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19节

作者: 非洲小童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事情是这样的,晋惠公病重,十六岁的大子姬圉因为没有拿捏秦国君臣的能力与自信,又担心国内的兄弟们抢夺君位,慌乱之下不辞而别,从秦国逃回了晋国。

  姬圉的不辞而别,不仅让晋秦关系从此蒙上阴影,让晋国国内的气氛紧张起来,也让流亡齐国的重耳一众浮想联翩。
  这一年,公子重耳已经六十岁,外出流亡十七年,如果再不搏住这个机会,就有可能辛苦一生、白首无归,重耳国内的支持者们也将岌岌可危。可以这样说,外出流亡的重耳与国内的支持者这两股力量早就融为一体,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给对方的最好声援。任何一方的失败与退却,都会给对方带来灭顶之灾。
  但是重耳复国仅靠内应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外援,那么外援在哪里呢?
  宋襄公么?齐桓公之后,宋襄公不自量力召开国际大会,企图领导群雄,没想到在大会上备受楚成王君臣的凌辱。
  楚成王么?楚国纵然崛起,但要越过长江、淮水、黄河三道天堑,才能到达晋国南部的边远之地,恐怕经历这番长途跋涉之后,楚军早就成了强弩之末。

  秦穆公么?秦国是距晋国最近,却一直忌惮重耳得国。
  东、南、西三面全然看不到希望,年岁又不饶人,重耳不禁万念俱灰,只想老死齐国算了。
  狐偃与赵衰是重耳流亡团队的核心成员,见重耳意志消沉非常焦急,为了掩人耳目,就来到院中一颗桑树下,商议如何劝说重耳离开齐国,寻求他国援助。
  一位侍女恰好正在树上采桑,回头便将众人的密谋如数告知主母齐姜。齐姜是个历害的女人,因为恐怕走漏消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把这位好心的侍女给杀了,然后来劝重耳远行。
  未料重耳不愿走,“人生若能安乐就万事大吉了,死在齐国算了,不走啦。”

  齐姜听了嗤之以鼻,又来激将重耳,“你一国公子,流落到齐国,多少人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你。未料你不思返国,回报劳臣,竟然贪图安乐,真是为你羞愧!况且人不汲汲进取,又怎能成功?”
  一个晚上,齐姜不管三七二十一,将重耳灌得烂醉如泥,然后交由众人载离齐国。
  半道上,重耳酒也醒了,齐国也愈行愈远,齐国的下大夫也好,齐姜的温柔乡也好,都成为不可追回的过往,然而未来尚无半点着落。想着想着,重耳的贵公子习气又上来了,突然间手持利器就要杀舅父狐偃。
  狐偃一边逃跑,一边说:“杀掉我以成就您的大业,这是我的心愿。”
  重耳听了气犹未消:“事若不成,我要吃你的肉。”
  狐偃就继续贫嘴:“事若不成,肯定没肉吃;事若成,你不乏锦衣玉食,哪里顾得上吃我一身腥臊之肉!”就这样连哄带骗,总算了结了又一起冲突,然后继续流亡。
  流亡之路总是失意居多,欢乐太少。
  曹国是重耳一行离开齐国后造访的第一个国家,跟晋国一样都是姬姓国,算得上远亲,国都在今山东定陶,国君是曹共公。

  曹共公很没素养,听说重耳有骈胁。就假意安排对方裸体沐浴,并从暗处大窥隐私。
  骈胁就是胁骨相连,属生理畸形,但古人有意神化为异人天相。
  曹国有个大夫名叫僖负羁,得知君主无礼之事后深感不安,连忙带着美食与玉璧前来造访重耳。重耳一行留下了食物,退掉了玉璧。
  重耳一行到达的第二站是子姓国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国君是宋襄公。
  宋襄公刚在泓之战中败给了楚国,又受了重伤,来日无多。或许为了广结善缘,宋襄公隆重接待了重耳一行。

  重耳一行的下一站是姬姓国郑国,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郑文公(在位:前672年-前628年)是春秋强人郑庄公的孙子、郑厉公姬突的儿子(在位:前700年-前697年、前679年-前673年),在位已经三十五年。
  郑文公几乎见证了晋献公时代的晋国如何崛起,亲历了晋惠公时代的晋国如何陷入低潮,作为中原的一名成员,不希望在左邻右舍出现一个强大的晋国,所以前650年曾经随同齐桓公奔赴晋国的高梁,力阻口碑甚佳的重耳回国。
  这一次,郑文公对待重耳一行又是非常冷淡,理由似乎也很充分。
  郑文公这样回应一位郑国大夫的劝谏,“经过郑国的流亡公子多不胜数,怎么可能人人都以礼相待呢?”
  日期:2012-04-05 23:15:47
  朋友们,等久了吧,更新了。。
  ------------------------

  3、流亡者重耳(下):复国
  有志者事竟成。
  重耳流亡生涯的倒数第二站是熊姓国楚国,都在今湖北沙市,国君是楚成王。
  重耳没有想到,一路上几乎所有同姓小国一致怠慢甚至是羞辱自己,当今国际最强大的楚国竟然以诸侯之礼相待,一时间受宠若惊,不敢接受。
  赵衰生怕重耳过于弱势、误了复国的大事,就给他打气,“公子流亡在外十余年,小国几乎都不尊重您,何况大国呢?如今楚国以大国身份来推重你,实乃上天垂怜,你就不要推让了!”

  于是主宾双方正式会晤,商谈合作的可能,并顺便试探对方的底细。
  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远的只是利益,所以楚成王开门见山就问投资回报。
  重耳流亡这么多年,饱受煎熬,备尝人情冷暖,对国际关系尤其是晋楚关系的认识应该是非常深刻的。晋楚二国一个朝南扩张,一个朝北打拼,两个国家的发展势头都很迅猛,将来倘若在中原相遇,必定就是霸主争夺之时。至于眼下,两国尚未在中原相遇,恰恰标志楚国实力不够,不可能帮助重耳完成复国的愿望。
  既然晋楚两国完全没有合作的可能,重耳也就没必要拿国家主权来作交换,显得自轻自贱,所以无论楚成王如何一再相逼,重耳始终是闪烁其词、态度谦卑,不做任何实质性的承诺。
  楚成王则是不依不饶,一心要试对方深浅。

  重耳被逼无奈亮出底牌,“若迫不得已,与君王在中原以兵相见,请求避王三舍(九十里)。若楚师继续进逼,重耳将身先士卒,与王周旋。”
  楚成王得到这样一番回敬,面子上难免挂不住,但作为大国之君,又不能为了一句话杀人,落得个器量狭小的恶名,为国内外耻笑谩骂,也就不了了之。
  就在这时,晋国又一个重磅消息传到了楚国。
  原来,晋惠公夷吾病故后,十七岁的大子姬圉继位,是为晋怀公。晋怀公一上台就勒令国内的贵族们,务必限期召回追随重耳流亡的子弟,否则格杀无论。重耳的外祖狐突由于不肯从命,已经遭遇不测。
  狐突之死将重耳逼到了死胡同,倘若还是不能找到同盟者与支持者,重耳一行也好,国内的支持者也好,都只有死路一条。众人万分焦急地奔向流亡生涯的最后一站秦国。
  日期:2012-04-05 23:19:49
  秦国国都在今陕西凤翔,国君就是秦穆公。

  重耳虽然人到了秦国,却担心秦穆公是否支持自己返国。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提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秦晋之好。自655年晋献公将穆姬嫁给秦穆公,至今将近二十年,秦晋关系虽然反反复复,但总体上能够友好相处、精诚团结,其中原因不外乎秦晋两个国家长期被排斥在国际主流之外,若要进军中原,单枪匹马是不现实的,而坚持秦晋之好,彼此提携,无疑符合两国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秦穆公对单方面中断秦晋之好的晋怀公是很痛恨的。

  秦穆公又担心重耳更难操纵,就一直只字不提助其复国一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