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宰辅的交游行谊》
第6节

作者: syetsen12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苦苦哀叹半路上失掉最好的人生伴侣,此乃人生旅途中的一杯苦酒。

  他甚至计划着将来老了要隐居山林、访道求仙,哪怕自己变成神仙,也无法忘却陪伴过他的顾氏。
  《张太岳先生文集》里鲜有抒情诗,其中专门怀念顾氏的诗就有这样两首,可以一窥他对顾氏的思念之情。
  舐犊情深
  张居正一生有七个儿子,其中一位早年夭折,故留下记录的只有六人:长子敬修、次子嗣修、三子懋修、四子简修、五子允修、六子静修。无论乃父兴衰荣辱,在孩子们的眼中,父亲永远是伟大的、威严的,值得尊敬的,这或许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
  张居正的老上级兼老朋友高拱没有儿子,他就非常羡慕居正小弟多子多孙。有一次还对居正小弟抱怨:“造物者为什么这么不公?”

  居正迷惑地问他何出此言,高拱一本正经:“你的儿子那么多,为何我就一个都造不出来。”
  居正哭笑不得,连连哭穷:“儿子多花销也多,我还发愁养不起呢。”
  在阁部办公时,高阁老为了不耽误上早朝,还在阁部附近另赁居舍,找些美女同宿以酝酿革命的火种,留一点骨血以传宗接代。这事在内阁中早已传为笑谈。
  作为父亲的张相爷相当关心儿子们的前途,他“教子独用严义,慕万石君之风”,教导子女读书要砒炼品节,而非享受荣华富贵,良田美宅。
  他严禁孩子们仗着“官二代”的身份,打着自己旗号交结各省督抚及各边大帅;也不许他们作威作福,随便往还于京师要地;更不许子弟们没出息到随意收取别人银两或对地方官妄有请托。
  在张居正当政期间, “虽亲子弟, 无敢以毫厘干于官府”。两个孩子登仕做官之后,也只能“比拟己行事”,孩子们每每过庭,只要严父非有所问,总是侍立良久,不敢出一语而退下。
  正如他所说“本之以情,秩之以礼,修之家庭之间,而孝梯之行立矣,独文与哉”。
  教化不仅仅是学校的书本教条,家庭也承载着教化的功能。长辈对后人的影响不在遗留多少财富,而在于能否以自身人格启迪后人。“君子垂世作则,不在族之繁微,而视其德意之凉厚;不在贻之肥瘩,而卜其规模之恢隘”。

  张相爷平时教育子弟要遵守政府法令, 交赋税服摇役, 一同百姓。他每日罢朝回家, 也从不把政事带到家庭生活之中,绝口不谈朝廷公事。
  有时儿子出于好奇,随便打听, 参与意见, 张居正即勃然大怒:这不是你等小子辈所应关心的,并用汉代曹相国怒答其子曹窑的事相戒。
  所有这一切,无不是殷切期望子承父业,与自己一起光宗耀祖,报效国家。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明代的恩荫制度。
  大臣之子有两种不需考试便可步入仕途的捷径:文荫和武荫。在大臣建功或是任期圆满,照例都可以荫官。

  文荫也分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补中书舍人、尚宝司丞、尚宝司卿等级别不同的种类;武荫从锦衣卫百户、千户,到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种类。
  照例,大学士的儿子如果是荫官出身,就不能上升至大学士;尚书之子若是此道出身,同样不能上升至尚书。有明一代,父子相继为大学士的只有张居正的老师陈以勤和陈于陛父子。
  日期:2012-02-23 20:29:28
  张相爷熟知掌故,深谙国家典章制度,知道荫生属于啃老族,不是一条坦途,督促儿子刻苦读书,走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正道。
  原来明代在开国初期,内阁辅臣的子弟,为了避免嫌疑,鲜有登科中第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弊病随之而来。

  景泰七年(1456年),大学士陈循、王文因为自己儿子会试落榜,很不甘心,攻击主考官。之后正德三年(1508年),大学士焦芳的儿子焦黄位列二甲第一,焦阁老还是颇不满意,一气之下,降调主考阅卷的诸位翰林。正德六年(1511年)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高中状元,由于杨慎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名符其实,暂时没有产生风波。然而纸包不住火,这次科考舞弊后来还是被曝光,主考官兼首辅李东阳暗地里把考题的答题的方法都告诉杨慎,所以在考场上杨慎超常发挥,所对独详,一举摘取状元的桂冠。京师民众颇为不服,戏谑他为“面皮状元”。

  到了嘉靖二十三(1542年)年会试,首辅翟鉴的两个儿子参加,在殿试时嘉靖皇帝怀疑取人不公,结果主考官和翟鉴都受到惩处,一律削职为民,这是明代历史上一次颇为有名的科举舞弊案。
  张居正对前三子的期望最为殷切,公事之余,他时常搜集名著美文熏陶孩子们的文化素养,还拿着全国各省督学试义亲自讲解点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首辅多方罗致海内有才后辈与他儿子交游。
  他先后找到享有盛名的沈懋学和汤显祖,沈懋学爽快答应了,与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成好友,一起畅谈古今天下事,切磋学问,最终沈、张二人成为万历五年皇帝钦点的状元和榜眼。

  三月正是殿试季节,张居正和次辅吕调阳都以其子将参加殿试为由,请求迴避读卷。
  这时的万历皇帝充分信任依赖张先生,故而没有批准他们的请求:“读卷至关重要,卿身为元辅,秉公进贤,不必迴避。”
  这场殿试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结果当然是在意料之中的:两位阁老的儿子张嗣修和吕兴周都高中进士。
  尤其是张嗣修,他原本是二甲第一,万历爽快地钦点为一甲第二,还口口声声地发誓:“张先生您功劳太大,我一言难尽,只能看护您的子孙。”
  很明显,小万历是以如此“看顾先生的子孙”作为报答张先生辅佐之恩的。不久,万历皇帝又荫张嗣修为锦衣卫正千户、世袭补穆宗朝所敕荫。张居正很是感动,也少不得谢恩一番。适逢万历皇帝讲读完毕:“臣的儿子张嗣修,钦蒙圣恩,赐进士及第。” 此时的张居正可谓圣眷正浓,无人能出其右。
  而《牡丹亭》的作者、大戏剧家汤显祖则不愿交结权贵,虽屡受礼遇,却每每断然拒绝,多次放张首辅的鸽子。

  巧的是,汤显祖屡试不中,直到张相爷去世后的第二年才考中进士。
  对此很多人批评是张居正睚眦必报,从中作梗阻碍汤显祖仕途。其实汤显祖最后考中进士也只是刚好打个擦边球,名列三甲之末,于是其前几次是否真的被“潜规则”,也就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不过汤显祖人品端正,张家后来蒙受灭顶之灾他也深表同情,在雷州遇到被遣戍的张家次子还非常关心,并写信安慰在江陵的张懋修,后世读史者每每看到这里不禁感慨人世沧桑,世事难料啊。
  张居正最疼爱的三儿子张懋修自幼聪明伶俐,虽生在国朝第一名相之家,却毫无纨绔之习,好学上进,从小就以在科举上出人头地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发奋苦读,是张家最具才华的。
  张居正也为他延聘汪道坤、余有丁这样的文坛领袖或者是达官贵人作为老师,悉心指导。

  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应是张家诸公子中最早登第且能被选入翰林院的人才。有一次,张居正好朋友陆光祖做客张府,随即请懋修的老师出对考考这个乳臭未干的童子。
  老师出示:书生宜立志。
  小懋修随即对曰:隐士绝无才。
  在座诸人捧腹大笑。
  若干年以后陆光祖被人弹劾引归,张居正还拿小儿这句对语戏谑陆光祖不要过早隐退,鼓励他早日出山,建立不世之功。

  令父亲失望的是,懋修中举之后,接连两次在礼部会试中名落孙山。
  作为父亲,张居正既没有漠不关心、置若罔闻,也不横加责备,呵责辱骂,而是亲笔给儿子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帮助儿子分析两次科考失利的原因,并鼓励他振作精神,正确对待挫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