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仇中变
“名望相近则相嫉妒”,权位的互相逼近是矛盾丛生乃至反目为仇的先河,无论两人起初多么地情同手足,多么地推心置腹,最终还是发展为政敌。
当然,他们的恩仇中变不仅是两位能臣人际关系的破裂,也是自从嘉靖中期以来,久已习以为常的内阁倾轧内讧的缩影。
江山代有新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张璁、桂鄂之于杨廷和,夏言之于张璁,严嵩之于夏言,徐阶之于严嵩,高拱之于徐阶,后者无一不是经过触目惊心地阴谋斗争才得以搬倒对方,登上首辅之位。
高拱、张居正二人心高气傲,个性很强,都自负为不世出的宰相,渴望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且都具有强烈的权力欲,这些志向、性格上的相似点存在颇多互斥因素,最终决定了他们必然中途分道扬镳。
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年仅三十六岁的明穆宗隆庆皇帝驾鹤西归,临终前亲自嘱咐高、张一同辅佐幼主,他们同受顾命,而高拱此时位居张居正之上,两人关系由此也急剧发生变化。
张居正非等闲之辈,不甘久居人之下,而穆宗的突然崩逝又使高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聪明机智的张居正把握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联合与高拱有隙的司礼监太监冯保和新皇帝的母亲李太后,迫使高拱罢相,回到河南老家。
当然高拱本人脾气急躁,心胸狭隘才是他的致命弱点,决定了他早晚将败给老成稳健、委曲隐忍的张居正。与他同时代的史学家王世贞有谓:“拱为人有材气,英锐勃发,议论风起,而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畜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明末大散文家张岱也认为高拱一生几次险中奇祸都源于他性格的偏狭。
有失必有得,高拱回到河南老家以后经过长期碾转反思,终于大彻大悟,著作甚丰且深具现实价值。虽然高拱在《病榻遗言》中多怪罪张居正,但也只是一面之词。
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内讧还在继续进行,而且接下来的“王大臣案”来得更为惊险恐怖,他的死敌冯保企图借此案将高拱置之死地,多亏时相张居正急中生智、悬崖勒马才逃过一劫。但高拱却丝毫没有领情,他始终认为张居正是险恶阴毒之人,要诛灭高氏全族。
为缓和与高拱的关系,张居正做了种种努力。
有一天高拱派遣自己的一个仆人来到京城拜谒张居正,张居正深情地询问高老先生的生活情况,仆人哭诉着说他家主人回到家就大病一场,又受到惊吓,几不自存。为此他亲自写信安慰高拱不要担惊受怕,
虽说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张居正终究不能忘却他人生中这位亦敌亦友的老兄。晚年的张老先生对高拱颇有愧疚,听说老朋友现在这么窘困不禁为之潸然泪下,托仆人把玉带、器币、杂物等价值千金之物送给高拱。
高拱家居,有一过客取道新郑,此人颇有来历,他即是高拱的门生,同时也是张居正的江陵老乡。
高拱对这位江陵客说:‘幸烦寄语太岳,一生相厚,无可仰托,只求为于荆土市一寿具,庶得佳者。’
万历五年( 1577 年) 冬,张居正在回乡葬父途中专门转道新郑探望乡居在家高拱。当他看到昔日英姿勃发的老友,如今因久病而憔悴不堪,顿感阵阵痛楚,心如刀割,紧紧握着高拱双手流涕,不忍言别。
老高望着两鬓斑白的小张也沉默不语,许久有两事相求:死后为他立嗣,并向朝廷请求恤典。
这是两位铁腕宰相最后一次见面,张居正尽量弃嫌修好。但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和高拱的嫌隙不仅没有随着这次会面而消弭,还在他们身后别生枝节,引出一系列事端。
万历六年( 1578 年) 冬,高拱病逝,张居正闻知噩耗悲痛万分,“追惟平昔期许萧、曹、丙、魏,今一旦遂成永诀,每一念之,涕泗盈襟”。
高拱去世后没有留下子嗣,高夫人张氏遣一仆入京上疏,请求恤典,把千金器物送给张居正,张相爷起初没有接受高相爷的礼物。
高家仆人痛哭:“夫人请我转告相公,我家高相公平生清廉,所爱惟有器物,无子孙可遗,谨以献相公,相公看到此物,如同看到高相公。”
张居正虽端庄严肃,但也是性情中人,想到昔日的知己如今已经不在人世,不禁为之潸然泪下,接受了高拱的遗物。
不过小万历对高拱当年那句“十岁小儿如何治天下”仍然耿耿于怀,在张居正努力下,万历勉强答应恤典,高拱虽官复原职,但朝廷仅仅给予半祭。
二十余年以后,两位宰相都已过世多年,在高拱后人高务观和高夫人的请求下,明廷肯定高拱封贡大功,赐谥“文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高拱临死前却放了一个挺尸屁。
尽管高拱把身后事全盘托付给那位曾经爱过也恨过的人,而且这个人最终也全力满足他的各种要求,以弥补他们的友情,但他至死都无法原谅张居正。
高拱晚年著《病榻遗言》,以极其恶毒语言控告张居正的“罪状”,刻画了一副阴险狠毒,卖友求荣,欺君罔上,罪恶滔天的窃国大盗形象,使得张居正的名声为之大受减损,也给后世读史者留下了众多的是非争执。
历史上不乏亲旧沦为政敌,便赶尽杀绝的例子:
刘邦诛杀患难之交韩信,李世民杀了亲兄弟,朱元璋锄灭功臣。政治斗争扭曲人性,残害无辜,刀光剑影中不知冤杀、错杀了多少能人志士,造成了多少千古奇冤。
通观张居正与高拱的关系,他们之间既存在互相排斥、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也确有惺惺相惜、感情交好的一面。
张居正没有计较高拱对他的无理指责,尽最大努力化解前嫌,弥补因为政治斗争导致二人感情上的伤痕,充分体现出铁腕政治家对友情的珍重。
两人皆是社稷重臣,互有短长,不可因其恩怨就肆意贬低其中任何一位的历史地位,他们这种“不和而同”,后人自有评说。
一百年后,新郑知县湖北江陵人李永庚以张居正“世戚亲旧”的身份,评价两人:
公与予乡太岳张公,同以名相,显重当时。其揆辅表见,勒在史册,皆所称贤豪大人也。
仰典型者莫不知曰江陵,新郑云。但江陵威重,新郑笃实,其心同正而迹若相梗者;亦伯夷不可以清清柳下惠之和,柳下惠不可以和和伯夷之清也。
而进江陵者退新郑,进新郑者退江陵。均之不知江陵,新郑者。昔萧,曹同起里泽,及乘时殊建,各有短长,至于就榻问代,不但萧能举曹,即曹亦自知萧之必以已代,而竟促舍人治装以俟召也。
两公生没岂斤斤乎肯合尘步之间也哉?予生于江陵,且与相国为世戚亲旧,尝悲其事,而诵前史,识往哲,又未尝不雅新郑,愿为之执鞭也。然则予令此土,既获展其忻慕之诚,复得公一邑盛举于苹藻馨香之事,则祠新郑之祠者,予盖不禁心江陵之心也。
日期:2012-02-23 20:20:57
3.国朝第一家族的家庭生活
含情脉脉
张居正给人留下的一般印象,是非常严厉而务实的政府首脑。然而人是复杂的,铁腕宰相在家中却扮演着柔情丈夫的角色。
他和发妻顾氏感情颇深,顾氏却在丈夫二十八岁的盛年溘然离去。
一年后张居正偶读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伤内诗》不禁百感丛生,写下:
悲哉难具陈,
泪下如迸澜。
悲伤之余,张居正又娶了王氏为妻续。但新婚燕尔的他从没忘却伤妻之痛,在《朱凤吟》一诗中,表现了刻骨铭心的思念:
朱凤失其群,十年不得双。
早栖汉宫树,独啄瑶草芳。
穷览周八极,遨游仰三光。
仙游诚足娱,故雌安可忘。
从这些深情眷恋的诗中,可以看出顾氏的去世对张居正是感情上的重创,也成为他一生中情绪最为低落的时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