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09 09:41:50
【产业协调与就业】
纯粹从理论上讲,一个成熟健康的经济体或者某个经济体处于完美的运行状态时,整个系统应该表现出美妙和谐的均衡。生产和销售是匹配的,内部分配体系是相对合理的,消费和储蓄、产业部类与比例关系、区域经济、进出口无一不处于相对匀称与协调的比例关系的和谐区间。
本小节我们主要来关注产业的均衡和相关就业问题。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升级是建立在丰富多样的剩余物质产品和日益发达辉煌的科技与思想基础上的。
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当它进入相对高级的技术阶段,为古代世界的人们提供了充沛的剩余劳动产品,从而解放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其它方面的劳动;直到今天它依然是社会大厦巍峨耸立和富丽堂皇的大梁。从某种角度观察,第一产业提供了人及附属于人的所有活物的基本生存需要,这也是它的缺陷和农业社会的经济规模、质量无法与工业文明社会媲美的主要原因。
第二产业或者说工业更了不起,它不仅满足了人及其附属生命的需要,还创造出难以计数的无生命有灵魂(效用)的人类附属品和消费品,其中大量重要而昂贵的附属品又产生了它们的次级需求,从而让工业社会的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全面地超越了前工业时代。这是第二产业在经济学意义上远比第一产业更活跃、关键和引人注目的根本原因和核心机制。
第三产业的规模、高度和质量则完全取决于前两个产业可以提供的剩余物质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一、二产业的总体发展程度。
日期:2010-08-09 09:44:31
每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国土资源、人口情况(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主要参数)、技术能力和社会发展状况是不同的,从而很难拿一个国家的产业数字比例关系来往另一个国家上生搬硬套。只是在近现代世界,由于各国经济的开放性和所谓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加上可以观察的样本足够多,不同类别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经济体才在产业比例关系上表现出大体的一致性,正如我们在【社会形态】这节例举的情况。
当今世界一般规律而言,农业水平越发达(表现的核心是换算为生产粮食的能力,当然实际上耕地未必都用于生产粮食),不仅国家经济上越安全而且无论个体还是国民经济的选择性就越自由。工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越强(表现为部类齐全、产品丰富、质量卓越、劳动生产率高、整体活力旺盛),一个国家就越富裕,发展第三产业就越有底气和潜力。
中国政府和某些经济学家羡慕欧美国家的第三产业发达可以理解,但是盲目主张以西方的数据比例和模式来发展第三产业,显然诸公忽略甚至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无论农业还是工业水平和你试图抄袭和山寨的国家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第三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水平将主要取决于农业和工业的高度。
日期:2010-08-09 09:46:53
哥在中国观察到一个普遍的现象:由于中国的现代教育水平低下,国民的知识体系里通常缺乏相应的逻辑学和哲学的内容(这也是一种严重的知识不均衡、知性的偏颇和国民智力资源的失衡),中国人在学习发达国家的很多东西时,习惯性地经常犯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低级错误。这些年中国经济当局经常宣扬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论调,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人脑子缺逻辑弦而判断迷糊的典型案例。
中国的第三产业需要全面推动和发展,中国从长远来看第三产业的提升空间巨大,这些都是基本事实,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但是设想走上这条康庄大道的路线前,中国人必须先吃饱肚子并修建好工业这座前往幸福未来的大桥。
哥以为,作为一个农业依然是主导产业的低度发达国家(主要从国民结构和就业的角度看),中国中长期的现实目标是全力扶持和发展制造业,兴办更多的工厂和矿山,转化海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培养出一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大军(坦率说农民工是比产业工人逊色很多的过渡时代的产物)。在农业和工业进步奠定的强有力基础上,第三产业会顺其自然地日渐形式丰富和逐年强壮繁荣,政府和民间企业家在部署现代化第三产业方面多倾注些精力和投入更充沛的资金才不失为有意义。
日期:2010-08-09 09:48:57
不仅产业之间的关联和发展脱离不了相互的制约与联动,就是同一产业的不同部类和行业结构也必须遵循规律达到某种均衡才能支持经济体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健康成长。
以前苏联为例,苏维埃革命后这个国家先是奉行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快速工业化政策,后来又长期优先重视重工业和军事防务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商业和其它服务业的协调进步。虽然苏联的工业化客观来说相当成功,成为二战后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产业结构、工业部类失衡,国家无法有效满足民生的很多基本需求,加上苏共上层的特权化(前苏联客观而言苏共的各级干部和政府行政人员的贪污腐败和违法乱纪现象远未如当今的中国如此普遍和严重),俄罗斯民族的民主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人民积累的不满和愤怒终于使苏共瞬间垮台,前苏联于1991年解体。
早在1987年10月的一次重要的苏共高级会议上,后来出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总统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就未经会议主席戈尔巴乔夫允许向所有与会苏共委员公开发言:“同志们,我发现我很难向一名工人解释,为什么工人阶级统治了这个国家70年,他们仍然生活在一个这样的水平线上——香肠里的淀粉总是比肉多!”
前苏联和东欧社会的剧烈转变从侧面充分说明了产业协调、产业均衡对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的意义。
日期:2010-08-09 09:51:23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个基本前提,从本质上看这些小国的国民经济之所以可以独具特色,除了专业化带来的效率和强大竞争力外,最核心的因素在于它们的经济本身只是更大的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小系统局部的失衡与大系统总体的协调是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说明这些国家的经济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性,经济乃至国家的安全性相应大打折扣。
哥始终以为,相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国民众多、经济情况复杂的大国,要想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均衡化发展的路线。对薄弱的发展环节在一定时期内予以重视和加强是明智的做法,发展若干重要的骨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脊柱也是基本思路(隐性的基本前提是相当的自主性而不是完全受制于人),但将个别行业抬升到所谓的支柱产业,幻想如此规模庞大而情况复杂的中国经济靠一、两个行业撑起门面,不能不批评是一种荒唐又危险的念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选择毫无高级技术含量而现实中投机性极强的房地产开发或者不顾一切地追求脱离有效物质与服务支撑的金融业大跃进,是十足的泡沫经济。
日期:2010-08-09 09:55:15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