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善心,一点儿善事,可能就让你的命运有了彻底的改变,这个改变有时候超出我们想象。一个秀才进京赶考,在京城遇到一个看相先生,看相先生仔细打量这位秀才,然后叹了口气说:“你命中不能中举,不如回家学门手艺讨生活吧!”秀才觉得自己既然来到京城,不妨试一试,也不枉跑一趟京城。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开考前几天,上天降雨了。这位秀才在回旅馆的途中,看到一个蚂蚁巢穴,雨水正在往蚁巢中灌,不计其数的蚂蚁面临着灭顶之灾。秀才看到蚁巢旁边有几片树叶,便用手挪动树叶,挡住了正在往蚁巢中流动的雨水,然后急匆匆的回旅馆去了。秀才并没有把救护蚂蚁的事情放在心中,因为是举手之劳,几秒钟的功夫而已。考试完毕,还未揭榜,秀才打算回家了,因为有了看相先生的话,他知道他不可能中举。无巧不成书,这位秀才意外的在路上再次碰到了这位看相先生。看相先生惊呆了,细细打量秀才之后说道:“你面相上挂满了阴鸷纹,看样子应该是救护了百万生命,功德巨大,你必定是今年的新科状元。”秀才也很诧异,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善事。在看相先生的不断提醒下,秀才猛然间想起自己在路上用树叶救护蚂蚁的事情来。揭榜之日,人潮如海,一切都如看相先生所料,这位命中不能中举的秀才便是当年的第一甲第一名。
日期:2012-03-16 13:05:07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这段话的大意是:当时,我正跟从李渐庵回入关中,没有来得及回向。到了庚辰年南还的时候,才请性空和慧空等上人在东塔禅堂中回向。于是,我就起了求子的愿望,也许下力行三千善事的宏愿。到了辛巳年的时候,生了儿子天启。
这一段中,连续出现了两次“回向”这个词汇,那回向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回向属于佛教术语,意思是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因为积攒了功德,但不愿意自己独自享用,发心愿与众生共享这份功德,这便是回向的内涵。回向,是一个扩充心胸的过程,度量小的人难以做到真心回向。
或许很多人都会想这样一个问题,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功德,为什么要与别人共享?与别人共享一份功德,自己的功德分给了别人,那自己的功德不就少了吗?存在这种思想的人不在少数,即使是佛门中人,很多人还存在这样的想法。其实,这都是对回向的内涵了解得不够透彻所致。我们来做一个比喻。譬如一间黑屋子,你处在屋中,里面有一盏正亮着的电灯,因为电灯的存在,这间黑屋子变得明亮起来。本来屋中只有你一个人独享这份光明,现在进来一个人与你共享这份光明,那这份光明会因为这个人的到来而减少吗?会变暗吗?显然不会!那如果进来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更多,这个电灯所带来的光明会因为人数的增加而变暗吗?显然也不会!屋中亮着的电灯就是你的功德,所进来的与你共享这份光明的人就是你的回向。事实上,回向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他会随着你回向的人数的增加,你的这份功德会变得原来越大,越来越多。对于这层意思,我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比喻,但事实却确实如此。我们来看一下佛教的回向文或是回向偈,大都是回向给一切生灵,让一切含灵都来共享这份功德。能够从真实心中将一件善事的功德回向给一切生灵,因为心胸广大无边,那这件善事的功德也就广大无边,不可思议。
袁了凡三千善事完毕,需要回向,他请了性空和慧空等几位德高望重的和尚来做证明人,并带为回向。既然已经中举,那袁了凡下一个愿望就是求子。袁了凡为求子在佛前所发的宏愿也是力行三千件善事,这和他为求中举在佛前所发的宏愿一样。到了辛巳年的时候,袁了凡的愿望再一次实现,再一次改变命运,再一次打破了孔先生的算定,他有了大儿子袁天启。袁了凡从发愿求子到顺利得子,他用了多长时间呢?不到一年!庚辰年的时候,袁了凡还在回向,回向完毕他才发愿求子,而到了第二年的时候,也就是辛巳年,他就已经喜得贵子,短短一年还不到!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看这句话真可以作为袁了凡先生积极改变命运的写照了。
日期:2012-03-17 13:11:55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这一段的大意是:我每做一件善事,都要用笔记上;你母亲不能写字,她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鹅毛管画一个红颜色的圆圈在日历上。或是施食给贫苦之人,或是买动物放生等等,有时候你母亲一天就能画十几个红色的圆圈。到了癸未年八月的时候,所发的力行三千善事的宏愿也完成了,就再请性空等高僧在家中回向。九月十三日的时候,我又起了中进士的愿望,并发愿力行善事一万条,到了丙戌年的时候我中了进士,皇上封赐我到宝坻任知县。
一个人力行善事,从而带动全家人一起做善事,这个功德就很大了。袁了凡做善事,他的太太在袁了凡的熏陶之下,也开始力行善事,而所做的善事数量并不比袁了凡少。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知道,仅仅是袁了凡的太大一人一天所做的善事就多达十几件。全家从善,每天如此,而且力度如此之大,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因为所作的善事太多,袁了凡举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善事,一是施食贫人,一是买放生命。为贫苦人施食,这属于财布施。如果按照因果理论来说,财布施能够得到大量财富。“财布施”这种善事有两个好处,一是让人看得透,放得下。我们常说:“钱乃身外之物”,不过放眼望去,似乎不爱财的人少之又少,而汲汲于名利中的人却大有人在。说到根本上去,这都是因为看不透,放不下。果真能够领悟“钱乃身外之物”这句话的人,无论多少财富都奈何不得他,他也不会苦心经营名利。
财布施,是让你将自己的财物送给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你动得是慈悲念,用的是智慧法,长期坚持去做,你的心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慈悲,最终彻底看透这个捆锁了人们一生的东西。看透了,领悟了,自然也就放下了。放不下,根本原因就是看不透,看透了的人没有放不下的。比如看透了尘世,却放不下尘世,这样的人不会有。
你天天去财布施,把钱都布施给了别人,那你自己不就变穷了吗?当然不是!天道规律很多都是与我们的思维定势相反的。财布施不但不会失去财富,恰恰相反,它能带来财富,而且是巨大的财富。富贵的本因是什么?财布施!这是佛教教义中一个基本的理念。举凡是大富大贵的人,都是因为前世或是今生财布施的原因。靠着心计、手段、谋略等等挣来的钱,都是你命中所有的,并且还给你打了折扣。换言之,如果你不用心计、手段、谋略等等,属于你的财富自然也会分文不差的到你家里去,因为因果丝毫不差,既然你前世有财布施的因,财富又怎么会差你分文呢?我们常说“舍得”这个词,意思也是能舍才能得,舍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舍得越痛快,得到的也就越顺利。
日期:2012-03-17 13:13:09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