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干巴巴的说教,信服的人也不会很多,我简单举几个历史上有据可查的例子。隋朝有个叫房彦谦的人,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而且官位很高,是隋朝的监察御史。房彦谦为官清廉,史书上说他“家无余财”,那他的俸禄到哪里去了?全部财布施给人民了。如果按照常理判断,那房彦谦简直愚蠢,为官数十载不贪污,已经很清廉了,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工资给布施掉了?家中一点儿积蓄都没有,那儿子怎么办?如我上面所说,财布施的人必然会富贵,这是天理,这是规律,我们无法改变。那房彦谦的儿子过的很穷吗?当然不是!房彦谦之子便是大唐开国宰相房玄龄,富贵至极,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不去往后看,我们定会觉得房彦谦很傻,很愚蠢,但是往后一看,才知道他的作法竟是如此有智慧。曾国藩,这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主席最佩服的一个人物。曾国藩在世的时候,他家里开过大钱庄,也就是现在的银行,所发行的票据,据民国的聂云台回忆(曾国藩的外孙),只要拥有一个曾氏票据,就可以称得上富贵人家,相当于现在的百万富翁了。但我们看曾国藩是怎样告诫儿孙的呢?曾国藩说,凡是我曾氏子孙,这样的票据一个不准留下。我们去想一下,如果曾国藩想要这种曾氏票据,他只需要印刷就可以了,但为什么他不这样做呢?原因是曾国藩知道,留着钱财给儿孙不如留着功德给儿孙,所以曾国藩在世的时候大量财布施,到去世的时候整个家中只有一万两银子,其余的钱财都无偿捐献出来了。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是清代外交家,担任过数次钦差大臣。在历史上,像房彦谦和曾国藩一样用自身验证财布施得财富的例子实在太多,不胜枚举,我只是简单的举两个例子做个说明,如同我们学数学一样,知道勾股定理了,我要在生活中举出个例子来验证勾股定理,如此而已。
财布施的内涵很丰富,义理很深,比如为什么财布施能够得到财富等等,鉴于版面和时间都有限,不能细细展开讲了。
袁了凡列举的第二件善事就是买放生命,那这件善事又该如何理解呢?实在来说,买放生命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也是佛教的概念。无畏布施难理解吗?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做个说明。比如你去医院中看望病人,明明病人得了重病,但你一般会说:“现代医疗条件很发达,这种病不是问题,很快就能康复。”你对病人所说的安慰之语,就是一种无畏布施。对于有困难的生灵施以无畏,让生灵获得内心安稳,就是无畏布施。买放生命,救护动物于危难之间,这是对动物的一种无畏布施。既然去买放生命,那这个生命必然是面临着被杀或是被伤害的危险,而去救护的人心中一定充满了慈悲,没有一颗大悲心是无法做到的。
买放生命和我们现代所讲的保护濒危动物有共通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买放生命是对一切动物而言,不管是濒危还是不濒危,只要动物处在危难之中,就应该去救护,这是买放生命。保护濒危动物是只对自然界中最为稀少的动物种类予以保护,其他的动物不予保护。但是我们去想一下,有哪一个动物是愿意被杀的呢?哪一个动物被杀的时候是心甘情愿的?我们走进超市去看一看,肉类专区中所陈列的被杀的猪、羊、鸡、鸭、鱼、虾,有哪一个是笑脸呢?都是异常惊恐愤怒的表情。这些可怜的动物们,被人剖心挖腹,剥皮抽筋,或者用沸水煮,或者用热油煎,或者用高温烫,被杀之时他们痛入骨髓,虽然声嘶力竭叫喊,但依然阻止不了人类的屠刀。这些被杀的动物何其无辜,而我们人类又是何其残忍!如果你能够到屠宰场去观摩一番,我想惨不容睹、触目惊心的场景定然让你不寒而栗。再去往下想,我们把死人的身体称作尸体,一般我们看到了尸体就害怕的要命,这是对于我们人来而言。但去细思一下,那死去的动物的身体不也一样是尸体吗?为什么我们会对动物的死尸如此的津津乐道?这确实值得我们去反思一下。人的尸体会产生尸毒,那被杀的动物的尸体呢,不也照样有大量的尸毒存在吗?不幸的是,我们却津津有味的将尸毒吃进了我们的胃里面,健康吗?很多问题都是这样,不去想不知道,一去想吓死人!
买放生命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动物处在被杀或是或伤害的时候,处于危险的时候,这时候出资去买,然后放生,功德无量。如果是动物很安全,没有任何危险,你也去买放,这就有点死板了。比如一些观赏性的动物,如鹦鹉八哥之类,跟随着主人自由自在,把鸟笼子去掉,他们依然不飞走,这些观赏性动物就当别论了。还有一些菜市场中的动物,很多佛教人士都愿意去这些地方买放生命。我认为在菜市场中买来动物,然后放生,这等于是促使杀生。你买的越多,商贩就上货越多,等于间接促使杀生了。我相信很多的佛教人士不认同我的看法,觉得我的这种观点有问题,那不如去细细读一遍《印光法师文钞》,印光大师的观点与我相同。印光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在《文钞》中批驳了那些在菜市场中买动物放生的人,希望持不同意见的同仁可以去看看。买放生命必须是随缘去做,动物面临危险了,你正好遇上,然后努力救护,这是随缘做善事,才会有功德,袁了凡一家人也是这样去做的。
袁了凡一家人积极行善,到癸未八月的时候,三千善事又完成了。袁了凡第一次发愿力行三千善事,他用了十年时间,但第二次发愿力行三千善事,他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可见袁了凡做善事已经越来越纯熟了。三千善事完毕之后,他再次请性空等人进行回向,不同的是上次是在寺院回向,这一次却在家中。
袁了凡在中举、求子如意之后,便开始发愿求中进士,发愿力行一万件善事。短短三年时间,他的愿望再次得以实现,他中进士了,并蒙皇上册封宝坻知县。进士是明代最高的学位,如同现在的博士后一样,学校教育到此已经是终点了。我们经常提到“状元”这个词,事实上状元与进士都是同一个级别,都属于进士及第,只不过状元是第一甲第一名而已。可见,在古代想考上进士是多么不容易!
袁了凡进士及第之后就到宝坻县上任去了,那袁了凡在宝坻县有何政绩呢?宝坻县,即现在的天津宝坻区。在明代,宝坻县归顺天府管辖,因为靠近北京,很多王公大臣都在宝坻县有田产和房屋。袁了凡上任后,开始整治税收,但因为很多都是王公大臣的土地,所以阻力很大。以前的地方官,只要遇到王公、大臣、侯爷的土地就得过且过,但没想到这次却遇到了袁了凡。袁了凡发现,官府统计的宝坻县土地数量比实际土地数量要多,这让每亩征银变为了2.37分,比官府规定的税收要高很多。袁了凡了解情况后,一方面向上司汇报,一方面与权贵沟通(因为很多都是京城权贵的土地),最终将税收定在每亩1.46分水平线上,让乡民免除了横征暴敛之苦。袁了凡在任期间,还兴修水利,并因地制宜,将水稻引入到宝坻县,大力推广水稻种植,做了许许多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事实证明,袁了凡不单单是一位廉吏,更是一位能吏,一位忧国忧民的知县老爷。
日期:2012-03-18 13:27:36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这段的大概意思是:我放置了一个空格本,起名叫治心编。早上起来工作的时候,我吩咐家人把治心编教给佣人伙计,放置到我工作的几案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等事,一丝一毫全部记上。到了晚上,我就设置一个桌子到庭院之中,效仿赵阅道,焚起香烟把每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一一说明。
袁了凡所制作的治心编我没见过,也没找到可以参考的资料,但通过其用途,我们可以想见它应该是一个类似我们今天所用的空格本之类的记事本。治心编和功过格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功过格只负责记功与过,而对于整个事情的描述,功过格上无法体现。所以,袁了凡再用一个记事本专门记述一天所发生的善恶事情,就像写日记一样,将整个事情简略记述下来,以便于能够对治自己的习气,便于晚上向天帝祷告。如此这般,治心编和功过格就能起到互补的作用,而又各不妨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