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12节作者:
非洲小童 郤(xì)豹有个儿子叫郤称,一个儿子叫郤芮(又叫冀芮),一同追随公子夷吾。此外,还有两个贵族是晋国的亲戚,一个叫吕甥,(注2:据《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吕甥又名瑕甥,又并称瑕吕饴甥,或称阴饴甥,盖采邑于瑕、吕、阴三邑。吕、阴二邑,在汾水中游,近今山西霍县;瑕邑在涑水下游,今山西运城西南七十公里处。甥,盖为晋侯外甥。名饴,字子金。《史记》记为吕省。冀芮据有汾水下游冀邑,今山西稷山,遂以邑为氏,是为冀芮。)一个叫虢射,是夷吾的舅舅,在晋国接班人的争斗中,他们都支持夷吾。
大夫贾华与大夫里克等贵族,人数众多,则是支持大子申生。
晋献公如果不能尽早行动,爱子奚齐今生恐怕难圆大子以及国君的梦想了,至于另外三个儿子,早就成了眼中钉。
----------------------一口气更新了许多,大家慢慢看。
日期:2012-03-15 01:00:25
4、晋国的接班人问题(中):三座新城
晋献公要扶持爱子奚齐,就要除掉另外三个儿子。
人之常情,将儿子们列为革命的对象,做父亲的恐怕不太好受。
被生父区别对待甚至可能赔上性命,作儿子的恐怕更不好受。
面对难以避免的父子冲突,周文王的大伯、二伯据说是主动远走东南以避祸,可是大子申生、重耳、夷吾貌似没有一个愿意主动离场,这样一来,晋献公父子兄弟交恶就在所难免。
士蒍曾经是晋献公的坚强盟友,或许不太看好晋献公为了一个儿子跟三个儿子以及众多的支持者作对,因故不愿真正出力。晋献公很快找到新的盟友,一个是大夫梁五,一个是大夫关东五,命令他们专职视听外事,报告边境的动态,国内贵族们的言行,如此等等。实际上,晋献公叫人视听外事不过是个由头,为的是寻机将三个儿子驱逐出国都。
果然,梁五跟关东五二人外出没多久,就跟晋献公大谈边关形势如何严峻,国内人心如何不稳,问题出在哪呢?是因为“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二人提了一个解决方安,就是让太子申生镇守旧都曲沃,确保武宫有人祭祀,国内的人心也就安定了;让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分头守卫边邑蒲城、屈城,防范西面及西北的狄人入侵晋国疆土,边境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晋献公就顺水推舟,将三子支出身边,自己与奚齐留守绛城。三位公子离开国都的这一年,时为公元前665年。
说到这里,又不免要扯到重耳的年龄。
若按《国语》之说,公子重耳生于前671年,这时的重耳尚不到七岁,夷吾尚小于七岁,如此一对庶出的小童,别说去守城,哪里值得晋献公君臣这般殚精竭虑、大加算计呢?
也有人会认为众公子固然年幼无知,但身边有人辅佐,把城池交给他们未尝不可行。可是在弱食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下,能臣怎么会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一对年幼无知、又是庶子身份的小童身上?一对年幼无知的小童又如何驾驭属下,确保城池的安全?晋献公老谋深算,为何如此作贱自己奋力打拼才得到的国土?
如果按照太史公司马迁所叙,重耳时年三十二岁,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士蒍虽然不想卷入晋国父子兄弟的冲突,但是身为大司空,职掌水利、营建之事,想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没多久,士蒍接到命令,为二位公子修建蒲、屈两座新城,也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事端。
士蒍非常清楚晋献公父子的心思,年过而立的两个儿子一心拥兵自重,自然希望船坚炮利,城池固若金汤。偏袒幼子的父亲一心要断了两个大儿子的退路,自然希望城池是个豆腐渣工程,最好风一吹就倒。
两边讨好是不可能,士蒍目前还必须向国君效忠,所以就悄悄叫人在二座新建的城墙中大量夹塞柴草。
公子重耳发现后只当没事,原因很简单,说出来,既与人为怨,自己又讨不到好处。
公子夷吾则是大发雷霆,向晋献公弹劾士蒍渎职,也趁机向父亲发难。
晋献公理所当然将皮球踢给了始作俑者士蒍。
士蒍态度惶恐,在朝堂上拜头至地,坦承在城墙中夹塞了柴草,但是不承认自己这样做有什么错。
为什么呢?士蒍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室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
这是一番水准极高的自辩,体现着身处夹缝者高超的生存技巧,既然父子双方谁都不能得罪,那就只能诡辩,才能为自己开脱。开脱不是目的,还得站在君父的立场教训夷吾心怀忠敬,又得站在人臣的立场讽谏晋献公修行德行,巩固宗室。总之,士蒍就是想告诉世人,为阻止晋献公父子相残,他的确尽力了。
晋献公听了这席话,知道干掉三个儿子的时机还不成熟,也就暂时叫停了对大子申生的行动。
四年后的前661年,晋献公又借机重启除掉大子申生的行动。晋献公先是宣布建立二军,自行统帅上军,令年约十七岁的大子申生统帅下军。随后父子二人一同出门,吞并河曲及河东的耿国、霍国、魏国。最后,晋献公宣布论功行赏,将耿邑赏赐给赵夙,将魏邑赏赐给毕万,又叫士蒍在旧都曲沃旁边修建一座新城,以为申生的封地。
晋献公此举是有深意的。
古代诸侯在封地上建立宗庙,以祭祀祖先,是为家(族)的诞生;在封地上建立社、稷,以祭祀土神和谷神,是为国的诞生。二者合二为一就是家国。一家之主宰称作家长,一国之主宰称作国君。国君与家长的继承人为大子或宗子,大子或宗子可替代国君或家长出席诸如祭祀之类的重大仪式。
晋国有新旧二都,旧都曲沃建有晋献公的父庙—武宫,新都绛城建有社、稷,为太子在旧都曲沃旁边修建一座新城,则是既无宗庙又无社、稷。如此一来,晋献公的用意非常明显了,先前将大子申生请出绛都,就是叫他远离社、稷;现将申生请出曲沃旧城,就是叫他远离宗庙;换句话说,就是要废掉大子申生,另立他人为大子或宗子了。
接下来,如果大子申生能够主动离场,或许能够避免父子之间的流血,避免旁人卷入。这是晋献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申生的最好结局,因为申生过于年轻幼稚,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难以胜出。
士蒍很想做回好人,奉命修完新城之后,就来劝说大子申生退出这场无谓的争斗,“大子继位无望呀,国君虽然命你镇守旧都,却又按照人臣的规格修建新城,看来前景不妙。不如奔走远方,既不至于获罪身死,还能做一回让位于弟的吴太伯,(注1:)收获好的声名,难道不好吗?”
由于申生断然拒绝离场,晋献公父子的斗争就不可避免升级了。
日期:2012-03-17 00:34:57
5、晋国的接班人问题(下):三个胜利
晋献公不喜欢的三个儿子中,大子申生年纪最轻,能力也最菜。这么多年来,晋献公处心积虑扶持公子奚齐、打击其他儿子,申生未尝不知。但是申生有两点始终没弄明白,第一,父子兄弟的权力之争不是闹着玩的,输了会掉脑袋的。第二,拿到晋国的头把交椅,靠的不是外出带兵打仗、建立军功,而是要玩政治,干掉竞争对手。
这不,太子申生最近奉命讨伐东山皋落氏,还以为得到一个建功立业、树立权威的好机会,可是晋国大多数贵族们不这么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