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经济学(超越《国富论》和《通论》的经典)》
第11节作者:
雷大师 我们设准备金量为x,则总存款为5.54x,通货就是5.54x/4.13.=1.34x,通货的量是准备金量的1.34倍,说明大多数的高能货币不在银行里,而是在企业的保险柜里,或者在老百姓手里。
这是1897年的状态,初始状态。
过了10年,1907年的6月,这个时候的高能货币是28.15亿,存款--准备金比率是8.87,存款通货比率是5.84,通货就是8.87x/5.84=1.52。我们看到10年以后,高能货币增加了13亿美元。。高能增加的原因,主要是黄金开采量的增多。(详细数量和原因请有兴趣的读者查阅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总货币总量当然也增加了。增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高能货币增加,更多的货币存到了银行里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同样1000美元的高能货币存到银行,1897年,可以创造5540的存款,但是1907年,却可以创造8870的存款。
当然,请大家一定不要忘记的是,存款增多的同时,贷款也会随之增多。
当然,我们这里也会发现,1897年的时候,通货的数量是银行准备金的1.31倍,1907年,通货的数量是准备金的1.52倍。存在银行里面的钱虽然多了,但是相对于通货,比例却并未增加。这说明老百姓还是愿意多持有通货。毕竟,100年前是经常出现银行危机的,银行被挤兑、破产的景象想一块巨大的乌云笼罩在银行家和其他人的心口。而正是在1907-1908年,美国发生了一次经济危机。
1907—1908的经济危机时间比较简单,但却相当严重,出现了产量和就业量的急剧下降。这次危机影响了人民对银行的信任,银行开始挤兑,信托公司也受到了重挫,为了对付银行危机,美国的银行业采取了一种当代几乎不采用的方法------支付限制。所谓支付限制,并不是银行间停止转款,而是停止把银行里的存款转换为通货。企业之间生意往来还可以通过各种票据进行存款转账。
我们说两个1907年金融危机的故事:
“J.P摩根本人在新教徒教会当中有很高的地位,1907年10月,为抑制那年的恐慌——纽约信托公司和银行出现严重挤兑,他采取了最高手段,把该市主要的神学家召集到他的办公室,请求他们在下个星期天作鼓舞人心的布道。各个教派的宗教领袖都同意在这个周末画令人愉快的图画。”
“1907年,陷入极端困难的博克尼克信托公司总裁查理斯.巴尼去找J.P 摩根寻求帮助时,他甚至不能进去见他。巴尼就地开枪自杀了。一家中央银行至少会让巴尼进去。部分是为了帮助像巴尼那样举步维艰的人们,更多是为了服务于更重要人物的利益,美国在随后的年度里恢复了中央银行的观念。”
这两个故事都美国历史上最出名的金融家摩根有关,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当出现危机的时候,想要拯救的困难性,甚至牛逼到摩根都要通过宗教的方式,摩根是人不是神。第二个故事比较悲惨,说的是一个信托公司的总裁在摩根门前自杀。
故事比较悲惨,但是无论是金融家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意识到了,金融危机不是好事,中央银行是必须的,中央银行的作用就是当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帮助大家,度过难关。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个时候大家心中的中央银行,和现在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虽然不能说是完全两码事,但是有很大差别。那个时代大家心中的中央银行,就是许多大小银行一起凑份子,组建一个大的协会性质的公司,谁出现了困难的时候,就帮助一下,免的出现“坏银行”倒闭,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好银行”也倒闭。是否愿意凑份子,加入进去,是银行自愿的事情。谁家都会遇见个流年不利,凑点份子进去,万一自己遭灾了,有人救助是好事,何况每年还能获得一定的分红。
经过几年的酝酿和争吵,1914年,美国成立了个所谓的中央银行,就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了,关于它的详细故事,我们在讲本位制和中央银行的时候再细谈。这里只多说一句,人家本来就是协会性质,并非真正的中央银行。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说的过了。弗里德曼先生把美国大萧条的责任归咎于美联储也不对,人家没有负责整体经济的责任。不仅弗里德曼,很多人无论捧也罢,,骂也罢,你真的不能把它当做今天概念的中央银行的标准来对待。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成立,大大的增强了老百姓对银行的信任感,老百姓不用担心银行危机了,大胆把不升息的通货转化为升息的存款。美联储得成立也增强了银行家们的信心,存活期的准备金率高就让老百姓存需要准备金率低的定期存款,能多贷款出去一分就多贷出去一分,尽管此时绝大多数的州立银行都没有加入到联邦储备系统当中去。
1914年美联储成立,同时,一战爆发,直到战争快结束才下山摘桃子的美国佬,前前后后发了不少的战争财,这笔财产,真的是赚的高能货币。世界上的黄金,也大量的流入到美国。到1929年为止,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占到了全世界的42%以上。另外一个大量储备黄金的国家是法国,占到了18%。山姆大叔,你总得给其他国家留下点金子吧?
从1897年到1929年,我们说过,通货膨胀达到最高的时候是1920年,物价指数为1897年的392,此后物价稳步下探到1929年的320。当物价上涨到原先3.92的时候,没有一个金矿商会继续挖矿了,而刚巧1920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一年多一点,不能再发战争财了,所以1920年也是美国高能货币量在1929年前达到最大的一年,1920年10月,美国的高能货币达到了73.3亿美元,自此以后几经起伏,从未超越这个量,直到1929年10月才勉强超越了一点点。
1920年,高能货币虽然达到了最大,但是货币没有达到最大啊。1920年6月,存款款—准备金比率从1907年的8.87上涨到了10.99,存款----通货比率上涨到了6.87。从这一年开始,高能货币虽然起起伏伏,但是这两个比率却一路上扬。1925年月,存款---准备金比率是12.48,存款通货比率是9.62。此时的高能货币是69.51亿美元。高能货币虽然少了,总货币却没有少。
1929年10月,也就是大萧条爆发的那个月,高能货币创造了美国建国以来的新高,是73.45亿美元,存款---通货比率也创造了百年制高点11.57,同年的5月,存款---准备金率创造了包含从人类有史以来到今天2010年数千年历史的顶点13.40。1929年10月,通货是银行准备金的1.15倍,能够存到银行去的高能货币,已经全部都存进去了。
1929年,也是美国货币达到金本位制下,货币量最大的一年,因为通胀,金矿商已经停止挖金子,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到了世界黄金存量的42%以上,已经达到和平年代的极限。
最重要的是,存款----准备金比率达到了一个新的顶,还能再高,莫非要高到天上去?此时准备金率在7%---8%之间,难道让银行内一分钱的准备金都没有才肯罢休?(今天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7.5%,是那时的两倍还多)
通货的数量仅仅是准备金的1.15倍,也就是说,那个年代几乎能存到银行的钱,也都存到银行了。在有美联储来托底的情况下(其实到真正萧条美联储啥都没干),银行危机也不怕,你是愿意存到银行收利息还是放在手里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