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20节作者:
非洲小童 两难之际,秦穆公偏向将宝押在重耳身上,一次性将五名宗女许配给重耳,其中一个叫文赢,名份是夫人;一个叫怀赢,就是晋怀公在秦国娶的妻子,此后改名叫辰赢。
辰赢因为此前鼓励丈夫姬圉逃秦返晋,触怒了秦穆公,所以悲剧地从夫人之位降为五名宗女的末席,在重耳大婚喜庆之际,只配端着脸盆伺侯一对新人洗漱。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二嫁的辰赢就是那受伤的旧人。
与此同时,重耳这位贵公子也很受伤,想到自己好歹是个备受众人推戴的领袖,一个志在称霸中原的豪杰,竟然要用人家的“二手货”,是可忍孰不可忍。在众人的好生劝解下,重耳勉强同意进入洞房,接受辰赢的服侍。
一对怨侣就这样遭遇了。
重耳因为嫌弃辰赢,洗完手也不用毛巾擦干,伸出湿漉漉的一双手朝对方就是一通挥洒,搞得水珠四溅。
辰赢因为不堪接受这等轻慢,不由厉声呵斥重耳,“秦国、晋国地位对等,为何要轻我(秦)?”
一交锋,重耳方才明白遇上硬茬,也知道复国大业经不起折腾,连忙向对方肉袒请罪,总算过了这一关。
十万火急,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秦穆公的正式宴请即将来临。如果接下来还是不能得到秦穆公的正式承诺,重耳的归国大愿恐怕就要化为泡影,所以接下来在宴会上如何应对,由谁来完成破门的任务,均让重耳的团队如临大敌。
春秋之世,大国邦交从来不讲大白话,都是诗歌唱答。诗言志,就是要用文学语言委婉表达心事与追求,诸如各自的政治抱负等等,这就要求攻坚者既要有文学才情,还要有政治韬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艺术地把握对方心理,并且果断出脚,完成破门与进球。
重耳的团队固然能人辈出,可是要找这样的攻坚者,却是不太容易,一则攻坚破门是领袖的必备功夫,二是领袖重耳往往不方便破门。
关键时候,狐偃心生怯意不敢上阵,将攻坚的任务推给了赵衰,狐偃说,“吾不如衰之文也。”
在古代中国,文有多种意思,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原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有文辞,富才情,也可以叫做“文”,狐偃可能是夸赵衰有文辞,富才情。
或许用“文韬武略”来评价赵衰更加合适。因为赵衰通晓前代典章,精通法令,关于这一点,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就会有所领教。赵衰还富于政治谋略,每逢重大决策、每遇重大场合,无不有他的身影,所以十九年流亡路上,重耳虽然动辄呵斥舅父狐偃,却始终把赵衰当作知己与朋友,丝毫不敢有怠慢之心;所以这次攻坚的重任,就落到了赵衰肩上。
根据事前的周密布署,重耳在宴会上吟诵《河水》一诗。百川皆归大海,这是常识。周王室强势的时候,诸侯往往自比河水,而将周天子尊为大海。当下重耳弱势,又有求于秦穆公,所以就自比河水,恭维秦穆公为大海,总之,表达了归顺及求助的双层意思。
秦穆公回赠了一首《诗经.小雅.六月》。这首诗的原意是称颂周天子公卿尹吉甫辅佐周宣王有功。春秋之世,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有理想的诸侯们既想号令中原,又怕自比天子沦为众矢之敌,所以就退而求其次,以王室辅臣尹吉甫自比,这也正是秦穆公的真实心态。
然而实际上,此时的秦国远远没有入主中原的实力;再者,即便是真霸主,也不会免费为小弟们抛头露面。秦穆公还没跟重耳商谈投资回报,就唱高调,等于免费答应为重耳办事,似乎有点盲目和轻率。
赵衰这边一听正中下怀,忙叫公子重耳离席,到堂下拜谢秦穆公的恩赐。重耳心领神会,迅速走下台阶,面向秦穆公来了个稽首。稽首需拜头至地,是古时最高规格的跪拜礼。秦穆公恍然大悟,连忙推辞。
赵衰哪肯放过这个大好机会,直截了当地说,“您刚才已经答应要辅佐天子、扶助重耳返回晋国,重耳怎能不拜谢您呢?”
前636年春,秦穆公终于兑现承诺,发兵护送重耳返国。
日期:2012-04-05 23:24:15
重耳的复国这一节很长,继续更新。
---------------------------------
大军很快来到黄河,黄河的西边是秦国,东边是晋国。
对重耳的流亡团队来说,这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也是一个创造历史的时刻,流亡十九年来,众人周游数国,行经今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湖北、陕西,一路行程不下万里,终于就要踏上故国晋国的土地,怎能不激动感怀?
如果,我说是如果,不发生下面一个插曲,一切将以完美收场。可是现实如同一个黑色的幽默,让人发笑,笑过之后,又让许多人的心头堵得慌。就在大军渡到河中心的时候,舅父狐偃来跟重耳请辞。
狐偃说,“我一路上牵马执缰追随君主走遍天下,获罪之处多了去了,我自己是知道的,何况国君您呢,请让我从此走开,去别国吧!”
胜利在望,不求利,只求弃君而去,这不合人情,也不合时宜。狐偃为何这样做呢?俗话说,名在利前,重耳流亡团队人才济济,狐偃能力并不出众,归国之后要想夺取更多优质资源,或许可以打淡泊名利、境界高远这张牌。
自古假仁假义虽然屡见不鲜,但狐偃有两大失算,一是错在时机不对,演技又过于拙劣,容易招人反感,所以晋国后来人谈起这件事情,都是异口同声地讽刺狐偃居功要挟,以求厚利。狐偃二是错在不够聪明,不能换位思考。对重耳来说,一个是舅舅,平庸但可靠;其他一众追随者,有能耐但需要提防,这胳膊还能往哪拐呢?
总之,舅舅狐偃的一席话让重耳哭笑不得,为了化解尴尬,重耳连忙将一块玉璧扔向河中,对河发誓道,“请河水作证,重耳一定与舅父同心同德。”
众人于是渡了河,沿涑水北上,直取晋国河曲三城:令狐、桑泉、臼衰。晋国的贵族们大多都是投机分子,见势不妙就不再听从晋怀公的调遣,对重耳一行完全不作抵抗。
秦穆公见好就收,委派秦使赴晋军大营示好。
紧接着,狐偃作为重耳的全权代表,与秦师、晋师达成停战协定。
最后公子重耳接管晋师,正式会见各大家族,以争取最大程度的支持。
既然晋献公、晋惠公、晋怀公均不能为重耳的得位提供法理依据,那么继承晋武公的道统与衣钵,不仅成为唯一的选择,也让晋文公的得国呈现出史诗一般的宏大与壮美。
数天后,曲沃武宫这个晋国的圣地,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朝圣者,那就是时年六十二岁、在外流亡十九年之久的公子重耳,史称晋文公。
回首往事,重耳最初不过是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贵公子,热爱权力,贪图安乐,意志薄弱,难能忍受苦难,常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总之不无贵公子习气。
然而漫长的流亡生涯将一切幻想击得粉碎,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重耳:一个饥肠辘辘的乞食者;一个没有身体隐私的贵公子;一个看似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实则刀枪不进的滚刀肉;一个可以向女人肉袒请罪的男人;总之,重耳洗去了贵公子的浮华,变得老谋深算,意志坚决而无情,最终成功夺取了晋国。
毫无疑问,重耳继承的晋国已经是一个经由晋武公、晋献公、晋惠公祖孙三代接力,业已强大的晋国。
---------------------------
大家慢慢看哈。。。。
日期:2012-04-08 19:58:3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