦国还相当普遍。春秋中叶秦穆公死时,曾用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还有当时三大名臣奄息、仲行、针虎。可见秦的宗教信仰与中原有明显差别。考古发现的秦国丧葬制度,也与东方六国截然不同,大多保留着东西向屈肢葬式①。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嬴氏族群最早有史可考的先祖是造父,被周穆王封于赵。他的侄孙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这两人一个是驾车的,另一个是养马的,等于王室家奴,虽然有地,也不能算诸侯,而是和出身荆蛮夷的楚一样,只能称做"子"。
秦、赵原是同根同祖,都姓嬴而称赵氏,所以始皇嬴政又名赵政。然而到战国末期秦、赵间的厮杀最为惨烈,真是相煎何急。
造父一支后来成为三晋士大夫,更早地融入了华夏族文明,而秦族则地处西鄙,俗类戎狄。不得"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② "翟"也就是狄。一直受着番邦的待遇。
秦的发迹,还要归功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攻破镐京,国破身亡。嬴族的赵开忠于周王室,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周平王心一热,许诺赵开说只要"秦能攻逐戎",就可以拥有西周故地 ② 。
这时秦才得以名义上正式成为诸侯,但赵开和他的子孙们还需要与西部的蛮族展开激烈争夺,到秦穆公时,才“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② 。
发是发起来了,但秦国文化上的落后并没有得到改观。穆公死后,秦国还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逐渐被东方各国的迅猛发展甩在后面。而正当此时,崤山以东的中原大地上却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动荡与变革。
中国上古三代的国家制度,如吕振羽在《中国上古社会研究》一书中所指出,是直接脱胎于原始的氏族公社。血亲氏族的首领逐渐成为贵族领主,其领民和领地则是原来的氏族成员和氏族公社土地,也就是东周早期尚存的"国人"和"公田"的历史渊源。
西周初期,上承夏、商文化,完善了按亲族宗法关系分封诸侯领地的制度。但到了东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周王室的衰微,这套贵族领主制开始不可避免地趋向瓦解。贵族士卿之间的侵夺兼并,新兴工商业财富阶级的兴起,原有的封建等级关系无人再去遵守。这也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
从此,占有财富和土地的多寡,越来越取代血统的高低,成为权力和地位的基石。在列国间,封建领主阶级在走向没落,经济生产方式向地主所有制转型。这固然是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后来一直折磨着历代封建王朝的不治之症-土地兼并。
在这个沧桑巨变的过渡期,地主虽然是一个新的阶级,但其主要成分却还是来自旧的贵族士卿们。这些人有特权的便利,得以摄取大量土地,那些不能顺时而动的领主贵族们和"国人"则纷纷破产失地,以至于“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③
掌握了土地,也就掌握了人口和财富。过去的贵族身份虽然已不再重要,但他们又成为强宗豪右,可以把持一方之政,有生杀予夺之权,使各国原有的君主受到严重的威胁。
公元前五世纪,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号称"三桓",把持国政;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386年,几代前从陈国流亡到齐国而成为世卿的田和,废齐康公自立。
而秦国自秦穆公死后百余年间,国弱君微,氏族贵族废立国君的事屡屡发生。由世卿推翻旧君而建国的诸侯中,尤以魏国任用李悝、吴起,而迅速崛起,步步挤压秦国的生存空间。太史公总结当时的情况说:“秦以往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④
这对秦孝公来说,是个非常不好的兆头。虽说他颁布求贤令时说"诸侯卑秦","耻莫大焉"④,但实际上对稳固自己君主权的急迫,可能更超过对强邻魏国的恐惧。所以才重赏求贤,不惜"与之分土"。
秦国能走出时代的困境吗? 还是会象当时许多非主流文化一样,逐渐衰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卫鞅从魏国来到了秦国。
①袁仲一《从考古资料看秦文化的发展和主要成就》,《文博》1990年第5期,页10。
②《史记-秦本纪五》
③汉, 荀悦-《汉纪·武帝纪四》
④《史记-秦本纪》
日期:2012-02-01 10:24:39
第二部 强国之路
2. 变法的版权
古今谈变法,始必称商鞅(原名卫鞅)。其实商鞅来到秦国的时候,渐进式的变革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变法也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了。
西周末,周宣王废止王畿内的籍田,结束了"公田"、"私田"之分。古代封建领主制下的"贡"、"彻"、"助"也已成昨日黄花。齐国于桓公十九年(前668年)用管仲之策, “相地而衰征” ① , 只是氏族公田制的框架还依然保留。鲁宣公十五年(前594), 鲁国“初税亩”,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承认私人对田地的永久占有,开始“履亩而税” ② 。
儒家一向是反对法家的,不过公元前554年,中国第一个进行系统改革的人,就是被孔子赞为"仁人"、"惠人"的郑国士卿子产。子产把土地私有制明文确定下来,并开始征收军赋。子产最至关重要的一项成就要算"铸刑书于鼎",为后继改革者开法治先例。那时候,法家作为一种学说门派还未出生。
进入战国时代,杀伐攻战更加激烈了,各国都急于富国强兵。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首先开始变法图强。反映当时私有制之普遍发展的的一个侧面,是魏文侯任用李悝,“以为王者之政莫急於盗贼” ③。于是"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 ④ 。如前文所述,李悝所制刑法极为残酷,并且后来多被各国所仿效,不惟以秦独苛也。
魏国变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一乃统一掌握土地规划以"尽地力之教"。其二为"平籴法",即政府囤积粮食,视年岁丰歉而收放,以稳定粮食价格,“取有馀以补不足”。既保障农业生产者,又防止饥荒。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