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城市发展的轨迹,寻找房价上升的规律——总结我的地产投资理念》
第4节

作者: 蛮族勇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北京具有对全中国富人的吸引力,由于全中国的政府财政资源都向北京倾斜,所以北京相对于全中国所有的城市来说,配套之完善、生活之便利,都是最好的。(调侃一句:堵车也是因此应该付出的必要成本。你丫的享受了举国之力提供的最丰富的生活资源,顺带让你丫付出点时间成本,很应当嘛。)所以自05年之后,北京的住宅3分之1的比例,都被外地人买走。一直到北京开始限制外地人购房。但这种限制绝对无法阻止外地人进北京购房的冲动。土财主们看着自己城市的冷风残烟,再看一眼北京的灯红酒绿,死活都会想办法去享受北京最好的资源。所以北京的无房族,就必须和全中国的所有富豪,一起竞争每年15万套左右的新增住宅资源。我这里再给一个数据:近5年来,北京每年新增常住人口44万人,即使每两个凑成一对结婚,那也是22万个需要住房的家庭。北京无论从哪个角度上分析,都是供不应求,而且是极其严重的供不应求,在这个背景之下,必定催生猛烈的投机心态。

  反观珠三角,与北京这种黑洞型、磁铁型的城市不一样,珠三角绝大多数的城市,都缺乏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即使广州这种中心一线级城市,市场也是相对封闭的,以内销为主。珠海和惠州是例外。珠海这种打着旅游休闲地产名堂的城市,天生就是以外地人为主要营销对象,最近中国地产界流行炒作旅游地产,能扯上点边的地方都大涨,从海南往广东广西,旅游地产投机之风大盛,所以珠海的客户来源,大约有6成以上是外地客户。惠州本地的消费力太弱,它就是依靠深圳强悍的消费力,以及两地之间悬虚的价差,吸引深圳客户前往投资或者投机,它的市场,有一半是靠深圳人撑着。

  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市场不光是对外封闭,其内部各个区之间,也是相对封闭。佛山各区之间,南海顺德禅城,市场的相互融合程度,低于1成。也就是,各区的购房客户,仅有不足1成是其它区的客户。各区各自形成自己的中心,如禅城的亚艺中心,南海的千灯湖中心,顺德的德胜中心,各自相对封闭的形成自己的新城区,并实现各自新城区的价格上涨。东莞仅东城和南城作为城市新城区,可以小规模的实现对东莞全市客户的吸引,大致可以吸引到3成左右的跨镇客户。其它各个镇街,均是堡垒分明,相互之间几乎没有融合,全是以内部消化为主。中山索性连主城区市场的概念都没有,全是镇街市场。各个镇街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封闭型市场和开放型市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市场形态。后者极易诱发投机,而前者的市场将相对稳定。这就是房地产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相比而言的特殊性。其它商品市场越开放就越稳定,而房地产市场,越开放就越不稳定、越惨烈。这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极其有限,提高供应量的潜力,只能越挖越小,因此一旦客户地理边界爆发性的向外增长,就一定意外着供求严重失衡,从而导致价格暴涨。一般来说,对于城市群来说,越是均衡发展的,就越容易形成相对封闭型的房地产市场。珠三角的城市群相对发展都比较均衡,广州和深圳虽然位于前列,但也没有达到一枝独秀的地步,因此也不能打破各个地方的壁垒,也不能对各个地方的客户形成强烈的吸引。而北京这种城市,对周边城市而言简直是噩梦。它就像怪兽一样,吞噬周边城市的资源,独食而肥,这样的城市,想不形成开放型市场都难。

  日期:2010-12-08 17:17:38
  8、城市分工
  这一段很简单,也没有数据支撑,纯粹是我个人的扯淡,大家爱看不看。
  在全球视野上,现在世界经济的主旋律,是产业大分工。能源、资源、制造、农业、金融、科技研发和工业设计,各自被几大板块收走,而且基本上一收走,就是永久的事,看不出其它国家还有染指的机会。中国抢到了制造业,现在正在试图抢科技研发和工业设计这一块。在中国国内,制造业被东部沿海城市抢到了,于是富了起来。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想不让东部地区富裕,那都不可能。但是这个时间算起来的话,其实中国的城市化,也就是这个富裕起来的过程,也没多少年。时间往前推20年,现在中国那帮子穿西装扮牛逼的富人,都在田间地头流水线上流血流汗呢。20年弹指一挥间,发达的制造业催生了中国的城市化,目前大量的城市都到了工业化的后期,要从制造业的低端状态,往高端进发,也就是科研和工业设计这个领域,中国人也打算要占领了。

  现在国内东部地区提得最多的,就是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前提是什么?就是东部城市成功的提升自己的产业状态,从单纯的制造业,把产业链往前走,把科研和工业设计这一块拿下来。拿下来了之后,落后的制造业就可以迁移到西部,让西部重走一遍东部经历的工业化之路,带动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所以现在东部各个城市都在搞高新产业科技园,都在搞孵化池,都拼命的鼓励创业。一边这么做,一边有些迫不及待的试图把落后的制造业赶走。东部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宣称干这个事。但是,这个事急不来。我前面说了,忽悠人比忽悠钱困难多了,凡是有技术含量的活,就得让有技术含量的人来做。不是你投入几块钱,就突然可以从天上掉下来几个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引发产业大爆炸的。做科技,比做制造,难得多。主要是没人才。改革开放至今才30年,当年光顾着培养制造业的流水线工人了,根本没想到要在学校培养科学家。现在回头一看,好了,全是用僵化思维培养出的应声虫,这种人在工厂里特好使,老板和政府都喜欢用,但如果想拿去搞研发,对不起,人家连扳手换一个方向拧都不敢,怎么可能给你突破常规思维,搞出新产品?所以最近舆论方向突然大变,开始检讨我们的教育体系,从上到下都开始批评照本宣科了,这就是时代的背景。

  有些个城市,搞制造产业搞习惯了,以为只要圈一个地,建几个厂房,准备点做孵化用的小钱,科技产业就搞起来了,这是神经病思维。凡是抱着这种思维去搞科技产业的城市,就一定会失败。如果这个城市居然还头脑发热,自作多情的搞高科技园区的同时,就把传统的制造业给迁移走了,那这个城市基本上就是在寻死。我不怕点名。我说的就是东莞。这个不要脸的城市小富了一把,就打算忘本,想重新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让大家改变对它脏乱差的印象,于是明着暗着,就打算把三来一补的制造业都干走,取了个名字,叫“腾笼换鸟”,结果笼子腾出来了,之前被东莞政府当成傻鸟的传统制造业,都被其它城市,尤其是清远和肇庆,当成凤凰一样迎接了过去,但是高科技这只好鸟,死活都飞不进东莞。连续两年,东莞的GDP增长率为0,很不幸,又突然遇到金融海啸冲击,把东莞打得奄奄一息,差点就把艰苦奋斗20年的成果给灭了。好在人家底子厚,制造业基础发达,一发觉高科技产业那么难搞,不是一朝一夕能出成果的事,立马转身,把先前要淘汰的传统制造业,又搞了起来。

  基本上,在我看来,中国未来10年的城市分工,基本上,是东部城市逐渐的学会做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这些个高端活计,西部城市变成制造产业基地,两者分工合作。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高端人才向东部集中,而低端制造业从业人员,就可以留在人口众多的西部。
  要看未来10年的东西部地区的房价走势,就得从上述这个规律着手来看。
  日期:2010-12-09 13:40:03
  9、永远的供不应求
  这个问题我曾经在自己的很多帖子里多次阐述过,现在再次集中阐述一次。城市化,也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率,就是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