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经济学(超越《国富论》和《通论》的经典)》
第8节

作者: 雷大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三、如果总货币量到了顶峰,比如1万亿,信贷也达到1万亿,货币是无法增长了,可是信贷根据合约,还被迫要还利息,明年会自动增加为1.05万亿,也就是说信贷在继续自动给增长。就算总货币量继续增加,可是总货币量增加小于企业要还的利息?企业怎么还利息。总货币量只有1万亿,可是储户都认为自己的存款加利息第二年是1.03万亿。那多出来的0.03万亿从哪里弄?

  第四、企业为了还款,会不会集体变卖资产,此时形成合成推理谬误,物价暴跌,集体破产,或者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物价虽然会严重紧缩。但是存贷款的合约也会随之调整吗?
  对,这也是我们的推理理论,也就是所谓的雷氏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
  雷氏定理一:经济有一种冲动,就是把货币量放大到最大,也就是把信贷量放大到最大,此时经济崩溃。
  在货币扩张中,大家都赚到钱,扩张结束,大家都赚不到钱了,但是根据债务合约(包括银行和储户,银行和贷款企业),贷款却自动滋长?
  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20世纪的拉美债务危机,97亚洲金融危机,日本20年来经济停滞增长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呢?2008年震动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是这个原因呢??
  (1929后面的这些危机,有哪一场是因为凯恩斯主义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啊?奥地利学派就别胡扯了,日本经济多年来低利率却依然停滞增长,无可辩驳的证伪了你们的以自然利率做基础的商业周期理论)

  雷氏定理二:经济学不存在均衡,我们生活在大趋势里。(这里说的是几十年的经济状况趋势,和那些历史观啊社会观的百年千年趋势没关系)
  ( 下一章我们来看看1929年的美国是不是这个样子,晚上发帖)

日期:2010-11-04 20:07:27

  第六节:1929年前美国的货币趋势
  1、飞涨的物价
  1897—1914年间,美国物价水平上涨了40%--50%;按照批发物价指数计算,上涨幅度接近了50%,或者说平均每年上涨2.5%。按照平抑国民生产净值的隐含物价指数计算,则上涨了40%,或者说平均每年上涨2%。英国批发物价指数在1897—1914年增长了26%。
  1890—1914年间,世界黄金存量以平均每年3.5%的速度增长了一倍多。
  到1917年4月,英国的批发物价指数比1914年7月上升了100%,法国批发物价指数上升了150%,而同期美国的价格却只上升了70%。1917年4月6日,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物价继续上涨,但是并未像参战前大家所认为的那么高,批发物价指数在1918年9月达到一个暂时的高点,紧接着停滞不前,随后在一个短暂的下降后恢复上升。1920年5月的批发物价指数是1914年月时的2.48倍。

  同早起严重的经济衰退一样,1920—1921年间的经济衰退之后紧接着是巨大的经济扩张。从1921年7月经济发展的谷底到1923年5月的顶峰,联邦储备委员会工业生产指数至少提高了63%,批发物价指数提高了9%,货币存量提高了14%。
  如果我们以1897年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的话,1914年物价指数为150,到了1920年,物价指数为372。这是物价期的顶峰。然后从1920年开始到1929年,物价以平均约每年1%的速度下降,也就是说,到1929年的话,以1897年的基期来看,物价指数约为320。
  不仅包括美国,英国的物价也是暴涨,在拿破仑战败后的4年,英国的物价回到了1799年的水准;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物价却是战前的3倍。同样的,英国金本位制也是按照固定的价格每盎司3英镑17先令10又二分之一便士。1英镑合4.86美元。
  从1897年到1929年大萧条前,物价指数上涨到原先的3.2倍。但是这里呢,有个指数始终是固定的,那就是黄金,始终是每盎司20.67美元。1897年1美元能购买的东西,到了1929年,需要3.2美元才能购买。金矿商1987年每盎司黄金换得的实际物品,到了1920年,快逼近原先的四分之一,即使从1920年起物价开始下降,可怜的金矿商们也只能买到原先的三分之一不到的物品。

  很可惜我们找不到100年前的黄金矿主的具体生产成本是多少,但是如果我们假设在1897年矿主的成本是10美金,1盎司黄金可以换得20.67美金,生活的会相当不错。到了1920年,矿主的成本变成了原来的3.72倍。黄金矿主就算再没有脑子,也不会继续生产黄金了。
  除了通货膨胀,金本位还存在一个敌人。那就是自1838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现金矿、1848年加利福尼亚(美国)发现大金矿,1851新威尔士州(澳大利亚)发现大金矿,1886年南非发现金矿,1896年克朗代克(加拿大)发现大金矿后,连续几十年世界上没有发现新的金矿。采矿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或许在1848年的加利福尼亚的河水里可以随手捡到金子,但是到后面却需要深入矿井,疲惫并危险。很多矿脉已经用尽。采矿的成本就更高了。

  至于采选金矿的技术方面,1889年艾伦詹姆士引用了“氰化法”之后,把劣质矿石当中的黄金也淘的差不多了。除了这个技术,没有新的技术发现。而氰化法这种技术在2010年的今天依然还在使用。
  黄金价格盯住固定的每盎司20.67美元,这是发行高能货币的基础,通过银行的乘数作用,总货币量能够成为高能货币的许多倍,货币量的多倍放大,产生通胀,使得开挖金矿再没有必要,这是金本位制本身就存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可是这里,却必须要回答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
  聪明的人或许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总货币量不是有个公式吗,高能货币除以准备金率就可以了吗,就像我们上面那个图里面所显示的,那个公式算出来是总货币量是高能货币的10倍。我们必须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是的,我们看到的图里总货币量是高能货币的10倍,如果从金本位产生的那一天开始,总货币量和高能货币倍数都差不多是个定数还好,我们就继续假设是10倍,那么高能货币增加百分之十,最终通过乘数作用总货币也增加百分之十,彼此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规律,总货币量和高能货币不会脱节。如果加上生产力的增加,最终产品的增多,不至于会产生那么多通胀。如果最终产品也每年增加百分之十,那刚好无通胀。一直采掘金矿,可以持续获利,经济正常发展。

  可是,事实恰恰不是如此。
  古代的时候,是没有银行的,没有银行就没有数倍的货币扩张,就算有了银行,银行也要逐步蔓延开来和发展,老百姓手里的高能货币,也要逐步的从存1元,慢慢增多,直到差不多手里的货币大多存到银行里面去,只留下少量现金。中国直到清末,才有了比较正规的银行。即使今天,还有老太太有了钱放枕头底下,不愿存到银行去。虽然美国的银行历史比较久远,可是100多年前,动辄就是野鸡银行跑路,动辄就是银行危机,最终银行挤兑,闹不好存在银行里面的钱会提不出来,许多人根本不敢存银行。为了防止银行危机,1914年美国还建立了一个半公半私的中央银行---美联储。

  只有随着银行的逐步发展,并且发展到成熟,所谓的货币等于高能货币/准备金率的公式才能是正确的。
  那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100年前的历史吧。

日期:2010-11-05 22:30:15

  由于缺乏后面的3000字,所以临时可能会给大家造成一点差实际数据的印象,大家此事莫怪,今天爽约,写的少了。
  你就在创造货币
  现在,为了更清晰的理解问题,我们考虑一个人,不用考虑别人,这个人就是正在看这本书的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