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21节

作者: 非洲小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呵呵,先更新第四节内容,再跟朋友们探讨一些问题哈。
  --------------------------------------------------
  4、功臣介子推出走事件
  对绝大多数晋国贵族们来说,前636年的春夏是一个百味杂陈的季节。
  这一年,走投无路的晋怀公在高梁一地被刺死,晋惠公的重臣吕甥、冀芮企图作乱,遭遇秦师的强力镇压。

  晋文公重耳的妻妾们得以团聚一堂,可是能够留在晋国的儿子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大子姬欢,未来的晋襄公。众公子均是羽翼未丰,就被陆续送出晋国。重耳这样做,显然是对晋献公强干弱枝制度的肯定与继承。从此,晋国只有公室,再无公族。
  晋国不遗余力削灭公族,本意是要为公室这棵大树腾出空间。
  可是事与愿违,公室这棵大树周边迅速长出许多小树,它们蓬勃发展,渐成气候,也要跟公室共享养料与阳光。其时,晋国大致有十几个同姓贵族,如胥氏、籍氏、狐氏、箕氏、栾氏、郤氏、柏氏、先氏、羊舌氏、董氏、韩氏等,另外还有几个异姓贵族,如士氏、赵氏、魏氏。
  国内一众旧贵族满怀热情、满怀期待迎接重耳的归来,自然希望对方所有表示。
  对重耳满怀期待之情的还有一群人,那就是追随重耳的流亡团队。
  于是在万众瞩目中,重耳推出了三大举措。
  第一,宣布对旧贵族一律实行低税赋政策。负担轻了,旧贵族们自然满意。

  第二,高举周礼“亲亲尊尊”的道德大旗,厚待公室的自家人也就是同姓。具体来说,就是让包括胥氏、籍氏、狐氏等在内的十几个同姓家族担任近官,让同姓中的能人担任中官。
  顾名思义,近官就是天天跟国君见面、早请示晚汇报的大夫。中官不是宦官,是国君可以视之为心腹、在寝宫之内商议机密的大夫。
  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人拿到了好官,自然满意,可是异姓尤其是异姓功臣难免要闹情绪了。
  重耳似乎也没有忘记追随自己流亡多年的功臣。据太史公《史记晋世家》记载,重耳为了奖赏昔日的流亡功臣,颁布了一个四等行赏制度:“导我以仁义,劝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受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
  一番情感充沛、令人热血沸腾的行文过后,一个誓与功臣们同患难、同甘苦的国君也屹立于世人面前。
  只不过,说一套,做一套,是王公贵族的惯常搞法,重耳这回也没例外。
  关于这次论功行赏,重耳实际上是分成三类对待。第一,如果功臣是晋国贵族的子弟,就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让他们回去继承家族的旧有领地,至于功臣们空着手回去争夺家产,是否会跟家族成员失和,则不在考虑范畴。第二,如果功臣们没有过硬的出身,那就随便给点精神表彰就可以了。第三,如果功臣们扭扭捏捏、不肯请赏,那就不用劳思费神了,随他们去吧。

  结果,赵衰继承赵氏家族的旧有封地,魏犨继承魏氏家族的旧有封地。(注1)
  介子推是传统价值观推崇的一位忠义之士,流亡途中,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来供养饥饿难行的重耳,是谓“割股奉君”。 介子推或许因为没有贵族出身,又生性孤高,不肯主动邀功请赏,最后竟连一个表彰都没得到,心灰意冷之下,干脆带着母亲到绵上之山隐居去了。
  锻炼武艺,上阵打仗,然后赚得一城一地,光大家族,这是日本战国时代武士的理想,也是春秋之世士人的普遍梦想与渴望。
  曾几何时,魏犨的祖父毕万凭借军功得到了魏邑,赵衰的父亲赵夙凭借军功得封耿邑,即便领地偏远,容易遭遇外敌入侵,也足以自立门户、跻身于贵族的行列。
  但如今,重耳厚此薄彼,将中官、近官两类大夫全都安排给了十几个旧族、亲戚、同姓与贵宠,异姓功臣们几乎颗粒无收,怨望之情可想而知。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功臣们不是傻子,知道遇事不公就得争,如果一直保持沉默,不去抗争,届时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所以就抓住介子推隐居事件往死里闹,闹得舆论哗然,也闹得重耳挂不住脸。
  何去何从,从来无关道义,只关利益与时机。

  重耳也不想背上一个背信弃义、亏待功臣的恶名,之所以选择团结旧贵族,冷落功臣,一是以为这个策略对公室的现在以及长远有利,试想这些流亡功臣一个个不仅如狼似虎,还能力超群,假若现在优待他们或者厚待他们,届时还不长成一颗比公室还要高大的参天大树。二是认为功臣们现在还势单力薄,不成气侯,即便加以冷落,也不足为惧。

  重耳惟独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被功臣们揪了辫子,为了平息事端,只得通知介子推前来受赏。
  无奈介子推不来受赏,于是乎,坊间的流言就更多了。
  事情的确是闹大了,因为只要介子推事件不能妥善解决,重耳亏待功臣的恶名怕是逃不了了。为了修补受损的形象,平息舆论,重耳急匆匆地领着一帮贵族们,浩浩荡荡开往绵上之山去找介子推。
  重耳沿着大山找了一圈,虽然是空山不见人,但毕竟心意到了,就大笔一挥,将群山环抱的绵上之山更名为介山,一是以为介子推的“封地”,二是用作自我反省的教育基地,正所谓“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既然国君有意改过自新,功臣们能饶人处且饶人,就不再兴风作浪,介子推的出走风波于是暂时告一段落。

  日期:2012-04-09 22:14:36
  晋文公复国图
  伴随介子推事件发生,晋文公复国图的壮美正在渐渐褪色,下面更新第三章第五节内容,狐偃与重耳的角色大逆转。(内容长,分成两部分贴)
  5、狐偃与重耳的角色大逆转
  说到狐偃,其余一介功臣们真是羡慕嫉妒恨。
  过去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简直把狐偃当出气筒,非打即骂的。

  现在则是翻天大逆转,重耳竟然把自己当成白痴,将功劳与名誉推给舅父狐偃。准确的说,重耳君臣的这个大逆转,是从周王室发生内讧事件开始的,时间是前635年,重耳返国的第二年。
  周王室是晋国的近邻,在周平王东迁以后还一度拥有河南及河内部分土地。
  河内又称南阳,跟河东、河南都属广义的中原,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在黄河之北,太行山之南,又是济水的发源地,有条件的诸侯都想据为己有,晋国就是其中之一。晋国正是因为横隔河内,不能跟南边的郑国、曹国以及东边的卫国相往来。
  前635年,晋国的机会来了。一位周王族名叫姬带,联合外族反叛,很快就尽有周王室以及河内之地,周襄王因为在位十几年来措置无方,与四邻交恶,所以流落在周、郑边境之上无人理会。
  有志向的诸侯则知道,投资王室一本万利,既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入主中原,也可以借机拿到实实在在的地盘,秦穆公为此早早渡河,准备勤劳王事。
  可是秦国能否勤王,得听重耳的,因为秦国与中原之间隔着晋国。

  重耳君臣正在开会讨论中原局势。
  下属先献计献策,领导后做决定,英明的重耳多年来一直把握这个原则,可是这一次不然。一开会,最高领袖重耳居然匪夷所思抢着献计献策,而且献了一个大大的烂计策:要求晋国马上南下中原与楚称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