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19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房地产近年来价格的不断飑扬和混乱无序的行业扩张,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与消费的平衡、扭曲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框架。一业畸形繁荣则百业势必萧条是一个基本经济学常识,中国有效的经济资源就那么可怜的不多一点,房地产的过度扩张和疯狂涨价,明显已经挤占了其它行业的生存和成长空间。再者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房地产是用于消费的,且消耗资本和储蓄的胃口相当大,任何一个神志清楚的民族都会千方百计地将资金和资源投入于扩大再生产和加强综合竞争力,不会花费掉多数的家当只顾眼前的饭局而不计明天的生存。

  金融行业比房地产高级和重要多了,它是国民经济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基础。但是哥必须提醒下某些狂热的中国人,现代金融业(包括古典的金融业)从本质来看也不过是附着于其它实业的公共基础服务行业而已,形形色色的金融活动是为经济运行服务的而绝对不是经济活动的主宰,这个古老的行业应该推崇的是银行家精神而不是艳羡金融投机商的贪婪。
  美国,全球最强大的超级经济体,科技、军事、政治、文化在当今世界影响力无与伦比的国家,就因为金融体系的某些系统性弊端和失误遭遇了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挑战。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普遍因为金融资本的无度扩张和国际金融投机分子推波助澜的变态金融活动所带来的现实经济衰退和民生困乏的今天,中国的经济主管当局、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国民必须严肃地反思和审视现代金融的功过罪罚。

  回到上一小节的结论,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命题是工业化,这个国家不论采用何种主流的国际标准和衡量体系,都是一个远为实现工业化或者工业化程度与水平相当低的国度,尽管从企业数量和工业规模总量的绝对值来看中国工业貌似一个庞然大物。实际上远比中国工业基础扎实、平均生活水平也远比中国人富庶的俄罗斯,今天都面临和提出了“再工业化”的社会奋斗目标和经济发展口号。

日期:2010-08-09 10:00:33

  当且仅当中国工业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大踏步地前进(规模和质量并重),更多的行业、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企业的数量和素质均比现在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时,困惑新中国六十年来的非农就业岗位长期严重短缺的问题才可能有效缓解,中国重建产业工人大军的使命才能实施,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上升通道才被真正地突破和打开。
  关于就业或者说失业的定义,国际劳工组织有自己的陈述,美国有自己的界定标准,中国也有自己一套摸棱两可的说法。
  哥这里提出一个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研究:某个经济体系统内有效的就业是指合格的劳动者(年龄符合、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在社会中找到相对固定的职业岗位或者通过某种相对固定的劳动方式并在特定的时间期限里(建议至少以半年为观察单位)获得不少于社会平均劳动报酬80%的状态。
  有效的就业不能和拥有简单谋生手段混为一谈,更不能等同于有碗饭吃而不计质量。
日期:2010-08-09 10:04:48

  中国是一个低度开发国家,中国社会的非农就业机会长期严重短缺,中国目前阶段的基尼系数大大高于绝大多数国家即国民收入严重不均衡(整体结构上分配失调)和不对等(个体来看收入和劳动付出量不一致、不公平),这是尽人皆知的现实基本矛盾。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客观而言我们可以将有效就业的收入标准下浮到社会平均劳动报酬(暂不考虑公平合理)的60%,即便如此中国庞大的闲散劳动力人群或者失业率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中国皇朝时代是标准的农耕文明社会,民国期间由于基础薄弱、战争干扰从而工业化基本停滞不前,49年后共产党政府曾经模仿前苏联模式不遗余力地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并取得了公认的进步和效果,78年以后至今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更是得到鼓励而迅速膨胀和发展。但是任何冷静的中国人和世界观察家都能敏锐地发现中国社会经济蹇滞的一个主要表征“严重的隐性社会失业”,尽管带有浓厚农业社会人特色的历届中国政府因好面子和缺乏客观坦诚的态度始终羞于承认这个确凿事实。

  中国政府一贯讳谈失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七、八十年代发明了“待业青年、下岗职工”的说法,后来又有自谋职业和创业者等混沌模糊的概念来掩饰和修饰严重的非农就业岗位短缺压力。哥以为,在美国、日本、欧洲这些长期近乎充分就业的国度,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衰退的压力,政府都勇于正视和公布超过10%的社会失业率的严酷现实,而中国有关方面始终宣称失业水平控制在4%幅度,这种与事实出入甚远的宣传(不管采用那种标准和统计方法与口径)恐怕是超越了虚伪和夸张限度的愚蠢,反映不出基本的对经济和社会负责任的应有态度。

日期:2010-08-09 10:12:37

  有效解决中国的隐性失业或曰闲散劳动力浪费问题的理性途径只有工业化一条,只有充足的工业企业才能消化农村和城市的天量剩余劳动力,并带动第三产业创造出更多数量的就业机会。
  对中国而言,奢望任何政府在未来一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内将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到90%这种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或高工业化的国家的水平看来应该是不现实的,毕竟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至少上百年的厚积薄发或者有特殊的际遇和国情。然而态度决定一切,象中国政府这样近二十年来尽量减轻负担和甩包袱(很多本是政府应该承担的),完全依靠社会自身来投资兴办实业特别是工业(主要是中国民间的资本和境外来华资本在承担此项任务),政府和所谓国企(国有与国营都是不同的概念,何况中国的国企严肃来看既非国有也非国营)从社会抽取巨额的财富(政府合法税收、不合法理的各种费用、垄断的超额赢利)却大量地消耗于行政性支出和浪费而不是积极有效的投资(主要方向应为兴办实业和投资教育),这种情形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人必须高瞻远瞩,在工业和教育方面全力以赴地投入充足的资源,实现未来的工业化和国民素质革命。从现实出发,哥以为在2040年中国争取实现长期社会失业率不高于10%,80%的适格劳动者从业于非农业岗位是可以努力实现的,也是中国社会未来三十年的一个主要经济发展目标。
日期:2010-08-09 11:22:08

  假定中国的人口基数为13亿(最新的普查已经开始,结果我们一起期待),根据正常的人口分布规律,中国社会在20至60年龄段的动态合格劳动力总量大体为7.5亿到8亿的区间。根据官方的说法,目前这一劳动者群体至少有3亿到3.6亿束缚在土地上;至于失业数量没有任何可信的正规数据,但是依据哥前面提出的有效就业概念,我们保守地推算应该有不亚于四成的闲散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官方非正规的说法是2亿失业人群)。

  未来三十年将大量的闲散劳动力转化成有效就业者,需要中国社会平均每年提供不少于1000万的真实就业机会(剔除三十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还有不合法的“童工”现象,关于中国的未成年人劳动坦率说中国应该加强立法并注重他们的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应目前大体5万到8万人民币投入创造一个真实有效普通工作岗位的概念(这个准确数据中国政府应该调查并给出准确可靠的参数),就是说假定未来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保持相对稳定(每年贬值速度控制在3%以下),每年中国投入直接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社会投资增速维持在不低于5%的水平,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大家都知道:Sn=a1(1-q^n)/(1-q),那么从现在这个时点出发,中国当前可以直接创造就业的社会投资规模应该不少于3600亿并逐年递增(这里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以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潜力而言,这个远景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按说中国社会目前每年的投资远不止上述数字,可惜的是我们看不到有效就业机会的大量增加,换句话就是中国式的投资是远偏离于就业目标的。这个严重偏差是需要全社会反思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