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追求无过,想要改命,他必须万事小心,不管在何种场合之中,这种战战兢兢的态度不能变。袁了凡在暗室之中,他也如同面对神明一样,害怕自己的行为得罪了天地鬼神,这是儒家的慎独思想。一个人在人前做的好,很容易,因为有人监督,但在私下也做的很好,这就不易了。因此,儒家追求慎独,《大学》中说:“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说:“故君子慎其独也”,都非常强调慎独思想。事实证明,凡是坚持慎独思想的人,都受到人们普遍的拥护。比如东汉杨震,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经学大师,学识广博,官至太尉。他为官期间,他的学生为了感谢杨震的栽培,晚上送了些金银给杨震,没敢送太多,因为杨震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在杨震的私宅中,他的学生说:“现在就只有你和我,没人知道。”杨震义正言辞回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谓无知?”杨震的这句话后来成了名言,被后人广泛的应用。因为杨震的慎独功夫极好,因此他的子孙非常发达,连续出了四代宰相,高官厚禄的子孙不计其数,直到今天,人们依然称赞杨震,被誉为“关西孔子”。
既然是诚心改变命运,那在生活中,是非之心自然就会淡泊很多。有人冤枉你,诬陷你,自己知道是诬陷,又何必较真?不去较真,少去争辩,落得个清净自在,你的涵养功夫就会增厚很多。《金刚经》中说:“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你今生被人侮辱,被人毁谤,被人看不起,因为前世罪业的原因,你本应该受到不好的结果,堕落到恶道中去,但是因为你能够恬然容受这些毁谤,这些侮辱,那你的前世罪业就能消灭掉了。前世罪业消灭掉了,命运不就改了吗?因此,来自外界的侮辱与毁谤并不可怕,恬然容受,坦然面对,这正是积攒福德的好方法。
我的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有个和尚,修持很好,忽然有一天,一个漂亮女子来找他,怀中还抱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年轻女子口口声说和尚始乱终弃,说怀中孩子是和尚与她的亲生骨肉。和尚只是淡然一笑,说了句:“是这样吗?”然后接过孩子,在寺中抚养孩子二十多年。二十年里,这位僧人受尽了白眼,信徒不再信任他,同修不再帮助他,在所有人眼里,他都是位有问题的和尚。忽然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来了,他想要找和尚要孩子,并给这位禅师叩头请罪,声称自己一时糊涂,犯下了错误,有了身孕,但不知道如何处置,听到大师的修为很好,就给大师带来了。在常人看来,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冤枉,但这位和尚只是说了句和二十年前一样的话,“是这样吗?”于是便带着妇女去见了孩子。我们确实很难想象,如此巨大的冤枉与侮辱,竟然一句淡淡的“是这样吗”就完结了。《新唐书》中有个唾面自干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臣娄师德。娄师德的弟弟辞官回家,向娄师德请教涵养功夫,问道:“有人吐了我一脸唾液,我擦干了就行了。”娄师德说:“这样不行,你这样做会让吐你的人更愤怒,不如让脸上的唾液自己干掉好。”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听起来像笑话,但却出自正史之中,包含了极深的道理,诠释了包容的内涵,我觉得可以作为“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的注脚。
日期:2012-03-15 13:16:53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到了明年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按照孔先生的算定,我应当考第三,但我忽然考了第一,孔先生算的算定不再应验,秋天的考试我就中举了。然而,我细细去想,我对改命的义理掌握的还不够精纯,检查自身,也有很多做错的事情,或是见到善事做的不够勇敢,或是救人的时候心中长存疑虑,或是身体力行之时,勉强为善,而口中还有怨言,或是清醒的时候有操持,而酒醉之后就放纵了,过错折算掉了福德,常常虚度过日。我自己在巳岁时发的愿望,直到己卯岁,总共经历了十年的光景,三千件善事才算做完。
从袁了凡发愿改命到真正改变命运,他只用了一年时间,本来应该考第三的,结果考了第一名,中了举人。可见这改命学说,掌握并不难,难在没有勇气真正的履行。果然真正履行了,彻底相信了,一年的时间就能改变命运。这让我想起了前面那个卖壁挂炉的商人,他在力行《弟子规》之前,他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很简单,试一试,不灵再改回来。他也是用了一年,讲诚信,守道德,一年时间,他的营业额不但没倒退,还增长了很多,这让他兴奋不已。从此之后,这个北京商人开始认真学习《弟子规》,真正的履行儒家的道德理念,一直到今天。我们的《了凡四训》讲到现在,应该说我们对立命之学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我们是否有勇气真正去做呢?没有勇气去做,那我们能否像这个北京商人一样,哪怕只是试一试呢?我觉得,如果我们不去试验,不去履行,那我讲的再多,都是戏论,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如果因为没去做,没去履行,转过来说这立命之学不灵验,我觉得这也欠妥,至少我们应该去试一试才知道它到底是否灵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袁了凡履行了,按照这立命之学去做了,他的命运真真实实的改变了。
开始实践立命之学,勇气都不会很足,袁了凡也一样,毕竟他也是个普通人。正因为是普通人,所以才会改变命运,让命运变得不普通。袁了凡艰难地行走在改变命运的路途中,但他很有智慧,他会反思自己,会反观自己,他知道自身的过错,然后立刻改正,绝对不去拖延过错,不去苟且自足。他反思出来什么呢?他觉得自己见到善事做得不够坚决,救人的时候心中常常疑虑,口中常常有过错等等,这些都是袁了凡在力行立命之学的过程中亲身体悟出来的。袁了凡在改命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他从发愿力行三千件善事开始,足足用了十年时间。我想,十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短的岁月,十年不改变初衷,真正是难能可贵了。
改变命运的人并不孤独,如果我们翻开史书看看,历史之中真正改变过命运的比比皆是。《三字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蒙学经典,里面有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窦燕山就是一个典型的改变命运的人。窦燕山最初的时候,无恶不作,做了太多的坏事,直到有一天他去世的父亲给他托梦,告诉他说:“你做了很多恶事,品行不端,已经被上帝知道了,你以后会无子,寿命很短。赶快积德行善,否则就来不及了。”经过这样一个奇怪的梦,窦燕山开始改过自新,开始行善积德,他兴办教育、周济贫寒,铺桥补路,做了很多善事。后来他的父亲再次给他托梦说:“你阴德广大,美名远播,天帝已经知道了,你会有五个孩子,都是大富大贵之命,你的寿命会到八十多岁。”结果怎样呢?窦燕山不但有子,而且是五个孩子,个个金榜题名,长子名仪,后晋时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次子名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任宋起居郎;四子名偁,任左谏议大夫;五子名僖,任宋左补阙。窦燕山还有八个孙子,都显贵无比。窦燕山最后做到了谏议大夫的职位,享寿八十二岁。窦燕山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含笑而卒。窦燕山与袁了凡一样,都是实实在在有据可查的通过行善积德改变命运的典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