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10 09:26:29
【福利还是权利?】
哥观察到在今天的中国,人们普遍抱怨福利的缺失或短缺,因此对这一公众极为关注且政府也试图调整的基本经济命题,哥专门展开来和大家探讨。
什么是福利(Welfares)或云福利的本质是什么?请大家先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给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哥相信大家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因为哥知道迄今为止就连常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关于福利的准确描述和正确定义。
首先建立一个基本概念,现代福利一般而言有三种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企业福利、社会福利、国家福利。通常中国人大多都曾接触和感受到企业福利,也就是所谓的“狭义福利”,但是本节我们的关注点是国家福利,即福利的最普遍、最高级的形式。
日期:2010-08-10 09:31:25
哥对国家福利的认识是:国家福利是现代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方式支付给适格国民的非现金形式的特定经济利益。其本质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的储蓄转移或预支,前者主要针对正在劳动的或退出劳动者行列的人群(老人、病人、残疾人、失业者等),后者主要针对尚未形成现实劳动力的群体(主要是婴幼儿、学生)。
国家福利并非是个新鲜的稀罕事情,中国自古就有。比如越王勾践当年奖励百姓生儿育女的措施,历代中国皇朝传统的对老年人或鳏寡孤独幼的物质关怀照顾。新中国对这个更不陌生,曾经既有义务制教育、免费医疗(实际应该是低收费医疗)、住房分配这些大家都知道的直接经济福利,还有不少隐性的国家福利,比如军队服役者退伍后的工作安置、行政部门的公用车使用。
可惜啊,一个曾经诞生了最早的系统福利制度(西汉皇朝初期中国社会和皇家就创造并广泛地实施了朴素的国家福利)的古老民族,今天退化到对福利的认识稀里糊涂而莫衷一是且毫无原则,哥实在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这一刻的心情。
日期:2010-08-10 09:35:28
简单而直白地说:中国目前的福利体系存在极大的弊端和混乱,也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多数基本矛盾。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是国家福利的缺失或变形以及企业福利的不均衡,社会福利也存在类似的不对等情况。
当代中国国民常说多数人头上压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四座经济大山,正常的国民消费因此也陷入困境,这是社会共认的糟糕现状,属于国家福利的不完善。国家福利的变形我想大家也都能找出很多对应的事例。
不同企业或单位间的福利不均衡,这个现象世人皆知。有权有钱的单位可以组织公费旅游、出国考察和各种各样的培训、享受名堂甚多的所谓津贴;而部分民营企业里的劳动者节假日的加班费都未必能一帆风顺地兑现。
社会福利的不对等更是由来已久,城市人和农村人手中的户口本相当于同一国度两个世界的身份证,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社会福利也可能有天壤之别,当然后者是可以充分理解并从理论上解释而成立的。
日期:2010-08-10 09:39:47
那么规范的国家福利应该是什么?怎么做?中国人不妨参考下西方国家的思路,虽然国情、国力不同,但人类社会的组织原则毫无疑问是存在通用性、普遍性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国际资本主义体系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西方经济学界诞生了一门新的经济学说: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它的前期旗手是英国著名经济学者A.C.庇古(Arthur Cecil Pigou),而后期新福利经济学最灿烂的明星非耀眼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莫属,大名鼎鼎的萨缪尔森也为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贡献。
简而言之,福利经济学派的哲学基础是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研究的目标旨在缓解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难以避免的贫富悬殊从而伤害经济并危害社会的严重不合理现象,主要分析工具则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理论和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学说。有别于实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研究者从广义的社会福利及其最大化原则出发尝试于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作出“好”与“不好”的社会评价,属于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思想体系。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的核心区别在于后者明确反对将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转移“合理比例”给“穷人”的倡议和主张。
日期:2010-08-10 09:42:43
旧福利经济学的代表庇古先生依据边际效用基数理论提出两个基本福利命题:
A、一国的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概念包括了三种层次的福利)应该和国民收入成正相关关系,即国民收入越高,社会福利则越大。
B、国民收入的分配越均等,社会的总经济福利就越大。
因而庇古先生主张要增加社会经济福利,在生产上必须增加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上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而新福利经济学的信仰者恰恰明确反对和否定第二个命题。持新福利经济学观点的学者们认为考量和研究社会福利问题是应该运用效用序数理论,“边际效用无法精确衡量,个体间的效用无法比较,因而不能用效用基数来量化效用值的大小,只宜采用效用序数来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是大家的共同思考倾向。
日期:2010-08-10 09:45:58
孰对孰非如何判断?哥的见解是量化的原则和尺度的把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绕开这个矛盾寻求基本理论的共识和一致。
首先谈法理。依据现代人类社会的普遍情况和常识,正常的经过常规教育和培训并且掌握普通劳动技能的人(排除极少数先天丧失学习和劳动能力的个体),从财富的角度衡量其贡献与消耗,通常其一生在有效劳动时段(一般指成年后至退休前的这段时期)对社会的贡献是大于全部人生的个人消耗的。因而凭借福利这一利益形式享受自己的劳动剩余或未来产生的劳动剩余是任谁都无法否认的基本权利。
这条福利的法理基础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没有超过消费的物质或财富剩余积累,驱动人类社会进化和前进的两大引擎之一可以说就熄火了(另一个引擎是思想)。而个别国家对国民的教育及培训做得很不到位,从而国民素质层次不齐,即便在普通劳动者层面也表现出劳动能力的极大差异性,这是这个国家现代教育和社会管理的失败,与国民个体的关系不大。
日期:2010-08-10 09:49:31
其次看合理的分配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天道”。
今天全世界的所有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主流学者近乎一边倒地认同和主张“按劳分配”的原则,即使是最坚定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捍卫者也无人公然反对这一现代人类社会的基本信条,因为大家普遍地同时承认资本的积累和使用过程本身包含了相当的劳动成分。
古人,在理论研究和认识觉悟方面普遍不如我们的祖先,其实也崇奉这个基本原则。即使在典型的古代等级社会里,“有功论功,无功论爵”的分配思想或价值观也是将社会贡献或对君主与国家的贡献(即所谓“事功”)排到分配的第一序位;在无法确定“事功”的前提下,依据社会地位或职位高低(即所谓“爵”)来分配的第二原则才派上用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