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就是GDP》
第17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唯现代制造业,即使是古老的手工业都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灵性、创造力和组织性。如果说第一产业体现的是自然之壮美,那么第二产业则尽显人工之巧思。藉由发明家、匠人、企业家、工人合力创造出的各种美好的物事,不仅摆脱并升华了自然物质资源的原有属性,而且赋予了它们新的灵魂,更附加了高昂的商业价值。
  中国古代堪称世界范围最富庶的国家,除了中国地大物博(第一产业的自然出产物品种丰富、数量庞大)的因素外,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原始工业的昌明是一个主要原因。中国人都自豪地熟知古代中国的主要对外输出物品,茶叶、丝绸、瓷器、钱币、纸张和书籍,其中多数是工业或类工业商品。古代的中国由于长期独擅几项技术和物产,所以可以凭借几乎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其中部分是可再生的)为帝国换来海外的真金白银和奇珍异宝。而中国财富走向下坡路的历史背景恰恰是世界仅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其它重要经济国家在工业上超越了中国并将它远远甩到了后面。这里再次证明了第二产业对一个国家甚至国运兴衰的重要影响。


日期:2010-08-06 10:21:16

  工业水平的高低体现在对资源的加工程度和加工能力,但是空有资源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哥观察到当今的中国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西方国家是因为占有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和剥削全世界而富裕,中国要复兴、要崛起必须展开世界范围的资源争夺。
  这个说法是很能迷惑不少人的。诚然,由于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西方殖民帝国主义运动,欧洲人及其后裔占有了这个星球超过60%的陆地并实际控制了更多的资源,而且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可以隐秘而残酷地剥削其它的落后民族。但是设若没有将资源转化为商品的技术并具备将商品推销给消费者的良好能力,西方富裕国家怎么可能长期强盛。如果人均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富庶的主要因素,那么沙特、俄罗斯和巴西应该在世界上更高人一等;而且这种狭隘的经济资源观明显地忽视了智力和知识本身就是最高级的经济资源,国家制度也是一种有效的软资源。

  这种唯资源论或者资源至上论在前工业时代可以成立,但这种原本不值一驳的错误观点在今天的中国还能被一干人等鼓吹和宣扬,哥不禁深为部分中国人的幼稚和肤浅而担忧。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时,多数低度开发国家需要贱卖资源以求取生存或过上向往中的现代生活,而日本这样几乎没有自然资源但富余智慧和进取心的国度反而在世界上为大多数国家所尊重,即使支撑最强大的美国的基柱也并非是它强大的军力,更重要的是消化和转化资源的傲视全球的工业能力和相对优良的国体。


日期:2010-08-06 11:01:21

  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按照一般概念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个子集。
  作为从根本上看依附性极强的服务业作为生产部门,它的立足基础是人与社会,决定它的水平高低和命运臧否的通常还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如果没有科技的昌明和第二产业的兴盛,第三产业恐怕就要沦为修鞋、理发、烹炒饭菜、做买卖、通下水道等我们古老的祖宗都会干的营生(其实今天通下水道也有技能高低和工具优劣的差异),而我们现在享受的移动通讯、互联网络等高级服务无一不是根源于发达的科技和现代化的工业。

  中国由于传统商业文明不发达,今天矫枉过正,错误地夸大了商业的作用,甚至在教育这种极端重要的服务业和其它公共服务业领域也出现了本不应该的彻底商业化势头。商业仅仅是完成商品的市场增值的一个专业服务领域,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柱石但绝对代替不了其它服务业的功效。这些年来,中国高端服务业在全面向西方发展模式学习和看齐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经济界经验欠缺和基本理论认识水平的整体低下,哥观察到出了不少中国成语“东施效颦”式的悲剧。由于不加分析地抄袭和模仿,自身环境和经验不足,资本市场、银行服务业等虚拟经济成分的作用被疯狂的夸大和炒作。哥以为全面学习西方是一种理性和积极的态度,但西方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与中国目前在很多地方是迥然不同的,盲目地抄袭并自己拙劣地演绎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且相当愚蠢的做法。

  中国的第三产业要不要大力发展?答案是必须的!该不该向发达国家模式学习?除此以外别无它途!但是学习是应该把握人家的精髓和要义,而不是只看到表面形式;其次应该学习竞争对手创新并升华服务业的高级手段,而不是舶来那些相对简单低级且缺乏技术含量的伎俩。
  最后,哥再一次大声向中国人疾呼,中国的核心命题是迅速发展制造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绝对不是其它。无论从创造财富和解决就业,以现代制造业为龙头牵动第三产业并推动第一产业的前进,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合理途径。中国要崛起,经济革命要成功没有半点可以投机取巧的地方,赶时髦依赖货币政策、资本运营、虚拟经济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